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在天津蓟州,《自然的诗》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7-11-20 19:50:21)
标签:
天津武自然自然的诗蓟州盘山 |
分类: 安琪文论 |
安琪:在天津蓟州,《自然的诗》研讨会上的发言
首先要恭喜武自然先生,从今天下午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中基本可以确认,您有了一首公认的代表作:《陶爱格》。吴思敬老师、兴安老师、马知遥老师都点评到这首诗,我自己也为这首诗打了个勾,认为这是一首可以推广的佳作。许多诗人穷其一生也找不到一首代表作,尽管写了几百乃至上千首,人们一提起他/她,脑子并没有伴随着一首诗浮现出来。这样的诗人是立不住的。诗人的代表作很多时候并不取决于自己,不是作者有心想让哪首成为代表作它就能如其所愿成为代表作,代表作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大家认了,它才能成。为什么这么多专家学者不约而同都认《陶爱格》,肯定有它的理由。
一,这是一个很新鲜的词汇。人们读到这个题目首先会想,人名吗?还是地名?及至读到诗才知,它既不是人名也不是地名,它是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一个词汇,有它独特的象征义。原来,在内蒙古以及全球有蒙古族后裔生活的地方,都会听到额吉(母亲)反复吟唱只有一句歌词的“陶爱格”,“陶爱格”的含义是什么谁也说不清,那些原本舍弃给小羊羔、小驼羔喂奶的羊妈妈、骆驼妈妈听到额吉反复吟唱“陶爱格”后,就会流泪回来给小羊羔、小驼羔喂奶,小羊羔、小驼羔就会流着泪跪下来吃奶。这是一个神秘的生活真实,来自草原游牧部落几千年的传承,不用说蒙古族以外的人不知道,恐怕蒙古族里牧民以外的人也不知道。作者把这个素材从蒙古族牧民日常行为中抓取出来,以诗歌的形式表达,是非常独特的一个发现,具备了代表作的唯一性。
二,写法上本诗直接继承《诗经》一唱三叹的表达模式,同时也吸取了蒙古族长调的内在节律,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其中“陶爱格”的反复吟颂,那种回旋的沉醉般的旋律让人忍不住想歌而咏之、舞而蹈之。草原的坦荡、造就了这个民族文化的坦荡和对天地抒情的浪漫。出生、成长于内蒙古赤峰的武自然先生,血液中即生成有草原民族的广博之爱和浪漫情调,《陶爱格》的写作也因此别具一种悠扬的韵味。这是一首容易传颂、容易被记住的诗。这也是一首诗能成为代表作的重要元素。
建议武自然先生对《陶爱格》一诗多加重视,也许此前你并不知道这首诗在整本诗集中的分量,但经过今天下午的研讨会,经过这么多专家学者的辨析,你就可集中精力于《陶爱格》,凡有选本、有朗诵的场合,不妨多多推举《陶爱格》,使它成为你的经典,成为中国当代新诗的经典。
说了我对《陶爱格》一诗的看法后再说说我对《自然的诗》一书的感受。
第一,武自然先生写作面很庞杂,他的脑子里一定不断地运转着诗情、诗意。在工作的间隙、采访的过程中,他脑子里面应该都是在不断地寻找着可能的诗意并在空闲的间隙形之成诗。
第三,在诗歌写法上武自然走的是传统文化这条路而非西方现代派那条路,东西方思维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西方可能是破坏为主,特别是现代派,现代派就是一个反字当头,反传统反权威反世俗,等等,中国则是继承的路子,以尊重传统为美德。武自然的写作从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起步,如前所述,经常采用回旋、复沓的形式,这种写法用得好的话就有传唱性,便于歌咏,便于读者可以一步到位记住。《陶爱格》就有这个优点。
第四,武自然先生的写作题材有几个,一个是自然题材,山水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的写作富矿,每个诗人盘点自己的作品,自然的诗、山水的诗一定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武自然也不例外。这证明一个诗人有对自然万物敏锐的感知,他有这样一种情怀被自然触动,随时随地有歌咏的愿望,这是诗心的表现。武自然先生写作的第二个主要方向是内蒙古题材,这也是他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因为内蒙古这个地方天然就是诗歌的一个神地,我自己去过几次内蒙古,每次都有很磅礴的诗情。武自然先生在内蒙古出生、长大,天然地吸纳了草原文化对他的熏陶,他这方面的诗作最大的优势是,为他独有,如前所述的《陶爱格》,建议武自然先生多挖掘、多发扬光大民族性的题材,把它作为今后的主要写作方向。下午谭五昌老师的发言真的是苦口婆心,特别贴心贴肺,他一直建议武自然先生要找准一个主题,成为一个主题诗人,我想,武自然先生可以从民族特色这条路去走。我们知道,吉狄马加老师是彝族诗人,这么多年他坚守彝族题材,以“我是彝人”的自豪感写了大量彝族诗篇,以一己之力就使彝族成为中国诗歌的大户,目前还没看到谁一门心思写蒙古族,这就给武自然先生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
第六,武自然先生很重视哲思,这跟他的记者生涯有关,总想透过现象看本质,诗集中的《墙》等,就体现了他的这个写作向度。同时武自然先生也是一个很有童心的人,诗集中的很多诗作是带着小孩子的眼光来写的。比如第一首给母亲的诗,生活中武自然先生应该是很有童心的一个记者。
再次祝贺武自然先生的诗集出版,感谢中国诗歌网主办了这个活动,让我们认识了武自然先生,读到了《自然的诗》。
2017-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