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诗人安琪
诗人安琪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428
  • 关注人气:49,4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岛晚报》|安琪:伊沙的文学课

(2018-04-30 13:21:23)
标签:

安琪

青岛晚报

伊沙

西安外国语大学

读书记

分类: 安琪收藏

他的课一定是能激发学生灵感的那种

安琪

 

    这本书是伊沙的教材,却以一种非常意外的方式出版。它是伊沙的学生韩敬源毕业后整理自己四年西外大学课堂听伊沙的文学课的笔记,恰恰是这份自发的整理才表明了伊沙的文学课之于一个文学青年的影响力。为什么是伊沙,而不是其他教师的课程让韩敬源萌生整理的愿望并付诸行动,最终产生了这部书?读完全书,答案就自然会浮现出来。

    伊沙的文学课,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每一句话都透露着一种诗人才有的智慧和灵光闪现,譬如“只有婴幼儿永远需要母亲哄着。你要走出被哄着的状态,心智才会成熟起来”,伊沙此言针对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必须要经历的枯燥,而不能只一味地喜欢听那些没有难度的课。但我却由此想到了我们这个民族惯常哄官员哄老人哄德高望重的人,结果把官员和老人哄得像婴幼儿一样弱智。譬如“曹雪芹的写作才是世界上最痛苦的写作”,因为曹雪芹的写作是在社会最看不起小说的时代语境下完全为了表达自己的欲望而写的。譬如“鲁迅是地地道道的浙江人,如此硬人,生在江南,不可思议——不,他是天才,既是天才,便可投胎于任何地方”,对鲁迅,伊沙毫无保留的推崇在他的文学课上随处可见。另一个他最推崇的天才当然是李白,他是这样解读李白《将进酒》的:李白《将进酒》中那种“跳”,无逻辑,鬼才知道他是怎么搞出来的,才大气死人。

    伊沙的文学课,非常见性情,嬉笑怒骂鲜活生猛,他的课一定是能激发学生灵感的那种,从小到大我们都进过学校,上过课,都害怕枯燥地灌输知识的那种讲法。只有伊沙这样搭上自己切身感受的教学才能让学生血液沸腾起来。譬如说到民国才女作家丁玲、萧红、张爱玲这一课,他如此结尾“这些可怜的才女,只能沿着她们各自的命运走,讲得我都快哭了”,相信这一句话一定引来会心的共鸣谈到徐志摩他说,有人要求我朗诵一遍《再别康桥》,对不起,恕我不从,有点酸。相信这句话一定引来全场哄笑。对那些上课讲小声话的同学,伊沙也会发飙,他的发飙也令人难忘:我的课上怎么竟然还有人讲话!你到底想听什么?你以为我这种课在中国的高校中随便可以听到吗?在你梦中的学校——什么“北大”“清华”也休想听到!你有幸遇到我,听到我的课,是你造化好!

    是的,读完《观音在远远的山上——伊沙的文学课》,我承认伊沙所言不虚,遇到伊沙,听伊沙的课,确实是这辈子的造化。伊沙是个有爱心有正能量的老师,他认为最理想的教师状态是,看着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光彩照人的模样——知识之光从每一个学生个体身上透射出来,这是教师打造出来的产品。伊沙说,如果自己教过的学生中出了一个马加爵,那就会感觉很失败,培养再多对社会有用的学生,出一个马加爵就给你全毁了!当我看到伊沙如下一句话我有深深的感动——

    我面对自己的从教生涯,最大的心愿不是培养多少日后成名成家的成功人士……而是所有上过我课的学生,都对人有最基本的爱……

    事实上,伊沙教过的学生中迄今已有十几个诗人,这在西外这个以外语为主业的学校是奇迹,这一切自然与伊沙的言传身教有关。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招生简章上年年列举学校培养出的六个著名作家其中就有一个伊沙,西安外国语大学真应该也把伊沙列入招生简章中。

    读《观音在远远的山上——伊沙的文学课》,你会有一种文学自豪感,这自豪是伊沙不断强化给你的。伊沙认为,中文系学生经常会比新闻专业学生更适合当记者,这是两千年的文学传统和两百年的新闻专业在时间和知识上的对比所决定的。伊沙不迷信权威,他的文学课经常对某些鼎鼎大名的权威提出批判,这个我不举例,留待读者自己去读。伊沙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作品史而不是撰写者个人对作品的阐述史。只有把作品亮出来,才能一较高下。我无法一一列举读本书的收获,我只能说,你去读了,你就知道。

    读《观音在远远的山上——伊沙的文学课》,我还不断地想到伊沙的两个好朋友,徐江和侯马,倘若给他们一所大学,给他们一届一届的学生,他们也一定会讲出如伊沙一样精彩的文学课!

                                    2016-10-10

 

《观音在远远的山上——伊沙的文学课》,韩敬源,伊沙,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

《青岛晚报》|安琪:伊沙的文学课
青岛晚报,2018-4-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