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本怀点评安琪诗作十五首

标签:
吕本怀安琪极地之境西游记红楼梦 |
分类: 人论安琪 |
吕本怀点评安琪诗作十五首
像杜拉斯一样生活
安琪
可以满脸再皱纹些
牙齿再掉落些
步履再蹒跚些没关系我的杜拉斯
我的亲爱的
亲爱的杜拉斯!
我要像你一样生活
像你一样满脸再皱纹些
牙齿再掉落些
步履再蹒跚些
脑再快些手再快些爱再快些性也再
快些
快些快些再快些快些我的杜拉斯亲爱的杜
拉斯亲爱的亲爱的亲爱的亲爱的亲爱的亲
爱的。呼——哧——我累了亲爱的杜拉斯我不能
像你一样生活。
2003-8-1,北京。
吕本怀:
本诗为安琪名作。有人曾说,里尔克的忧郁,并非因为贫穷,流浪和命途多舛,这些对于里尔克来说,与其说是罹难,毋宁说是作为诗人的里尔克自动的选择,安琪也是如此。当年她抛弃漳州之安逸生活,心甘情愿北漂,动力源便是“我要像你一样生活”,而这个你就是杜拉斯。无论爱情或写作,杜拉斯无疑浪漫,自由则为其根本,但这安琪在漳州显然难得。作为基层文化馆的一员,八小时有规律上下班,与数十年一贯制,无疑将磨掉她的菱角,消灭她的灵感,于是,即使深知北漂是一条不归路,她也照样义无反顾。综观全诗,诗人反反复复,以至于唠唠叨叨,申述的却只为一点,那便是“像杜拉斯一样生活”。第一段或许相对舒缓,第三段则急迫起来,似乎再不像杜拉斯那样生活就一刻也难以持续,这段甚至还有点语无伦次,而这语无伦次,正好展示了其心情之急迫。耐人寻味的是,如此急迫地要“像杜拉斯一样生活”的安琪,最终却喊出“呼——哧——我累了亲爱的杜拉斯我不能/像你一样生活”,这真是个大乌龙,而因这个大乌龙,可想而知其在北京的不容易。好在“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安琪算得上地地道道女汉子,这些年来,她不但坚持着北漂生涯,而且还为诸多北漂者留下来青春与生命之痕,她一年一度主编的《北漂诗选》,早在中国现代诗坛占据了一席之地。即使真到了“满脸再皱纹些/牙齿再掉落些/步履再蹒跚些”的年轮,我坚信她依然无怨无悔,绝不会因这辈子选择“像杜拉斯一样生活”而后悔。与安琪闲聊,她说自己写诗往往第一句出来,后面就随手写出来了,就本诗而言也是如此。不过,“像杜拉斯一样生活”的念头于她而言,可谓年深月久,并因北漂而变成了现实,这诗在纸上写出来或许就是几分钟,但她在心里一定酝酿了若干年,因此,《像杜拉斯一样生活》的意义就绝不止于这几行文字,而为她用十数年的青春与生命铸就,并且直到此刻,她还在继续抒写!
在夜的深处
安琪
在夜的深处,呼吸沉重,我和你
在夜的深处
踱步,以太极的方式,左腿,迈,顿,右腿
迈,顿,身体要平衡
气息要均匀
你厚厚的背影,黑色,像一座移动的烈火被按捺在
夜的深处
微弱的光照着不变的一切
长沙发胡乱抱着白被子
你的衣服零乱,丢置在不高的椅背上
不能不坚持
我狠狠地凝视着你。我爱你
而你不相信
在夜的深处,煤气开了又关
必须为死亡找到良好的借口。而我不相信
死亡能够化解恩怨
油腻的厨房
对峙于味道浓厚的厕所
这就是生的执着
在夜的深处
执着是一种残忍,我想放弃,想对你说我爱你
而你不相信
牙疼隐含在牙里
时钟滴答
天光微亮,春天的寒冷尚未消散
亲爱的,亲爱的
当我认识你,春天到了
而你一以惯之的沉默像寒冷
尚未消散
2006.4,22,北京
吕本怀:
诗中之你,应为诗人的另一个自己,“你”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我将《在夜的深处》视为安琪在艰难处境里与阴冷气候下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与较量。第一段貌似有“你”在侧,读来却深感形单影只,“我和你/在夜的深处”虽然以各种运动方式来寻求平衡,灵魂与身体却最终背离,“你厚厚的背影,黑色,像一座移动的烈火被按捺在/夜的深处”便是对这背离生动而又形象的呈现。无奈下“我”只好回到家中,而所谓家也就是卧室而已,哪个北漂可轻易拥有一套完整的房间呢?一个人的灵魂与肉体无法剥离,而“我”与“你”在第二段里有角色的位移,“我”应是灵魂而“你”回归了肉体,这由“不能不坚持/我狠狠地凝视着你。我爱你/而你不相信”的情境与表白可感知。第三段,灵魂与肉体再次角色翻转,“我”甚至想要以死亡来终结,幸好还有诸多的丢不开,同时也“不相信死亡能够化解恩怨”,死亡念头才会一闪而过。“油腻的厨房/对峙于味道浓厚的厕所/这就是生的执着”,这句诗中有处境艰难,更有心境淡然,而因“在夜的深处/执着是一种残忍,我想放弃,想对你说我爱你/而你不相信”,我仿佛聆听到了诗人在那刻的呢喃,她的灵魂也最终因这呢喃重回到寂静与安宁。至第四段,谜底才揭开:牙疼导致“我”于夜的深处还在外徘徊,回到卧室还是坐卧不宁,躺在床上依然辗转反侧,甚至还有了一死了之的念头。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我对此感触尤甚。正是牙疼为诗中情境、情绪与行为的真实提供了足够保障,而诗中对情境、情绪与行的呈现则做到了生动、鲜活而又真切。毕安琪一直以来都独立而又坚定,数年北漂更是有所加强。我深信,即使“天光微亮,春天的寒冷尚未消散”,即使“你一以惯之的沉默像寒冷/尚未消散”,她也会陪着灵魂慢慢走出这“夜的深处”。安琪短诗集《极地之境》相当于诗日记与个人史,《在夜的深处》为其日记的一则与个人史的一页,这本诗集如果在西方,命运或许就有可能不同,迪金森与普拉斯们的写作往往都很自我,而中国现代诗相对来说更注重与讲究对大众与社会的现实关怀,因此,《极地之境》的价值至今或许还没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一生不可自诀
安琪
一生不可自诀,不可提前把人世归还人世。不可取走时间
依附在我们身上的步履,不可被思想的乌鸦引向孤寂
的深渊,也不可,随同阴影的诱惑放任狂想的激流。
不可自诀,不可与活着擦肩而过;也不可沉默,自卑
和自怜;不可嫉妒,不可不可理喻,也不可,莫名其妙
仇视他人。不可死在无梦之境,也不可,呼吸在无意义
的此在。不可承担太多责任也不可,什么责任都不承担
不可将落叶归罪于秋天也不可,将繁华无端葬送
不可暴殄天物也不可开发过度,不可生无谓也不可死有辜
不可在今生不遇见该遇见的人也不可,指望此人命该只被
你一人遇见。不可在熟悉的地方呆上漫长一生也不可
在陌生处四顾张望陌生的躯体游魂般走来走去。
不可自诀,我的兄弟,如果你有过瞬间闪念你要相信
我也有过。要相信,唯有此生才是我们的安身之所也要相信:
最终我们都会沉入黄昏,进入一场,悠远绵长的睡眠。
2008.8.20.厦门
吕本怀
安琪的写作主要属于中性写作,她很少有意凸显女性身份,甚至没有明显的女性意识。我作为一个男人,在她那样的处境下所写出的也很可能与基本类似,这是我逐字逐句读完《极地之境》后的第一个感受,这也是她作为一个女诗人与其他女诗人最为明显的区别。
比如这首诗,从诗题开始,到最后一句,如果不看名字,你很难想到它出自一位女诗人之手,其中之称谓,尤其所凸显出来的理性与通透、冷峻与决绝,绝非一般的女诗人所能抵达,那接二连三甚至连篇累牍的“不可”,充分彰显出了她的自信与淡定、执着与凛冽,不但有个性,而且更有情怀,即使她在北漂里有过短暂忧郁与犹豫,也能在极短时间之内将自己调整到继续坚守的状态。
另外,这诗有个副标题“给潘洗尘”,或许写之前两人之间曾有过较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也许之前潘对她北漂的生存表达过某种关切与担忧,或给予过某种帮助与慰藉,但在他们交往与交流里,一定忽视了各自的性别,都将对方视为兄弟并感同身受。
我要从你身上找出所有亲人
安琪
我叫你爸爸,我叫你妈妈,我叫你叔叔,我叫你舅舅,我叫你
姐夫,我叫你妹夫,我叫你老公,我叫你孩子,我叫你哥哥我叫你
弟弟,我要从你身上找出所有亲人我叫你亲人。
我背井离乡已经太久
我不叫爸爸妈妈叔叔舅舅已经太久
我不叫姐夫妹夫老公孩子已经太久
我不叫哥哥不叫弟弟,已经太久。我的生命词汇
丧失了这么多称谓,已经太久!
我叫你爸爸,我叫你妈妈,我叫你叔叔,我叫你舅舅,我叫你
姐夫,我叫你妹夫,我叫你老公,我叫你孩子,我叫你哥哥我叫你
弟弟,我要从你身上找出所有亲人我叫你亲人我的亲人!
2009.4.9.北京
吕本怀:
不妨将这诗当情诗来读,然在爱情的背后,更浓烈的应是乡愁。“你”应该为安琪婚姻失败之后终于降临的真爱,倘若不是真爱,她根本不会于他有如此感觉,“你”也难以承载起如此多的角色与身份,更不可能被“我”视为如此多亲人的化身,这由诗中数次出现的“我叫你”可以断定。而如此多“我叫你”又建立在那么多“我不叫”的基础之上:“我背井离乡已经太久/我不叫爸爸妈妈叔/舅舅已经太久/我不叫姐夫妹夫老公孩子已经太久/我不叫哥哥不叫弟弟,已经太久。我的生命词汇/丧失了这么多称谓,已经太久!”这其中,“背井离乡”是个关键词,尤其这“背井离乡”并非来自生活本身的压力,而是源自她要“像杜拉斯一样生活”。然而,尽管“背井离乡”是她自觉的选择,但她对亲人的牵挂与思念依然十分强烈,甚至不乏严重的愧疚,这由诗中那反反复复的“已经太久”可以感到。中间一段,在某种程度上为本诗压舱石,因为有它,“我要从你身上找出所有亲人”才不觉得矫情,才有真实而沉重之感,同时也让我为她深感庆幸。毕竟漂泊“已经很久”,寂寞、孤独乃至绝望的情绪时不时就会盘踞,一个女人怎可能长期没有情与性的滋润?当她情感生涯里的贵人终于出现,尤其他给她的感觉不仅有爱,更有亲情,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我要从你身上找出所有亲人我叫你亲人”“我要从你身上找出所有亲人我叫你亲人我的亲人!”而因这样的诗句,读者不难感受安琪在那一刻的炽热,而她原本是个矜持与冷峻的人,如此炽热的表白足以见证“你”的优秀,更可让人感受到“你”在“我”心里那非同寻常的份量。
南黄海的密语
安琪
一条鱼用波浪的鱼鳞告诉我
它心事层叠,曾经期待安徒生选它为美人。
一只虾蹦跳着试图把弯曲的身子拉直
它真的很努力但它活着时永远见不到
梦想成真(死后也不行)。
一只蟹横着走路已有多年它每一次启步
都要思考先迈左腿还是右腿?
它和虾相遇在南黄海互相探讨
如何脱下青黑外套换上彩虹
鲜艳的红色?一只老蚌路过此地恰好听到
它们的言语它对小螺说看看,这就是
无知的恐怖。小螺不解其意
(它还太小,不知人间烟火的残忍)
而海带是清醒的它把自己打了几个结
(它希望人们解不开它,放过它)——
一个渔夫用鼻子嗅到了这一切他撒了一个网
让鱼虾蟹蚌螺在餐厅的桌面碰头
当然海带也在其中
当然,这故事不止发生在海域。
2010.9.22
吕本怀:
本诗有明显的寓言色彩,最后一句对此也有所明示——“当然,这故事不止发生在海域。”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现实的日常里,这样的角色,这样的情节,这样的结局,则可谓比比皆是。“一条鱼用波浪的鱼鳞告诉我/它心事层叠,曾经期待安徒生选它为美人”,不妨将这视为鱼的梦想,“一只虾蹦跳着试图把弯曲的身子拉直/它真的很努力但它活着时永远见不到/梦想成真(死后也不行)”,这小虾比鱼还更悲催,这不仅因它的梦想在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更因在根本不可能的情况下,那些小虾还“真的很努力”,而因这小鱼小虾不难想到草根阶层,近段不是冒出来来数百个曾被冒名顶替失去上大学机会的农家子女吗?如果说鱼、小虾、小螺属清纯代名词,小螺更为幼稚的化身,那么随后出现的那“一只蟹”、“一只老蚌”以及海带则可谓见多识广,甚至老谋深算,有的相当老练,有的相当谨慎,有的则相当精明,各自对自身的保护也算得上是严密,最终结果却完全一样——“一个渔夫用鼻子嗅到了这一切他撒了一个网/让鱼虾蟹蚌螺在餐厅的桌面碰头/当然海带也在其中。”这渔夫是不是太厉害了?而这样的渔夫却不海上有,权力通吃在这片土地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因此,这渔夫既有高度的象征感,也有相当的现实性。菲利普·拉金曾说:“确实,我写的诗,都跟我的生活和我这个人绑在一起。但我不觉得这会使它们变成表面化;反而觉得这使它们变得更好。”安琪与菲利普·拉金显然有些类似,其诗歌创作也“都跟我的生活和我这个人绑在一起”,私密并且中性,读完《极地之境》,你往往难在其中感受到一般诗人写作的所谓时代感(比如这十几年间的国家大事),但假如你仔细品味,你又会觉得她诗中的时代才是最真实的时代,她为后人留下最真实的时空碎片与最准确的时代气息,足以让未来的考古者因她的诗,而还原她作为一个人是怎样在这个时代、在这座城市具体而真实的活过。
曹雪芹故居
安琪
2005年春节我做了两件与曹雪芹有关的事
一、第九遍读《红楼梦》
二、和小钟到黄叶村看曹雪芹故居
这两件事又分别引发两个后果
一、读《红楼梦》读到宝玉离开家赶考时哭了
(宝玉说,走了,走了,再不胡闹了。)
二、看曹雪芹故居看到曹家衰败时笑了
(我对小钟说,曹家的没落为的是成就曹雪芹。)
在黄叶村曹雪芹故居里
我一间房一间房地走过,正是暮晚时分天微微有些阴
行人绝迹,一钟一安一曹尔。
2005/3/26
吕本怀:
这首诗既像一篇读书札记,也像一则与曹雪芹有关的备忘录。三个段落,层次清晰,似乎只在如实记录,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情感的发展变化,也蕴含作者对《红楼梦》以及作者曹雪芹的独特体悟。这首诗需细品,粗看的话,无论格式还是内容似乎都不是诗,但谁又能规定诗只能是什么样子呢?细品之后,其中所凸显出的睿智、苍凉,以及十足的现场气息,则让我觉得这还是一首非同小可的现代诗。
父母国
安琪
看一个人回故乡,喜气洋洋,他说他的故乡在鲁国
看一个人回故乡,志得意满,他说他的故乡在秦国
看这群人,携带二月京都的春意,奔走在回故乡的路上
他们说他们的故乡在蜀国、魏国和吴国
无限广阔的山河,朝代演变,多少兴亡多少国,你问我
我的国?我说,我的故乡不在春秋也不在大唐,它只有
一个称谓叫父母国。我的父亲当过兵,做过工,也经过商
我的父亲为我写过作文,出过诗集,为我鼓过劲伤过心
他说,你闯吧,父亲我曾经也梦想过闯荡江湖最终却厮守
一地。我的母亲年轻貌美生不逢时,以最优异的成绩遇到
“伟大”的革文化命的年代,不得不匆匆结婚,匆匆
生下我。她说,一生就是这样,无所谓梦想光荣
无所谓欢乐悲喜,现世安稳就是幸福。我的父母
如今在他们的国度里挂念我,像一切战乱中失散的亲人
我朝着南方的方向,一笔一划写下:父母国。
2007/2/16
吕本怀:
这是一首充满亲情的诗,这也是一首在表达亲情上有所创新的诗,其创新在诗题上便可感受得到。国家曾经是一个宏大概念,必须包括辽阔的疆域与众多的人民,在安琪笔下却别开生面——“你问我/我的国?我说,我的故乡不在春秋也不在大唐,它只有、一个称谓叫父母国。”“我的父母/如今在他们的国度里挂念我,像一切战乱中失散的亲人”“我朝着南方的方向,一笔一划写下:父母国。”短短篇幅之中,竟然两次出现“父母国”这个由她创立的意象,并三次确定父母国的意蕴,由此不难感受到安琪对家的挚爱与对父母的深情。
而家之所以能给她国的感受,既源于父母对她有足够的关爱,也源于父母给了她一份国的安稳。“我的父亲当过兵,做过工,也经过商/我的父亲为我写过作文,出过诗集,为我鼓过劲伤过心/他说,你闯吧,父亲我曾经也梦想过闯荡江湖最终却厮守/一地。”“她说,一生就是这样,无所谓梦想光荣/无所谓欢乐悲喜,现世安稳就是幸福。”作为北漂族里的一员,能有这样一个全力支持自己的父亲,能有这样一个知足常乐的母亲,这不能不说是安琪的幸运,也是她将自己的家视为“父母国”最主要的原因。
诗贵创新,当一个家华丽转身为一个国,这诗便有了别具一格的辨识度,同时也有了非同小可的大视野。
清明之夜
安琪
“醉也是一种病”,我爸爸突然从地底下探出头
他借助我的口说出这句话
唉
我的一天两顿酒的爸爸
一辈子在病中
这一生你喝酒吐酒喝酒吐酒吐掉了
大半生
当我在清明之夜怀念你
脑中浮出的竟然是你醉醺醺的形象
仿佛流氓地痞的形象
亲爱的爸爸
你没有遗传我你的嗜酒但你把你握过几年的笔
遗传给了我
你用这支笔写出的文章上过《解放军报》爸爸
如果你不着急复员回乡娶你娇美的妻子
我的妈妈
你的笔会带你走向一个怎样的天地但你终究回到老家
成为龙溪机器厂的一枚螺丝钉
你混入了吃喝玩乐的队伍一生就这样
荒废
如今我接过你的笔像你执迷于酒一样执迷于写作
爸爸,文字也是一种病
我已病入膏肓
2018-4-4
吕本怀:
读这首诗,我感受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父亲,他喜欢喝酒,也喜欢文字,为了与娇美的妻子早日结婚选择复原回乡,最终“成为龙溪机器厂的一枚螺丝钉”“混入了吃喝玩乐的队伍一生就这样
像清明这样的节令诗要让人有印象,必须独特,泛泛而谈的思念肯定只是在重复他人,唯有将亲人与自己的独特融入其中,才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短短一首诗里,安琪让读者看到了他那平凡而又与众不同的父亲,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她那别具一格的思念与传承。
鸦群飞过九龙江
安琪
当我置身鸦群阵中
飞过,飞过九龙江。故乡,你一定认不出
黑面孔的我
凄厉叫声的我
我用这样的伪装亲临你分娩中的水
收拾孩尸的水
故乡的生死就这样在我身上演练一遍
带着复活过来的酸楚伫立圆山石上
我随江而逝的青春
爱情,与前生——
那个临风而唱的少女已自成一种哀伤
她不是我
(并且拒绝成为我)
当我混迹鸦群飞过九龙江
我被故乡陌生的空气环抱
我已认不出这埋葬过我青春
爱情
的地方。
2013-4-6
吕本怀:
写故乡的诗实在太多,如今要在乡愁上弄出点新意绝非易事,安琪这首看后却印象颇深。九龙江不知是不是她的故园,但至少九龙江于她很重要,应是她生命链条里至关重要的一环,否则,她不可能对九龙江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为便于表达情感,她甚至“置身鸦群阵中/飞过,飞过九龙江”。诗人为什么如此?一方面源于高瞻远瞩,置身其间可让自己将九龙江看得更加清楚,另一方面则是要好好回味。不难想象,在九龙江她的面孔一定曾经很黑,其叫声一定有过凄厉的时刻,甚至她在这片土地上还有过九死一生的经历。
此时此刻,她来到九龙江是因怀念,“带着复活过来的酸楚伫立圆山石上/我随江而逝的青春/爱情,与前生——那个临风而唱的少女己自成一种哀伤。”在一个埋葬了自己青春与爱情的所在,在一个可将种种作为自己前生的所在,在一个当年之我绝非今日之我的所在,面对它时怎不引发这多感喟、这多忧伤?
“那个临风而唱的少女己自成一种哀伤/她不是我/并且拒绝成为我。”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里都避免不了这种改变以及对改变的拒绝,但绝大多数时候,绝大多数人的拒绝又是如此软弱无力,社会、人生对个体的改变与塑造实在难以阻挡。比如诗人自己,便无法在这块被她称之为故乡的土地上久留,而在她离开之后,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熟悉的故乡已经变得很是陌生。或许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诗人才会如此感叹:“当我混迹鸦群飞过九龙江/我被故乡陌生的空气环抱/我已认不出这埋葬过我青春|爱情的地方。”
故乡是个永恒的诗题,尽管在今天很多人的故乡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故乡,但只要有机会我们依然愿意前往,而之所以想要回到故乡,除了那单纯对故乡的思念,往往更在于要对自己的曾经岁月予以慰藉与祭奠。
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词
安琪
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词
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爱人
明天爱人经过的时候,天空
将出现什么样的云彩,和忸怩
明天,那适合的一个词将由我的嘴
说出。明天我说出那个词
明天的爱人将变得阴暗
但这正好是我指望的
明天我把爱人藏在我的阴暗里
不让多余的人看到
明天我的爱人穿上我的身体
我们一起说出。但你听到的
只是你拉长的耳朵
1996/5/19
吕本怀:
这是安琪早期诗作,“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词/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爱人”,在当年其心中未必有什么准确的答案。
这首诗给我较深的印象有两点。一是不确定性,二是人格的独立。写这首诗的时候,安琪应该还在福建老家,估计她也不知道未来将成为一名北漂,并成长为一位在当下诗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不确定性在每个人的青葱岁月都会有,但安琪在诗中所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却并非每个在那个年纪的女孩都可以具备。“明天,那适合的一个词将由我的嘴/说出”“明天我说出那个词/明天的爱人将变得阴暗/但这正好是我指望的”“明天我把爱人藏在我的阴暗里/不让多余的人看到/明天我的爱人穿上我的身体/我们一起说出。”由这一系列诗句,读者不难感受诗人无论于未来或于爱情都有强烈的自我主宰意识,也许在那样一个年纪,她还在极力寻找一个与自己有些相仿的爱人,也许在那个年代,她所挚爱的人还只是她自己。
突然多出的黑暗
安琪
突然多出的黑暗,从你体内长出,一株爬行的
有触须的植物:黑暗
它舔到我的脚踝,心,预先感到恐惧,哦碎裂的
心,别再给它铁锤,这个蹲在自己心里的人已经
绝望多时,别再给她没有边际的等待,门时开时关
影子们渐渐牢固,在我每天必醒的床上,影子们
先于我挡住阳光,突然多出的黑暗,又多出几寸
它们加快速度,突然拉住命运的衣角,它们迫不及待
想改变我的余生,想把我遗弃,在提前到来的虚无里
我的身体不想被它化解,我不想被它化解
我看到你体内长出的黑暗,沉默,顽固,渐渐有了
石头的形状,关于石头,我知道两块:一块在
西游记里一块在,红楼梦里。关于石头
我曾写过:在北京,如果可能,请允许我以此
为终点,活着,死去,变为一块石头。所以突然
多出的黑暗,你只是我提前变成的
石头,你是我的石头,我不惧怕你。
2006/7/22,北京
吕本怀:
本诗在表达上的特点主要是散文化,如果将其分行取消很可能就是一篇标准的记录心情的散文,然而,它却有其内在的节奏与韵律,并高度聚焦于两点:一孤独,二不屈。在我看来这两点既是安琪个体的,也属于整个北漂族。
孤独被呈现得细致入微且生动形象,“突然多出的黑暗,从你体内长出,一株爬行的/有触须的植物:黑暗”,安琪赋予本来抽象的黑暗以形体与生命;“黑暗/它舔到我的脚踝”“突然多出的黑暗,又多出几寸/它们加快速度,突然拉住命运的衣角,它们迫不及待”,因她想象里黑暗的动作与行为,读者不难感受黑暗对“我”的压迫与吞噬。
不屈则被诗人表达得相当直白——“在提前到来的虚无里/我的身体不想被它化解,我不想被它化解。”“我曾写过:在北京,如果可能,请允许我以此/为终点,活着,死去,变为一块石头。”“所以突然/多出的黑暗,你只是我提前变成的/石头,你是我的石头,我不惧怕你。”由此不难感受诗人意志坚定,对于一个长期北漂的人而言,假如没有这样的坚定、坚强与坚韧,没有如此这般不屈不挠的意志,很难想象能一直走到今天。
想要了解北漂族的生存与生活,了解北漂族的心绪与心境,安琪的诗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窗口。或许正因她对北漂有真切的感受,更有执着的意志,才会年复一年殚精竭虑地编辑《北漂诗选》,也许它将来会在当代国人心灵版图占有极其重要的一角!
风过喜玛拉雅
安琪
想象一下,风过喜玛拉雅,多高的风?
多强的风?想象一下翻不过喜玛拉雅的风
它的沮丧,或自得
它不奢求它所不能
它就在喜玛拉雅中部,或山脚下,游荡
一朵一朵嗅着未被冰雪覆盖的小花
居然有这种风不思上进,说它累了
说它有众多的兄弟都翻不过喜玛拉雅
至于那些翻过的风
它们最后,还是要掉到山脚下
它们将被最高处的冰雪冻死一部分
磕伤一部分
当它们掉到山脚下,它们疲惫,憔悴
一点也不像山脚下的风光鲜
亮堂。
我遇到那么多的风,它们说,瞧瞧这个笨人
做梦都想翻过喜玛拉雅。
2007/2/3,北京
吕本怀:
在诗中,风与人构成对比,风是一种显性存在,人则躲在了风的背后。在安琪看来,即使风,也不一定能全部翻越喜马拉雅,有的因沮丧或自得,“就在喜玛拉雅中部,或山脚下,游荡/一朵一朵嗅着未被冰雪覆盖的小花”,在那些风看来,即使“那些翻过的风/它们最后,还是要掉到山脚下//它们将被最高处的冰雪冻死一部分/磕伤一部分/当它们掉到山脚下,它们疲惫,憔悴/一点也不像山脚下的风光鲜/亮堂。”这看法在当下无疑有相当的市场,在某些人眼中,北漂族未免疯狂,本可在家乡过上不错的日子,又何必非得去北京打拼?
“我遇到那么多的风”,准确表述应为“我遇到那么多的人”,而诗中之“笨人”,则应视为安琪的化身,当然北漂里像安琪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做梦都想翻过喜玛拉雅”,只是有的人取得了成功,有的人却半途而废,甚至,有的人死在了路上。
凸凹
安琪
如果你勉强攀上凸的最高处,也许会一不小心跌到
凹的最低处,攀爬与跌落,生命中的肯定,和否定
进出之间你找不到自己的固定位置。
你在突然阴暗下来的正午感知到风的摇摆,针叶林
三角梅,由远及近的事物
你在预先被撕毁的日历面前找不到
此刻的具体指向,此刻?
“航班准时降落,走出来的人都是
过去年代死去又活过来者。”
他们姿势不一是因为他们来自不同国度
他们在上一个空间分享不同层次
的生活在这一空间
同样如此。
你推销他们凸和凹的秘密,这并非文字游戏
也不是记忆的果实在白天枯萎夜里复活
倘若你曾为前生保存草稿你将听到一个细细的女声
自言自语:不能,丢下,我。天,这,么,黑
路,还,未,走,完。
可是没事,宝贝,我们都还在路上
我们几乎要走到了绝境却能在绝境上相逢
“为什么一会儿有太阳,一会儿没太阳?”
“那是因为,太阳在凸上,太阳在凹处。”
为什么拥抱过后却感到更孤苦的寂寞,更无助的空虚?
因为你已经,被凸卡在凹处,那离躯体最远的地方。
2008-8-22
吕本怀:
相比《突然多出的黑暗》与《风过喜马拉雅》对主观努力的肯定,这首诗似乎多了些宿命色彩,这由诗的首段与末段尤其可以感知。“如果你勉强攀上凸的最高处,也许会一不小心跌到/凹的最低处,攀爬与跌落,生命中的肯定,和否定/进出之间你找不到自己的固定位置”,此乃得意之时突然的跌倒,现实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为什么拥抱过后却感到更孤苦的寂寞,更无助的空虚?/因为你已经,被凸卡在凹处,那离躯体最远的地方。”这是人生失意之时的跌倒,例子同样可以举出许多。
人生要想不跌倒,需在凹凸之间寻找到某种平衡。对于这一点,诗中有一处比较精准而又精彩的问答:“为什么一会儿有太阳,一会儿没太阳?”“那是因为,太阳在凸上,太阳在凹处。”既然太阳都时刻处在凹凸变幻,何况烟火红尘里的我们?
即使身处凹凸捉摸难定的人世,即使有时难免自言自语发出细细的女声,安琪还是表现出了一份相对的乐观——“航班准时降落,走出来的人都是/过去年代死去又活过来者。”“可是没事,宝贝,我们都还在路上/我们几乎要走到了绝境却能在绝境上相逢!”这份相对的乐观足以让我们走在凹凸不定的人世!
翻云覆雨
——或给你
安琪
红色血光中伸出的手你的手,献给你,一个
意外主题,一场奇遇!现在让我把锈迹斑斑
的爱情换成友情和亲情我做到了并以此与鸟
自由嬉戏。黄昏开出的处方很快就要兑现你
我当要觉悟从迷醉中猛醒,悄悄地,卷起来:
一团密布阴影的云,和它变幻的莫测冷暖哗
啦啦,下着,下着。野花开放,干扰了城市
的假象,倘若我们曾经放声高歌我们当说够
了,够了。此生足矣。在谵妄的死亡机器收
走我们之前大地旧了,天空修改了密码,使
镜子凝固烦恼的面孔趁着寒冷将至未至我们
走吧,说再见,就说再见。我们曾经相逢够
了,够了。这一笑泯却世间恩怨,这一笑悲
欣交集我们提前进入落日伟大的行列我知道
只有欢乐才能共享而痛苦只配,默默收藏在
心里,谁能把清水搅浑,谁又能把内心的欲
与望诉说谁就能,占卜出红色血光中深蓝的
深蓝的祝福:我们爱过并被获许,无罪释放。
2008/11/06,北京。
吕本怀:
记得安琪曾感叹过自己诗歌创作风格的多变,以至于她对自己的诗歌代表作究竟是哪些也难以捉摸,在我看来,多变应作为一个大诗人必不可少的要素。
体裁创新也体现在安琪诗歌创作风格的多变中,仔细读过她的人会发现,很难见到她的两首诗在格式上完全趋同,其句式、段落与体裁总能不断地带给读者惊喜。比如《曹雪芹故居》就采取记事录与读书笔记的杂交,再如这一首,虽保持了每行字数一致(含标点符号),但完全可以将其读为一篇散文,并且在事实上也应该是一篇散文。
不过,既然安琪将其作为一首诗发表,它肯定还是拥有诗的内核,那便是“现在让我把锈迹斑斑/的爱/换成友情和亲情我做到了并以此与鸟/自由嬉戏”,诗眼则在最后那句——“我们爱过并被获许,无罪释放”。不少人对爱情往往拿得起却难以放下,诗人如此心态显然更让人觉得淡定与从容。一方面,爱情到了一定的时候会转化为亲情,而离婚之后还能做朋友的也并不少见,因此,爱情转换成友情亲情是有可能的;另一方面,倘若爱人间最终返恶成仇,处在弱势的一方常常只能在亲情友情里寻找庇护,这也将造成爱情与亲情友情之间的此消彼长,这种此消彼长也可被视为爱情与亲情友情之间的转换。
如果说舒婷《致橡树》宣誓了一份爱的平等与执着,那么安琪《翻云覆雨》则凸显了一种平等与放手,二者在现实里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尤其随着离婚率不断攀升,《翻云覆雨》所表达出的于现实更有其指导性。但愿在缘分已尽不得不分手的情况下,更多人能够做到“说再见,就说再见。我们曾经相逢够/了,够了。这一笑泯却世间恩怨,这一笑悲/欣交集我们提前进入落日伟大的行列我知道/只有欢乐才能共享而痛苦只配,默默收藏在/心里,谁能把清水搅浑,谁又能把内心的欲/与望诉说谁就能,占卜出红色血光中深蓝的/深蓝的祝福:我们爱过并被获许,无罪释放。”
极地之境
安琪
现在我在故乡已呆一月
朋友们陆续而来
陆续而去。他们安逸
自足,从未有过
我当年的悲哀。那时我年轻
青春激荡,梦想在别处
生活也在别处
现在我还乡,怀揣
人所共知的财富
和辛酸。我对朋友们说
你看你看,一个
出走异乡的人到达过
极地,摸到过太阳也被
它的光芒刺痛
吕本怀:
这首诗很有名气,转载很多,读过的人也不少。“极地之境”应是安琪对自身当年生存极限的比喻,但当年究竟艰难到何种境地,诗人并未具体呈现,反而轻描淡写:“那时我年轻/青春激荡,梦想在别处/生活也在别处”;“现在我还乡,怀揣/人所共知的财富/和辛酸”。
不妨细品“一个/出走异乡的人到达过/极地,摸到过太阳也被/它的光芒刺痛”,此刻“我”对阳光已经如此敏感,这足以说明“我”在当年很少见到阳光,这“阳光”或许有多重含义,但也因此可断定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作为北漂的安琪很可能只能长期窝在地下室里。
记得数年前,曾有部分人大代表视察过北漂族的生活状态,不少代表当场潸然泪下,或许这也可为“极地之境”作一个见证与注释。极地给人的印象黑暗、严寒、冷酷、荒漠化,特别不适宜生存,既然诗人将北漂族的生存现状视之为“极地之境”,由此可充分想象她在当年生存里的逼仄与窘迫!
整体而言,安琪这组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诗歌题材集中于亲情与自身的生存状态,二是在诗体裁上有足够的突破与创新,三是人格上的独立以及对梦想的执着是她诗歌表达里最基本的内核,四是诗题就是其主要的意象,她常对诗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演绎与呈现,而主旨则往往高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