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读过的书是《深层素食主义》,可爱的绿色封面,不算厚,文字亦不晦涩。新星出版社出版。于是天天背在包里,随时翻看。
素食主义的源头,可以上溯很远很远。远至古希腊的众多先哲。近人也为此疾呼过,然而力行者却少。费尔巴哈说“人乃人之所食者”。这句话的意思简单说来是:我们吃什么,我们就是什么。而植物由于直接进行光合作用以产生有机物,最大程度包含着阳光的丰盈,于是摄食植物便带着最大程度拥有阳光,向太阳感恩着接受至高的生命之神馈赠的宗教意味。素食使生命富于阳光,每个素食者都是一条吸收了阳光的松软的被子。而更深层次的解读,是突出了食物在人身上的投影意义——男权和专制暴力。大概是说:上古时代,女子采集植物,男子猎取动物。随着食物由植物向动物过渡,母系氏族便逐渐过渡到男权社会。而男子猎食必然依靠暴力征服其他生物,是血腥和杀戮的刺激。肉食作为暴力的回报,上面又有了强权的阴影,从而暗中引导人们建立了以掠夺者为王的社会形态。至于动物权利保护,众生平等,这等素食者基本的觉悟,书里当然更加不可不提。
诉及社会道德的原初,竟发现其实是感性通常在指导着理性。对与错的概念,原是某种直觉。而由这简单的直觉逐渐达到复杂的理性阶段后,人们与人的本来面目之间却已有了一道越来越宽的鸿沟——在现代问题基础上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的后现代问题。而素食在当今则是由复杂越过鸿沟回归简单的一项重要标志,不仅如此,食物作为生活基础的最基础部分,人们如由最底层的食物开始反思,也许可将跨越鸿沟的步子迈得更稳。
看看周围,素食的人越来越多了。大部分是女孩子,需要减肥瘦身,每天只吃一个苹果之类。自己虽然没有这种需要,但也是不肯吃荤腥的。持着一个念头:那些是动物的尸体,被随意地切割,摆出造型,却是将近腐朽的可怜。看到肉食,想到的是动物的幽闭哀号,而非口腔里的丰盛香甜。心里质疑着,人类果真有权利,将同等生灵的自由快乐关押起来,全部作为自己享用的对象么?曾在一个论坛里,和人辩论有关素食的问题。那个帖子盖了很高的楼,到头来却没有人可以说服别人。人类的自私,看来已经是心安理得了。从古到今,从实体到情感,人类的确把外围的一切全部物化了。都说是托物言志,但那花鸟鱼虫的志气,可是人所能体会了的?人将自己强加在那些生灵之上,还以此作为思维和想象力的炫耀。附庸的是风雅,倒也罢了。
遥想那些恢宏的年代,青铜的光辉在天空里闪耀。因崇拜神明而虔诚安宁的人们,尚未取得掌控自然的权力,也不知未来世上终将有轻易的屠杀和浩劫。他们对他们的祖先顶礼膜拜,神灵在上。他们把几乎以自己生命为代价辛苦猎获来的祭礼,丰肥的猪牛羊,献给渺茫而威严的上天。诗经有云:“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每个人都心存敬畏,祈求得到保佑。保佑是用人类自身的力量换得,而当时这力量因为弱小而极为可贵,以牺牲换取的牺牲,自然是对神灵最大的诚意和敬意。
而植物则是那个时候人们真正的伴侣。诗经里奇妙的种类和名称,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被文人墨客当作典故反复重提,然而毕竟都是回到百姓生活中。因而既是大俗也是大雅。前阵子市面上多了不少这种书,大概的书题为“诗经中的植物”一类,有精致的封面和内页,翻起来,泛起浓重的香,却是雅有余而俗不足。强做出的古朴早已脱离古人原意,亦是今人附加的再创造。
那些是令人向往的名字,与情感息息相关的。从郊外回来,送女人一根红色的“荑”,便是代表了她的美丽;送我一只“木瓜”、“木桃”、“木李”,我便回送一根值钱的佩玉,不是为了礼尚往来,而是将这份心思保存,我们永以为好;“中谷有蓷,暵其干矣”,一棵卑微的益母草看着一个被离弃的妇人,哭泣着等待自己的心脏变成坚硬干燥;“有杕之杜,生于道左”,道旁孤独挺立的赤棠树,是那个玉树临风的贵族男人,在女人心里酸甜交织地悬着,女人不住地想:他肯来么。
那些,也是见了柴米油盐的单纯。比如“菲”的原意所指,去《词源》里查看,其实就是街面上常见的大萝卜。现代人如若抱着棵萝卜去向心爱的女人求爱,除了滑稽,这场面我真不知道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
依然向往那时的纯真,简陋粗野的生活却是含蓄静谧的美好。人们遗忘的东西太多,也太久。其实古时的植物于今时并没有灭绝,只是将自己改头换面,藏在了日常的杂事之中。她们换了个马甲,仅此而已。给她们脱下这层衣服,我们就看到诗意。
然后,让我们以诗意为食。
PS:贴一友人新作,以记昨夜同行。原题不甚喜,故略去。
她就站在那里,
古堡,拱门,还有那湾水,
水里的倒影。
-----
这个地方万物通灵,
我就想起非洲人的说法
她手里的相机将灵魂收拢
置于她的城堡中
-------
她的城堡建在山坡上,
下面可以听到海的声响。
今晚,她来到水边,
海风就刮起来,
这里不是海边,
她的城堡里不允许人进入,
那上面写好素食主义者字样。
-----
我知道她的城堡很小
只有一间房子
宽敞,阳光透漏进来
那一定临近那条街
http://blog.sina.com.cn/u/47744db40100034y
素食主义的源头,可以上溯很远很远。远至古希腊的众多先哲。近人也为此疾呼过,然而力行者却少。费尔巴哈说“人乃人之所食者”。这句话的意思简单说来是:我们吃什么,我们就是什么。而植物由于直接进行光合作用以产生有机物,最大程度包含着阳光的丰盈,于是摄食植物便带着最大程度拥有阳光,向太阳感恩着接受至高的生命之神馈赠的宗教意味。素食使生命富于阳光,每个素食者都是一条吸收了阳光的松软的被子。而更深层次的解读,是突出了食物在人身上的投影意义——男权和专制暴力。大概是说:上古时代,女子采集植物,男子猎取动物。随着食物由植物向动物过渡,母系氏族便逐渐过渡到男权社会。而男子猎食必然依靠暴力征服其他生物,是血腥和杀戮的刺激。肉食作为暴力的回报,上面又有了强权的阴影,从而暗中引导人们建立了以掠夺者为王的社会形态。至于动物权利保护,众生平等,这等素食者基本的觉悟,书里当然更加不可不提。
诉及社会道德的原初,竟发现其实是感性通常在指导着理性。对与错的概念,原是某种直觉。而由这简单的直觉逐渐达到复杂的理性阶段后,人们与人的本来面目之间却已有了一道越来越宽的鸿沟——在现代问题基础上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的后现代问题。而素食在当今则是由复杂越过鸿沟回归简单的一项重要标志,不仅如此,食物作为生活基础的最基础部分,人们如由最底层的食物开始反思,也许可将跨越鸿沟的步子迈得更稳。
看看周围,素食的人越来越多了。大部分是女孩子,需要减肥瘦身,每天只吃一个苹果之类。自己虽然没有这种需要,但也是不肯吃荤腥的。持着一个念头:那些是动物的尸体,被随意地切割,摆出造型,却是将近腐朽的可怜。看到肉食,想到的是动物的幽闭哀号,而非口腔里的丰盛香甜。心里质疑着,人类果真有权利,将同等生灵的自由快乐关押起来,全部作为自己享用的对象么?曾在一个论坛里,和人辩论有关素食的问题。那个帖子盖了很高的楼,到头来却没有人可以说服别人。人类的自私,看来已经是心安理得了。从古到今,从实体到情感,人类的确把外围的一切全部物化了。都说是托物言志,但那花鸟鱼虫的志气,可是人所能体会了的?人将自己强加在那些生灵之上,还以此作为思维和想象力的炫耀。附庸的是风雅,倒也罢了。
遥想那些恢宏的年代,青铜的光辉在天空里闪耀。因崇拜神明而虔诚安宁的人们,尚未取得掌控自然的权力,也不知未来世上终将有轻易的屠杀和浩劫。他们对他们的祖先顶礼膜拜,神灵在上。他们把几乎以自己生命为代价辛苦猎获来的祭礼,丰肥的猪牛羊,献给渺茫而威严的上天。诗经有云:“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每个人都心存敬畏,祈求得到保佑。保佑是用人类自身的力量换得,而当时这力量因为弱小而极为可贵,以牺牲换取的牺牲,自然是对神灵最大的诚意和敬意。
而植物则是那个时候人们真正的伴侣。诗经里奇妙的种类和名称,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被文人墨客当作典故反复重提,然而毕竟都是回到百姓生活中。因而既是大俗也是大雅。前阵子市面上多了不少这种书,大概的书题为“诗经中的植物”一类,有精致的封面和内页,翻起来,泛起浓重的香,却是雅有余而俗不足。强做出的古朴早已脱离古人原意,亦是今人附加的再创造。
那些是令人向往的名字,与情感息息相关的。从郊外回来,送女人一根红色的“荑”,便是代表了她的美丽;送我一只“木瓜”、“木桃”、“木李”,我便回送一根值钱的佩玉,不是为了礼尚往来,而是将这份心思保存,我们永以为好;“中谷有蓷,暵其干矣”,一棵卑微的益母草看着一个被离弃的妇人,哭泣着等待自己的心脏变成坚硬干燥;“有杕之杜,生于道左”,道旁孤独挺立的赤棠树,是那个玉树临风的贵族男人,在女人心里酸甜交织地悬着,女人不住地想:他肯来么。
那些,也是见了柴米油盐的单纯。比如“菲”的原意所指,去《词源》里查看,其实就是街面上常见的大萝卜。现代人如若抱着棵萝卜去向心爱的女人求爱,除了滑稽,这场面我真不知道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
依然向往那时的纯真,简陋粗野的生活却是含蓄静谧的美好。人们遗忘的东西太多,也太久。其实古时的植物于今时并没有灭绝,只是将自己改头换面,藏在了日常的杂事之中。她们换了个马甲,仅此而已。给她们脱下这层衣服,我们就看到诗意。
然后,让我们以诗意为食。
PS:贴一友人新作,以记昨夜同行。原题不甚喜,故略去。
她就站在那里,
古堡,拱门,还有那湾水,
水里的倒影。
-----
这个地方万物通灵,
我就想起非洲人的说法
她手里的相机将灵魂收拢
置于她的城堡中
-------
她的城堡建在山坡上,
下面可以听到海的声响。
今晚,她来到水边,
海风就刮起来,
这里不是海边,
她的城堡里不允许人进入,
那上面写好素食主义者字样。
-----
我知道她的城堡很小
只有一间房子
宽敞,阳光透漏进来
那一定临近那条街
http://blog.sina.com.cn/u/47744db40100034y
文章引用自:http://blog.sina.com.cn/u/47744db40100034y
前一篇:勿以善小而不为:素食荤名之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