标签:
慢食在地文化环保多元化全球化健康美食 |
分类: 敬畏自然 |
用慢食 向在地文化叩門 | |||
2008/05/26 | |||
【聯合報╱記者賴素鈴】
聽作家韓良露、營養師徐仲講「慢食」,彷彿打開一個行俠仗義的世界,濟弱扶貧挽救瀕危的飲食文化。「慢食」,儼然是用食物說「芝麻開門」的廿一世紀社會文化運動。 很難相信,相談甚歡、默契十足的韓良露、徐仲,對談前兩天,才剛初相逢。 其實走在同一條路上已久,機緣來時,自然認得彼此。韓良露說,她老早從各種馬路消息聽說,台灣有個「好好玩的年輕男孩子」跑去義大利念慢食大學;徐仲則說:「她是帶領我進入慢食的引路人。」 二○○一年,韓良露在台北成立慢食會,並在一本美食雜誌上撰文介紹義大利慢食協會;同一期雜誌,當時還以本名「周徐儀」行走江湖的徐仲,也有篇關於義大利披薩的文章。 「慢食」為交集,即使素未相識,他們關懷食物與土地的思考不謀而合。韓良露近年推動慢食、樂活,還和友人開了店關注「說食物故事」與推動「台灣食材方舟計畫」記錄台灣本土飲食文化,並與國際交流,正好也是徐仲的想望。 徐仲去年在慢食大學修習一年時,走遍義大利遍訪帕瑪火腿、巴薩米克醋等各地食材產地與農家;返台後還是一樣神農嘗百草,雲嘉南地區手釀黑豆醬油、車城洋蔥、五股綠竹筍、中寮柳丁、瑞穗文旦、宜蘭無花果,都一一查訪研究。 「慢食,就是從食物認識當地文化。」越深入,徐仲更相信,台灣食材只是可惜了缺乏整理及便於讓外人了解的資訊。徐仲已籌畫爭取慢食大學明年五月來台實習,以環島之旅認識台灣食材,「我們的競爭對手是澳洲。」不過,徐仲信心滿滿。 研究食物,多視傳統為小道,韓良露用力平反。她指出,東方文化的核心本就將飲食看重為「土地、人的身體、自然界總合性的學問」。慢食協會寄給會員的雜誌, 議題涵蓋二次世界大戰對歐洲食物文化造成的影響、愛爾蘭發生過馬鈴薯病害造成的饑荒、食物調理包的出現等,牽涉到政治學、社會學、經濟、營養,飲食背後大 有深意。 韓良露也對台灣夜市大量使用味精、添加物及保麗龍、塑膠袋感到憂心。她認為現今的夜市小吃,失去早年的手工精神,即使再有懷舊情感,她忍不住問:是否「夜市變成另一種速食文化」? 慢食,不只慢慢吃,還要在每一口咀嚼中想到食物牽連的土地以及整個地球。 【2008/05/26 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