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达:转身向海的战略选择
——新华社《半月谈》记者蓝色经济访谈
记
者:我觉得您三次创业和产业升级、产业创新很有关系。你认为去山东开发蓝硅谷这个项目,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创新,如何做得更好?
杨
总:由于山东这个项目从规模上讲,目前在国家级项目里属于特大型项目,陆地上十几万亩,150万人口的一个城市,填海造地将在25万亩左右,还要有150万人口。产业工人,我们讲产业工人就把所有的职业白领、高级白领都囊括在内,是100万人口。这个规模决定了它是国家级的,因此操作这种项目,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要不然企业也没必要做这么大,这30万吨海港我们计划是7年造完,
5万吨的设计已经通过了,现在就直奔30万吨了,30万吨的论证也已经开始。这是相当耗精力、耗人力、耗财力的。做大项目就必须得有大的手法、大的操作能力和步骤,如果要是按照传统的、一般的所谓造城市,这个项目做不起来。目前是有生态移民,但是生态移民涉及到在那里就业,安居与乐业是一对,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安居也不会乐业,但是更重要的是如果不能乐业,而安居只是第二套房度假性的,那么靠度假性的购房是支撑不起这上大项目的,首先从造这个城市说,就没有这么大的消费量。这个城市是给谁消费的?是给100万产业工人及其家人消费的。
那么这个产业如果不是顺应了一种规律,就是我所讲的“赢在起跑线上”,那是根本不可能做成的。所谓赢在起跑线上,就是海港上,就必然来3—5家1000万吨以上的大钢铁企业,这一点已经成了个不争的事实,因为这800—1000元的价差可以表现为利润,也可以表现为成本。内地钢铁企业除了特种钢材,凡是依赖铁矿粉的,如果不搬必死无疑。我以邯钢为例,邯钢去年的利润是12.5亿,利润值平均不到200元,但是如果到了山东,到了我们山东那儿,就变成了1200元,一吨要多1000元,他一年可以多挣七八十个亿,所以说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运输成本降低,它的钢材外运成本大幅度降低,日照一个钢铁企业,比别处的利润高一千元,当然人家经营管理也很有水平。你想,我是你的十分之一,就和你的利润相等,我相当于你十分之二的时候,就可以把你的企业买下来。所以这是中国所有钢铁企业一个共同的命运,必须往临港搬。
所以说这类项目必须得做到什么呢?要想举重若轻,就必须是我的布局已经形成,你就必然往这里来,这就是我所说的顺应一种规律,如果做不到这样,完全是人力,钢铁企业在内地一样办,到你那儿也一样办,谁疯了去搬迁?搬迁一个大企业得好几百个亿,但是他为什么要搬?他去了以后一年多挣七八十亿、百十来亿,平常的时候他十年回收,这时候他三四年就回收,以后一年多赚100多亿,他当然要去。
这是一类产业,也包括我刚才讲的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等等,离开海港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把山东整个格局定为海港就是发动机、火车头、推进器。正因为这样,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苏波说,你们在山东有了这个海港,其他城市的项目都可以不要了,这一个海港就足够了。这是60年中国建港以来,唯一一个由一个民企投资开发建设,由一个民企经营,由一个民企所有的海港,我们是70年所有权,这是独此一家。其它许多大企业能在海港里占有股份就很不容易了,所以说海港不是独立的,它是一个发动机,身后拖着长长的列车,列车的每一节车箱都是它消费者,也是它的动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