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达:转身向海的战略选择
——新华社《半月谈》记者蓝色经济访谈
记
者:经济成分的发展和转型带来产业的更细化分工,产业链经济提出来以后,对各地的影响比较大。港口应该说是非常大的投资,但是收回来也非常慢,以港口为龙头,建了发动机基地、物流,包括企业在这里建厂,这对你下一步产业发展起一个战略转型作用,有没有什么进展?
杨
总:我们总体说分三步来走。第一步,是海港、卓达重工,包括发动机和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示范园区,还有城市,这是我们的第一步,是基础。当然它不是截然分开的。
第二步就是以海港为基础,牵动这些企业在这里合理布局。有些企业必然要来,我们要的都是必然来的、必须来的,这非人力刻意追求所能得到的。在这里也如此,到那里也如此,他没有必要,我们也不必费那个劲。钢铁类的我已经举例子了,战略物资储备库(大型物流中心)和国家战略储备油库等这属于一类。
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蓝色经济、海洋经济,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海港的巨大投资。如果靠海港本身回收,那肯定是不划算的,但是我们回收从四个方面,就是资金的来源,因为你没钱最后还做不起来。这四个资金来源:
第一,海港本身是个金融产品,它首先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金融在很多方面给予支持。如天津滨海银行,山东省当地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对之都非常感兴趣,主动去考察,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
第二,国际金融资本的进入。国际金融资本进入我们国家是有限制的,比如房地产是不允许的,但是基础设施类国家一路绿灯,外国的钱只管往里投,包括世行的,国家没有任何限制。在发达国家,你有500亿,你把这500亿拿出来存在中国,你都赚了好几倍。因为其它国家这500亿存着,就开始征税了,不但不得,还刺激你不能把钱沉淀,要投入刺激经济发展,所以外国的资本只要逮住机会就一定进入中国,但是国家限制非常死,通道就是基础设施。因此,我们海港动工的当天和第二天,两天时间里接待了12个国际财团。当时所以没有谈,就是因为这些财团无一例外提出要在里面占有股份,因为海港签约十天就动工,10月12号签约,20号动工,我们没有这一套机制准备和制度准备。说来谈了,要往里投钱,要多少股份。我们当时说不清这个账,只知道这是个好东西。经过这一年摸索,我们已经设计出来一套完整的方案,接纳大量外资。
第三,上市,这是上市最好的题材,现在有两个专业的公司,包括山东省政府证监会,都把它列入一个重大的题材使海港上市。这里我要说为什么外资想进来,除了刚才说的那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他在这里投两个亿,到国际市场能整回来100亿来,所以他愿意往里投,而不计较眼前。有的外商甚至提出,收益给他按国内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支付就行,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在2%左右。在这种情形下,财务成本就非常低了。
第四个,就是我们招商已经开始,开始招一些大企业。这个招商包括在那里占产业园的、建钢铁基地的、建物流园区的等等,我们拿土地、拿海港入一部分股,你拿一部分现金前期投入。再一个就是我们的招商门槛设置很高,现在宁可把招来的商白给文登市其它工业园区,但是我们那里不让进。我们那里就是做基础配套,平整土地,九通一平,保证污染的一个不要,重复建设一个不要,产能低的一个不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