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读《德音咖啡馆》《苏亥赛台地巨石群》《美好的一天》《小岛》

标签:
安琪 |
分类: 安琪文论 |
安琪读《德音咖啡馆》《苏亥赛台地巨石群》《美好的一天》《小岛》
《德音咖啡馆》
苏历铭
咖啡调剂师的手臂轻轻抬起
热水从细长的咖啡壶里流出
把咖啡的香气瞬间溢满整个秋天
此刻的长春还没有下雪
落叶浸染霜寒,清晰呈现
由生到灭的叶脉
安静下来,像一枚烘焙过的咖啡豆
忘却曾经的茂盛与迁徙
在硕大的落地窗前
看瓦蓝色的天空中悬浮着盛夏的白云
云朵走得缓慢,季节的更替
终将下起铺天盖地的雪
我想坐在最里侧的位置
翻看既往忽略的小说,看看虚构的人物
怎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他们是否在跌宕里始终一脸阳光
任性中弥漫善意,宽容中深埋谎言
然后把咖啡喝得一滴不剩,露出
咖啡杯底部的清白
或许在德音咖啡
我还能遇见青春时代的自己
那时的自己憧憬未来,却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
现在的自己置身于未来之中
依然描绘不出未来
不想纠结于生命的疑问,我会邀请咖啡师
精心调制一杯手冲咖啡
静静放在光阴的圆桌上
【安琪解读】
从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入手来解读这首诗也许是不错的选择,它和作者构成了一种对应关系。小说中的人物虚吗?并不。他们一直存活在小说里,被后世的读者如“我”阅读。本诗叙述了秋天某日,“我”在“德音咖啡馆”的经历。生命中的一日因为一首诗得以留存,犹如“我”阅读的小说,“我”也藉此成为自己诗中的主人公,被读者阅读。
跟随作者的笔触,读者认识了一座名为“德音”的咖啡馆,欣赏了咖啡调剂师调制咖啡的过程,仿佛闻到了咖啡的香气,在这里,作者有一个漂亮的说辞,香气“溢满整个秋天”,何其浓郁、何其传神!秋天一词的出现,是诗意的最大化,香气从空间蔓延到了时间,作者奇异的想象力落实到文本,读者也由此感知到作者信手拈来的时空跨越。第二节,由秋回望夏,回忆中的往事:硕大落地窗前的蓝天和蓝天上悬浮的白云,云朵虽然走得缓慢,但时间依旧在前行,生命匆匆的慨叹和生命个体的“安静”并行不悖。生命尽可以匆匆,“我”只愿独享一份“安静”,这一节有一个比喻也必须拎出来,“咖啡豆”,且是“烘焙过的”,烘焙过的咖啡豆不会再生长了,是为安静,但细想,咖啡豆尽管安静了,某种程度却已是死物,很难说这不是一种暗示,对生命最终走向的暗示。第三节读者跟随作者的“想”回到了秋之此刻,作者读一本书,读者读作者。作者对书中虚构的人物的询问实质上隐含了自己的回答,“在跌宕里始终一脸阳光”,这也是作者对现世人生的态度。第四节,青春、现在、未来,一个人的成长所包含的困惑并未得到解决,此时作者选取的方法是,不纠结,继续把咖啡喝到底。这当然是人生态度的一种,貌似也是中年人最经常的姿势。
本诗更像是一首中年挽歌,在小资面孔咖啡的袅袅香气中,中年的迷惘、中年的没有未来感,丝丝蔓延。
——————————————————
《苏亥赛台地巨石群》
燎原
这世界很大,我是知道的
但当它居于世界之中却大于世界
你极目四望看不见一个人影
一匹骆驼走着走着
就倏地退回洪荒
一群初来乍到的人张大了口
却发不出声音
这意味着你从阿拉善大戈壁
已一步登天,踏上苏亥赛台地
沙碛之上遍布巨石
来自太古的巨石更像来自太空
星球一样的巨石
海象般趴伏的巨石
怀抱石洞、石窝、石臼的巨石
当它们从冰河期的冲撞中终于水落石出
又被交给了雷霆与风
风从旷古一直吹到昨夜
到了今夜还将是风
但苏亥赛台地此刻万籁俱寂
磨沙蓝的穹空似昼似夜
而你心头一片茫然
像历尽了前世和来生
【安琪解读】
本诗起笔大气,犹如巨石落地,轰然有声,“这世界很大”,世界确实很大,但作者并不是真的要赞美世界,世界于作者犹如一个诱饵,要钓出一个更大的物件:苏亥赛台地。这台地“居于世界之中却大于世界”,矛盾吗?从现实的角度,台地自然在世界中,但从心理层面,苏亥赛台地又不在世界中。我曾有幸去过诗中所述的苏亥赛台地,茫无际涯的戈壁,杳无人烟的荒漠,只有一堆一堆巨石成阵,默然存在着。倘无越野车,这片台地将不为人类所见,事实上它们遗世独立于此,不与世界相通。它们,仿佛是另一个世界。当我读到诗人说它“大于世界”时,我为诗中准确而新奇的表达惊叹,苏亥赛台地,它并不在人类俗常概念的世界中,它大于人类所以为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没有人影的台地上有骆驼吗?尽管诗中出现了骆驼,但其实没有,细究起来,骆驼也是诗人的俗常想象,它最终还是要退回洪荒,杳无踪迹。作为一群凭借现代交通工具到达此处的人,除了张口结舌,又能说些什么!尘世中见不到的台地,尘世的语言也抵达不了。你来到苏亥赛台地,你就来到了天上。一步登天的比喻,说的还是苏亥赛台地的不在人间。
描摹之笔继续深入,探向巨石阵。苏亥赛台地没有人,只有石,这些巨石究竟起于何时?诗人给出了一个时间:太古。这些巨石究竟来自何处,诗人给出了一个地点:太空。无论太古还是太空,都明白显示了此石阵的非凡来历。对应诗中的修辞,“大于世界”,苏亥赛台地大于世界,台地上的石阵自然也大于世界。站在大于世界的台地上,目睹大于世界的巨石阵,偶然闯入的人何其茫然,不知今夕何夕,不知昼乎夜乎,不知前世、不知来生。读至此,竟有一种读《红楼梦》开篇的茫茫渺渺感。
————————————————————————
《美好的一天》
空岸
捕猎失败的母狮喘着粗气往回走
分镜头里,一头花豹
正悄无声息地朝两只在灌木丛边缘
玩耍的幼狮靠近。生存的本能
使它们意识到潜在的危险
一头钻进身后的灌木丛
幸好,母狮及时赶了回来
它们依次从灌木丛里跳出
天很快就黑了,幼狮挤进母亲怀里酣睡
母狮舔着自己的脚趾,打过几个哈欠
也睡了。繁星嵌入天空
因为失稳,有那么一两颗在远处坠落
它们浑然不觉。忍饥挨饿中
它们又度过了美好的一天
【解读】
这首诗有一个令人感动的诗题,它温暖、有爱。全诗所述事件按通常的理解并不顺意:母狮捕猎失败,它的两只幼狮差点被花豹扑食,虽然最终一家三口安然无恙,但却得承受饥饿的折磨,就是这么样的一天在诗人笔下依旧是“美好”的,这是诗人最本真的价值观的体现:只要一家三口在,就是美好的,饥饿没关系,忍一忍就好,明天醒来,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这首诗由一个个片段构成,犹如一部微电影,全诗只有14行,却可以分出好几个镜头,诗人用细腻生动的诗笔,完成了摄影机的功能,画面感很强。本诗足以作为一集“动物世界”的剧本。想象繁星闪烁的夜晚,母狮和幼狮安恬入睡的表情,幼狮被花豹追寻的惊恐、母狮寻食不得的沮丧,都已在睡眠中获得了消解。当然,对狮子一家而言,它们是否认为这是“美好的一天”,还很难断定,但在诗人精神的察看中,至少是这样的,本诗其实是诗人自我认知世界的诗意陈述,经由狮子一家三口作为传达心声的道具。狮子们是本诗的主人公,诠释的是诗人递给这个世界的劝慰:无论多么艰难,只要一家团聚,平安,便是美好。世间的写作,其实都是人的一己之思,谁能探测到物的心灵状态?世间的写作,无非借物抒情,无非托物言志,首先有了对何谓“美好的一天”的体认,然后有了狮子一家三口的遭遇,所遭遇愈困顿,所团聚愈珍贵,所得出的结论也便愈温情、愈感人。
————————————————————————————
《小岛》
徐魏蔚
和每个人的岛屿一样,我的小岛
与他人的并无分别。
它沉默,受着冲刷。
我听见海从四面八方涌来:
哗,哗,哗——
我的寂静小岛
我的无主之地
它安静,轻轻呼吸。
海鸟带来远方的想象,
不着一丝痕迹地描摹,
没有嘹亮的口哨在夜里环绕,
没有风充当喧嚣的信使,
它醒着,从不言语。
【解读】
这是一首很有代入感的诗,如诗所言,“和每个人的岛屿一样”,每个人确实都有一座岛屿,默默地在心里生长,却一生也不会长出体外。当你在心里思想、自言自语、自我辩驳,你便是在与心中的岛屿说话。如果没有这样一座岛屿,则那些难以为外人言的焦虑、困顿、呐喊,何处安放。岛屿的存在是一种象征,或是一个隐喻,是另一个顽强的我;他悄悄潜藏于身体内部,无语而有力,如诗所言,“它沉默,受着冲刷”;时时刻刻,来自外界也好,来自自我怀疑也罢,这座默然倾听的岛屿,长着一双敏锐的耳朵,仿佛万能接纳器,负责接纳一切,消融一切:汹涌而来的海撼动不了它,带来远方想象的海鸟诱惑不了它,它知晓一切,却不为所动。岛屿其实是每个人内在的空间和隐秘的本我,饱受外力冲袭而不动。岛屿本质上是一个人的定力,一个有足够定力的人,便能按照自己内心想要的去生活,不慌乱,不迷糊。
读此诗,我们所想继续做的便是,回望内心,检查自己的岛屿是否依旧在,是否依旧承受得起外界的风吹浪打,是否依旧当得起自己的定心石。一个有坚定信念岛屿在心的人,是能平衡得了生活的击打,是勇敢无畏,是沉着的。本诗带给读者的共鸣度有多高,与读者心中的岛屿有关,与读者心中自我的确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