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这个过程说到底实质上是人与人的交流、互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是育人的过程。一般来讲,教育者——老师和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会形成许多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组织与被组织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老师们在这些关系中容易忽略一种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关系。其实老师与学生在发生各种关系之前,第一个发生的关系便是人与人的心理关系。我曾经给教学过程下过一个定义: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在大面积调整学生心理的基础上,以情感过程为载体,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有的老师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这种认识既不全面也不准确。严格的说,教学过程第一要素是心理过程——基础;第二要素是情感过程——载体;第三要素才是认知过程。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关系第一要平等,第二要尊重,然后才谈得上教育的爱。一定意义上说,尊重是教育第一位重要的,特别是现代社会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我第一次去美国讲学,上课前美国校长给我提了两个要求:第一,如果有学生提问题,一定让他提;第二,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正确、准确,也无论水平高低,都要予以表扬。开始我以为这是学校的规矩,后来慢慢体会到,让学生提问题并表扬学生是尊重学生的外在表现。其内在表现是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在美国听课过程中总会遇到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意见,美国的学生一是求新、求异,二是愿意张扬自己的个性。所以课堂教学很活跃,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不一定要起立,坐在座位上说就可以了,而老师总是予以鼓励和表扬。
其实这种尊重在家庭教育里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我在体育场、游泳馆、饭店、商场里都遇到过许多次孩子行为失控,或影响他人活动,甚至具有破坏性的举动,但是美国的父母在公共场合不会打骂,也不会大声喝斥孩子,他们总是低下身来,低声细语,循循善诱,体现出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对孩子的尊重。
我在美国一所小学里看到了这样一幕,令人难忘。美国小学的楼道里也有许多橱窗,一般是展示学生作品的。有一次,我发现橱窗里陈列的都是老师的东西,一个橱窗展示一位老师,以相片为主,有老师小时候的照片,上小学的照片、上中学的照片、上大学的照片,有结婚照,有全家合影,有外出旅行的照片,也有老师自己制作的工艺品,宠物的照片也是不可少的。课间学生围在橱窗前,指指点点、说说笑笑,我的感觉是这种形式一下子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人性化的管理。
在国内我也听过不少课,西城区实验二小的一些老师、八中初中部外语张慧敏老师,在课堂上串行回答学生问题时总是蹲下身来,仰着头和学生交流,老师变俯视为仰视,学生变仰视为俯视,看起来是角度的一种变化,其实这是一种对孩子的尊重。
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管理,我们喊的太多了,应当扎扎实实地落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在我们的各项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