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诗人安琪
诗人安琪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674
  • 关注人气:49,4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峡瞭望》|安琪:我读台湾作家

(2018-04-10 08:48:22)
标签:

极地之境

鲁亢

安琪

读书记

海峡瞭望

分类: 安琪收藏

读台湾作家

安琪

 

 

郑愁予雅,抒情

 

201610251100-1350,厦航MF810163A靠窗座位上,一中年妇女手捧一本粉红封面的书读得起劲,那就是我和《郑愁予的诗》。

值鼓浪屿国际诗歌节郑愁予先生亲临现场之便,厦门诗人颜非接受台湾诗人颜艾琳的建议预先在微信上建了一个《郑愁予的诗》订购群(最初颜艾琳建议我做此事但我因当日正欲从北京飞厦门,有诸多不便,遂谢绝),我也订购了一本,所有订购的人都能得到郑老签名。

郑老是1023日深夜到达鼓浪屿,据说郑老此次大陆行马不停蹄走了几个城市,真正让我既惊且羡。我也是一个爱到处走的人,但似郑老这般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再接一个城市又接一个城市地走我是不敢的,身体吃不消。台湾前行代诗人譬如洛夫老、余光中老、管管老,等等,新世纪以来成为大陆各种诗歌活动的明星,他们高寿、健康,声名卓著,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国宝级尊崇,郑老自然也不例外。

此次参加鼓浪屿国际诗歌节我特意带了12本《海峡瞭望》,我在这个杂志开设台湾诗人推介专栏截到今年12月已开设了4年零1月,撰写了49位台湾诗人。因杂志方没有寄给被写的台湾诗人,于是每逢有见到台湾诗人的机会我都会带过去委托他们带回台湾分发给大家。此次鼓浪屿国际诗歌节台湾来了6位诗人,其中4位我恰好写过,趁便就把刊物给他们(余下的就委托诗人方群,感谢他慨然应允),这里面就有郑老。

我把刊物给郑老时介绍了刊物情况,郑老微笑接受,我小心翼翼地询问能否请郑老拿着《海峡瞭望》让我拍个照因为该刊责编鲁亢希望在封二封三刊登,郑老也很乐意地遵从了。现在我看着《郑愁予的诗》扉页郑老的签名:安琪!郑愁予2016.10.24”,想起郑老写下安琪时很满意地说,这两字写得好

当晚的闭幕式晚会上,郑老一口气朗诵了三首诗并演唱根据他的诗作《偈》谱曲的歌,音质浑厚,动听。印象更深的还是郑老朗诵的诗作中有一首在创作上颇有特色,即诗中某一行是音乐旋律,郑老朗诵到此句时就多雷米法索拉希唱了起来,这种写法我第一次见到,所以默记于心。台湾诗人朗诵都有很大方的表演性,管管、颜艾琳,如是。郑老虽是此次诗会重量级嘉宾,但大家体谅老人家年高体弱,不敢围观骚扰,且郑老也似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容易遇到。

话说在返京的飞机上我读完了《郑愁予的诗》,最大的感触是郑老的古典修为,整部诗集充溢着浓浓的古典气息,字词句的选用和搭配营造出的意境,让我恍然在读一部古书。我纳闷耶鲁大学教授郑愁予先生身在西方为何没有受到西风熏陶,从其诗中把触不到现代派的冲击力,此疑问希望能有机会再见到先生时当面请教。我最喜欢的自然还是他已经并且必将千古流传的《错误》,哒哒的马蹄已然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耳熟能详的成语,以至于一写马蹄必是哒哒

20161026日下午我北京师范大学参加跨越语言的诗意:2016中外诗人对话百年新诗与互译时和诗人树才谈到了阅读《郑愁予的诗》的感受,树才给出了他读郑老诗歌感悟到的两个关键词:雅,抒情。

2016-10-27

 

《郑愁予的诗》,郑愁予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

 

 

痖弦:以一本诗集屹立华文诗坛

 

到小众书坊参加诗歌活动,总要买一两本诗集,一方面因为这里的诗集委实丰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对书坊主人彭明榜先生的尊重。这年头卖书本就不易,单纯卖诗集就更其不易。20171126日那天小众书坊的活动是霍俊明主编的《2018天天诗历》首发暨朗读会。我提前半小时到的小众书坊,这喧闹的南锣鼓巷安静的一角,已成为京城新的诗歌发布中心。这次我挑的是痖弦先生的《痖弦诗集》和周梦蝶先生的《鸟道:周梦蝶世纪诗选》。我在为《海峡瞭望》开设“台湾诗人推介”专栏时写过他们,读过他们不多的十几首诗,留下很好的印象,此番看到他们的诗集,自然想好好拜读以完整了解他们。

痖弦我见过一面,远远地见,那是20131125日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办的第四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痖弦是当年中坤诗歌奖的得主迄今所颁发的中坤诗歌奖证明了该奖的价值取向:优秀的诗艺+高长的年龄。北大教授洪子诚颁奖现场朗读了痖弦的授奖词。他说痖弦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发表诗作,1965年停笔,诗歌写作生涯只有十几年,创作的诗作也不到90首,但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却以其原创性、高度的想象力、对人生的敏感、对世事的洞察,以及独特的词语、句式的创作,在新诗界影响深远。

对诗歌研究不多的我也是从这个颁奖词才知道痖弦一生的诗歌数量不到90首,小小地吃了一惊。但大陆诗界以少胜多的也不乏其人,譬如舒婷、譬如陆忆敏,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痖弦诗集》腰封有言,“痖弦以一本诗集屹立华文诗坛”,全书收入八卷86首诗作,均为短制,其中第八卷“二十五岁前作品集”18首,颇为稚嫩,可以不读。这么一算,真正成熟期作品68首(真可跟陆忆敏媲美了)。痖弦自述自己的创作受到里尔克、何其芳的影响并在创作上留下了受影响的痕迹,我注意到这部分作品他很老实地在诗后写上诸如“一九五七年一月读里尔克后临摹作”等,这就是大师的自信,学了谁就坦诚言之,不自信的人偷偷摸摸地拿却一言不发俨然以原创自居,仅从这点,时年25岁的痖弦就令人佩服。

痖弦最有名的诗作自然是《红玉米》和《如歌的行板》,确实在整本诗集里这两首最精彩,可见读者和批评家的眼力是准的。昨天我在国防大学讲课,谈到了诗人的代表作问题,一个没有代表作的诗人是可怜的,理想的状态是诗应该站在诗人的前面,最不济也应是说到一个诗人,脑中能闪现出他/她的某一诗篇。痖弦的这两首诗作无疑是他强有力的身份识别码。读《痖弦诗集》会有一个奇妙的感觉,仿佛在读古书,每一首诗的时间落款都在1950年代但我们明明知道痖弦依然在宝岛那边生活起居着,也不时来大陆参加诗歌活动。相比于洛夫等,痖弦真的太低产了。在序中痖弦说,“世界上唯一能对抗时间的,对我来说,大概就只有诗了”,又说,“一日诗人,一世诗人”,可他竟能耐得住半个世纪不写诗,实在令我不解。对那些写出了好诗就罢笔的人,我只能认为他们太爱惜自己的羽毛,他们太懂得节制了。

痖弦喜欢在诗中灌入人名、地名,这人名和地名又大都来自国外,痖弦应该有过一段着迷西学的时光?他善于把实有之物与虚幻之物并置又看出他亦曾受到超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影响,痖弦1932年出生于河南南阳(我记得洛夫曾有诗写到南阳并言那诗是献给痖弦的),19498月,17岁的痖弦随军队到台湾他早期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学的教育在他的诗歌中也会时时发散出,譬如他也如同现代文学史上的诗人一般,把“的”写成“底”。

2017-12-1

 

《痖弦诗集》,痖弦,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周梦蝶:诗化了的人生

 

1959年至1980年,长达21年,如果你到台北武昌街二段二十三号门口的走廊上,你会看到一个旧书摊,一个卖书人,那人就是诗人周梦蝶。因为周梦蝶,武昌街头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重要的文化街景之一。

《鸟道:周梦蝶世纪诗选》精选了周梦蝶三本诗集中的优秀诗作:《孤独国》《还魂草》《约会》,仅从这三本诗集的题目就可见出作者对汉语言文字的讲究。前天我在国防大学讲课,谈到了诗人可以改变固有的词性、可以创造新的句法、可以发明新的词汇,譬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把原本不相干的五个字强行组合,并用一首“压全唐”的诗作让这五个字的组合有了可以成立的文本依据而成为一个类似成语一样的词,还有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原本也是不相干的两个词,海子把它们粘和在一起,并用一首足以传颂千古的诗句来证明这个题目的合理性,于是读者便也相信,这两个词原本就该在一起的。如今我们看周梦蝶的“孤独国”,孤独和国,本也是不相干的两个词,被周梦蝶这么一组合,顿时含义无穷。伟大诗人原创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如同张若虚、海子、周梦蝶一般创造词语的能力,创造了,并且还能让人认可。我跟学生们说,我也曾创造过,譬如“纸空气”、譬如“矮多树”,也曾用诗表达过我的创造,但我的诗终于没有像张、海、周一样流传开来,我的创造因此失败。

和诗人叙灵交流过对台湾几位前行代诗人的阅读感受,叙灵说,“最厉害的还是洛夫和周梦蝶”。这是叙的一家之言,我不敢深以为然,因为台湾确实还有很多厉害老人:纪弦、商禽、余光中,都是我要找机会读诗集的。我认为读一个诗人不能只读诗选,怎么着也得读本诗集才能约略见一斑。每个诗人总会有个十几首拿得出手的,但要一本诗集都拿得出手才见本事。若从我同时购买的痖弦和周梦蝶诗集来看,我可能更偏爱周梦蝶一些。单纯从人生而论周梦蝶的活法已是独此一家。如前所述在街边摆21年书摊,恐也是前无古人了。对此龙应台有言,“如果没有诗,周梦蝶只是被大时代拨弄的退伍军人、骑楼下小贩,或是残酷时代的风中蓬草,他的孤单身影将是岁月的凄凉与人生辛酸。可是,因为有诗,他成为一种态度,他的一生清冷也成为美学。”

当然,因为有诗还不够,还必须因为有好诗。读《鸟道:周梦蝶世纪诗选》,真心觉出周梦蝶内心之敏感、丰富、细腻、浪漫、天真,觉出他视万物为知己的人生态度,觉出他的慧与悟,觉出他的古典修为与现代感,觉出他早已深得诗歌语言之妙趣……周梦蝶一生受困于经济但他并不在诗中苦凄凄叫喊,他的内心一直为蓬勃的诗意所充溢,一片落叶在他眼里大于三个秋天,一个哈欠是鱼肚白的。周梦蝶的写作如同台湾大多数前行代诗人的写作,都是诗化了的人生而不是他们正在过的人生,也就是,你从他们的诗中看不出一日三餐。这种诗作无疑非常精神,也非常符合人民大众对诗歌的想象。

这种诗歌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为诗人所喜爱,也会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当然,我也是喜爱的,虽然我同时还喜爱看得见作者物质人生的诗歌。

2017-12-2

 

《鸟道:周梦蝶世纪诗选》,周梦蝶,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

 

 

白灵、萧萧:从大陆刮向台湾的截句风

 

微信上曾获悉台湾也出版了一套“截句诗丛”,此番回乡参加母校闽南师大、龙人书院和台湾明道大学联合主办的系列活动,得台湾诗人萧萧、白灵两位老师赠送他们的“截句”诗集,便利用两个晚上认真拜读,得一些感想。

据台湾截句主事者白灵序中所写,2016年底,在台湾诗学季刊年会上他建议诗社同仁在2017年底诗社25周年年庆时能共同参与出版一系列截句诗集,此建议获得至少有10位同仁的认可。这就是台湾截句诗丛的出版缘起。

白灵先生近几年对东南亚地区华文小诗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2014年也曾发起“鼓动小诗风潮”,一年来在台湾的八个刊物出版了小诗专辑,大致定义十行以内为小诗的公约数。但“小诗”一词一直未能获得大陆的认同。直到2015年底大陆诗人蒋一谈横空标出“截句”概念,将一行至四行小诗涵盖其中,并于2016年底出版了截句诗丛,截句一时蔚为风行。

白灵认为,截句提供了一至四行的弹性,及可截旧作的模式,但要有“一首诗的模样”,诗题(编号也算)及完整度便是必须,因此台湾截句有诗题。对此萧萧在自序中认为,“白灵的‘截句’规则,走在比蒋一谈更合诗境的路上”。

会议期间我和白灵先生也谈到了诗人和大众对截句的接受度,一个“截”字,简捷有力又极具现代性,一改“小诗”之“小”让人产生的心理不适,小,通常和小气、轻浅有关联,也和现代文学史上冰心体的抒情味美有关联。微博兴盛时高世现诸君也力推过“微诗体”,也未能成事,想来也与“微”字之美学隐喻有关,所谓人轻言微,微字在汉语语境里也是欠缺气魄。而古代的“绝句”已经有了古典诗词的约定俗成性,至于日本的“俳句”,更因日本曾有的对中国的侵略,更不可能在大陆获得共识。

因此,当蒋一谈从汉字仓库里揪出一个“截”字,并且详细规定诗歌行数(此前的小诗和微诗对行数并无明确规定,大约10行左右),使得截句的写作具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可操作时,诗人们眼前一亮,心意一动,很快便领会到此“截”之妙,一时间微信上你截我截大家截。我读白灵的序,读到台湾诗人在脸书上截句纷纷成燎原之势,不禁想起大陆诗人2016年在微信掀起的截句热潮。我觉得截句更大的贡献在于,让许多平时视诗歌创作为高深莫测、为只有诗人才可为之的市井百姓有了文字的出口,谁都有发布到微信上的只言片语,如今你告诉他/她,只要分行,就是诗,就是截句,怎不令他/她振奋?!

就我读过的萧萧和白灵两位老师的截句诗集,前者沉稳多思,更像书斋内写出来的,后者灵光闪现、善用各种修辞手法,体现了万物与我平等相处的世界观,许多当是诗人日常生活所见所感的即时记录。

2017-12-26

 

《萧萧截句》,萧萧,著,秀威出版2017年。

《白灵截句》,白灵,著,秀威出版2017年。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细说红楼梦》是白先勇先生2014年至2015年受邀回母校台湾大学开讲《红楼梦》导读通识课的讲稿编撰而成的专著,全书依照《红楼梦》120回顺序,一回一回开讲,我读了前三回,想想自己对《红楼梦》的熟稔程度当不似从未读过或只读一遍的大学生们,遂决定放下此书,不读。当然白先勇先生并不只是简单复述每一回内容,他在复述的过程中会有分析、有伏笔、有推断、有自己的观点和注解,但终究全书还是以复述《红楼梦》每一回的故事发生为主要,可能这本书更适合不曾读过《红楼梦》的读者。我高兴地发现白先勇也是认为《红楼梦》全书其实都是曹公曹雪芹一人完成的,本书前言白先生写道,“世界经典小说,还没有一本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作者合写而成的例子。《红楼梦》人物情节发展千头万绪,后四十回如果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这些无数根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后成为一体。例如人物性格语调的统一就是一个大难题……后四十回本来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经过高鹗与程伟元整理过罢了。”我完全认同白先生此论。

1990年代初开始热爱文学时即读过白先勇先生的《玉卿嫂》《永远的尹雪艳》,2013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白先勇的文学与文化实践暨两岸艺文合作学术研讨会”我便慕名而去,悄悄坐于会场后排,远远看着白先勇,觉得先生举手投足皆有一股柔美之风。那天白先勇发言的两个主题:新著《父亲与民国》和昆曲《牡丹亭》,期间还展示了许多父亲白崇禧的照片。当时还记了很多笔记,遗憾并未马上撰文,于今只剩“远远见过”四字了。

2017-12-20


《细说红楼梦》,白先勇,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海峡瞭望》|安琪:我读台湾作家

《海峡瞭望》,福建省台办,主办,2018年第2-3期,鲁亢,责编。
《海峡瞭望》|安琪:我读台湾作家
《海峡瞭望》|安琪:我读台湾作家
《海峡瞭望》|安琪:我读台湾作家
《海峡瞭望》|安琪:我读台湾作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