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达:转身向海的战略选择
——新华社《半月谈》记者蓝色经济访谈
记
者:其实国家从法律角度去规划才能开发,现在我们国家法律方面非常薄弱。我们的海洋立法非常薄弱,过去不重视海洋,丧失了机遇,也浪费了资源,甚至应该有的海洋领土没了,蓝色国土没了。第二,国家立法机构现在很难统一,很多立法很慢。第三,我们国家的经济形势比较乱,政绩促动短期内很难改变。
其实投这4万亿、1.8万亿都是为了拿钱买GDP,还是重复建设、低层次浪费,有几个是在搞科技建设、生态发展?
杨
总:这5.8万亿引爆了地方上几十万亿的投资,这几十万亿的结果是资源的再一次糟蹋。基础设施确实重要,但是基础设施应该作为一种消费品,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包括海港、机场,它们都是消费品,如果没有足量的社会消费,这些东西将来更可怕。你说高速公路修完了以后,油价一个劲涨,人们收入不见增加,解决不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收入问题,人们就开始节制汽车消费。高速公路上空空荡荡的,你免费让老农民赶驴车上去他也不去。所以得有消费,现在很多地方也不计那个了,能上就上,路是好跑了,过一段时间没车了。不开车也公开报道这是好事,减排、生态、节能,但是反过来说高速公路怎么办?
我们现在在山东建这个项目,如果没有三个条件,我们绝对不建,政府出90%,让我出10%都不干。我们这三个条件就是:第一,国家的装备制造业示范园区。它是三大类,一是汽车,二是大型机电,三是大型机床,大型机床都是以七八百吨、上千吨做标准的,它的部件小则几十吨,大的都是几百吨,像万吨轮、十万吨轮,包括航母等,一个推进器都上千吨,没有上千吨车床扯不了它,任何高速公路、任何隧道都过不去、走不了,它只能临海。所以这是为了保证我们这个园区能够有外出通道,没有这个海港肯定不行。
第二,中国的铁矿粉从战略需求来说连5%都不够,我们国家的钢材主要得靠进口铁矿粉。现在全国各地都把本省的钢铁企业拉郎配,一捏成立一个豫钢集团、山西晋钢集团、陕西陕钢集团。河北是英明正确的,好歹有个唐钢守着矿产基地和唐山港,但是河北邯钢将来也够呛。你如果不就地在海港卸船进炉,成本高800—1000元,那非死不可。所以第二个是我们那里给几个特大型、千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做它的码头,同时在那里要引进3—5个特大型钢铁集团到那里落户,中国钢铁企业向沿海大港口迁移,这是必然的,可是现在有的港口都已经满负荷了,更重要的是它没有土地,没有腹地,海上也无法造。说到大连港去,大连港哪里摆得起一个1万多亩的钢铁厂?青岛港不要说1万亩地,1000亩地也弄不出来了,它都和城市连到一块儿了。而我们这里陆地上有十来万亩,海上可以造二三十万亩,因为它是中国沿海唯一的一个浅滩,退大潮的时候,两公里处水只到膝盖,所以它为填海造地提供了一种机会。
加上国家发改委要把国家战略储备油库放在那里。就是说起码得有三家产业来消费它,这个港口才敢上,基础设施也不等于说随便上就是合理的,这就回到刚才说的那四万亿投资,其中有很多都成了地方的政绩工程、GDP工程,但是将来怎么办?
凡属于很重的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大规模糟蹋资源的,一轮投入之后不能绵绵不断产生效益的,这都是罪恶GDP,数好算,但是将来呢?实际上拿这么大的资金量去买GDP,这是典型的饮鸩止渴。结局我们不多讲,我们就讲通胀,5.8万亿,地方政府多种渠道筹款,中央给一部分,地方上一部分,现在从春节到现在各地开工的得50万亿以上,这50万亿在半年时间内就出来了,但是要是购买50万亿的东西,这个物品得多长时间能生产出来?按照经济学的最一般规则,在中国这种情况下,流通一元人民币得有1亿元可供购买的物资,其他的不算,说高速公路值多少钱,谁买一段高速公路回家去?如果出来几十万亿,得有二三百万亿的产品在那儿保底,要不然就必然通胀。这个通胀实在太可怕。别看现在一方面防流动性过剩,就是货币太多,另外一方面人们纷纷把固定存款转成活期存款,其中有很多拿出来买东西,现在这一轮房价升高也可以解释为刚性需求,但首先不是住,谁那么急着住房呀?是恐慌,一是恐慌房价继续上涨,二是恐慌货币大贬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