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印象(九)课堂讨论是美国中小学教育的一大特色

(2007-12-03 08:36:10)
标签:

教育杂谈

高考

美图

文化

旅行

教育

学生

基础教育

分类: 美国印象
    在美国的学校里,特别是高中学校,教室前面除了老师的讲台外还有一个学生演讲台,五十公分见方,斜面的,比讲台要高一截,这个演讲台是专门给学生上讨论课时用的。我曾经参加过两次讨论课,一次是在美国纽约的长岛三H学区一所高中校,这是一节社会课,相当于我们的史地政文科综合课,讨论课题是国家体制。学生可以从教科书阅读中,可以从网上,也可以从诸多媒体中查阅资料,写成发言(演讲)提纲,阐述、比较国家体制的产生背景、差异、利弊等等。学生当然要认真读书,确定自己观点,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形成提纲,然后是讨论(演讲),洋洋洒洒、诙谐、幽默,各抒己见。

    在讨论课上我发现了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一是演讲式讨论。站在演讲台前不能读稿,不能照本宣科,要按照提纲进行演讲,人人争做脱口秀,遣词、造句、逻辑推理、论点、论据,以理服人。值得学习的第二点是学生的质疑能力,许多孩子在演讲中对媒体、网络,甚至对教科书提出大胆质疑,演讲过程中对其他同学的观点大胆质疑。

    质疑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特别是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孩子爱提问题、敢于质疑,那么探究精神、探究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有问题,问题不断得到解决,问题会越来越少;没问题,没有质疑,最后是问题成堆。有问题,有质疑能力,学生就进入了一个问题领域,会发现要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不会提问题,没有质疑能力,进入不了问题领域,那么问题会越来越少——这就是问题的哲学。

    另一次讨论课是加拿大多伦多中学高中部的一节道德讨论课,讨论的课题是“未婚同居分析”。参加讨论课的学生相当于我们的高三学生,演讲台前白人、黑人、黄皮肤的孩子各抒己见,有的讲道德,有的讲自由,有的讲权利,有的讲责任,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在价值取向上千差万别,阐述、反驳、争论,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下课铃声响了,老师宣布下课。我过去问老师为什么不总结?老师反问我,为什么要总结?怎么总结?学生们把自己观点全都说清楚了,过程丰富多彩,不同的道德观、价值观进行了激烈的碰撞,相互之间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这就很好。我愕然,后来慢慢地想明白了,这个课题无法归一,道德取向、文化背景差异很难做到统一认识,我脑子里的总结是要归纳、统一,这种思维模式有问题。

    最近又看到了一份材料,写的也是课堂讨论问题,老师给学生一连串关于“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

    你认为谁应该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

    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

    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这不是历史、政治、哲学硕士、博士的论文或答辩,这是美国六年级的学生为讨论课准备的问题,当然提供给孩子的书籍是丰富的、多彩的。

    我国的课程改革中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讨论课,我听过一节小学六年级数学课,求证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位西城区的小学数学教师用的就是讨论课型。她手中拿着一块红薯,问同学们如何求证这块红薯的体积?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选出发言人,第一个举手发言的是个女孩,她说用量筒装水看好刻度,然后将红薯放入量筒,水增长的部分就是红薯的体积;另一位小男孩站起来又说出了一个办法:将红薯煮熟,弄成红薯泥,放在方形器皿内,测量红薯泥的长宽高,便可以得到红薯的体积;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质疑,无论是用量筒还是弄成红薯泥,红薯都会发生吸水或失水现象,不十分准确,怎么办?老师启发学生用天平、小刀、尺子等做为工具去研究、思考解决问题的最科学的办法,讨论步步深入,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倍比法去解决问题,用一立方厘米的红薯重量比整个红薯重量就可以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讨论课生动、活泼,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讨论形式提升了获取知识的手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一轮课改不只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更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学习方法的改革是属于战术性的改革,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才是战略性的改革,这就要求我们从理念、价值取向上做脱胎换骨的改变。让孩子敢于提问题,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这就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具备的素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