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达:转身向海的战略选择
——新华社《半月谈》记者蓝色经济访谈
记 者:这个港口建成以后跟曹妃甸比,这里的优势是什么?
杨
总:我们跟曹妃甸对比,它有它的优势,曹妃甸真是天然良港。往下走着走着陡然之间就深下去了,就到了10米,然后再往前走突然就进入了32米。而且一道海底的堰坝,这是造良港的最好地方。但是,它的腹地开发不像我们一家统筹规划。我们的项目就是中国一个全新的城市模型,我们居住区除了蛋糕房一类的,五个人的工厂都不允许有。然后工业区一个人都不住,就是工业区,把它截然分开,海港区就是海港区。
记
者:曹妃甸原来想做成三北辐射区,至少在进口铁矿石上,我们肯定比曹妃甸近一点,成本上要降一点。但是文登市的配套设施,往西辐射到山东、河北、山西这些钢铁企业,你们的规划目标是什么?
杨
总:我们的主要目标是鲁、冀、晋、陕,加上湖北、湖南、河南,大部分钢铁企业的主厂区必须搬到港口去。当然,它剩点儿特种钢那个就不用动了。太钢我们也接触过,山西钢铁现在和邯钢相比,两者的资源水平差不多,而且是逐年快速下降。等这里剩零星小矿,已经没有大的生产能力了,根本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严格的说,本地供给的矿石铁矿粉不到50%的时候,钢铁企业就应该立刻着手做搬迁准备,因为这个是不可再生的,该探的早就探明了,这个没什么可侥幸的。能钻的矿井,国家不探,个人、地方小企业也早都探遍了。百十万吨、几十万吨的早都光了,你想在那里面再找出来,已经没有那个可能了。所以说严重吃不饱,就得大量地进。公路就不用说了,公路运输成本更高,几乎就是不可能的。铁路运输,我们国家修了一些高速铁路,但是全部都是客运。你看哪条铁路提出来给货运修高速?没有那个概念,所以它运不起,必须得搬。主要是向港口那里搬迁,而不是把这个铁矿粉向外运。曹妃甸港首先是首钢过去,消耗它一大块。所以说曹妃甸里面如果不是集中向那里搬迁大企业,而是想采取首钢来了,然后其它的企业把它作为一个登陆点,再往外运,这路数肯定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