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点评广东诗人(第1辑):生活又催促我去奔跑

标签:
安琪 |
分类: 安琪文论 |
安琪点评广东诗人(第1辑):生活又催促我去奔跑
本期诗人:黄礼孩/燕窝/朱佳发/林程娜/从容/湘莲子/马莉/张德明
《谁跑得比闪电还快》
黄礼孩
河流像我的血液
她知道我的渴
在迁徙的路上
我要活出贫穷
时代的丛林就要绿了
是什么沾湿了我的衣襟
丛林在飞
我的心在疲倦中晃动
人生像一次闪电一样短
我还没有来得及悲伤
生活又催促我去奔跑
安琪:
《谁跑得比闪电还快》收入《大学语文》教材,是黄礼孩众多优秀诗篇的一首,也是他迄今被广为传诵的代表作之一。相比于黄礼孩近期大量饱含温暖汁液的爱的诗篇,《谁跑得比闪电还快》可谓黄礼孩另一种直面时间奥秘的探索之作,它像是一个窥见了时间本相的人对自己的提醒。对个体生命而言,时间既是一种既定的现实,也是一个时钟和日历规定的虚无——如果没有事件的参与,则今天和昨天、明天和今天又有什么不同?没有!没有事件做注解的时间是不存在的,它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水和水之间并无明确的异样面孔供我们辨认。而时间的可怕也在这里,因为它的日复一日你感觉不到它的流逝但你的生命确实在流逝,你会变老直至终老而死这时你再承认时间确实存在已经来不及了,来不及了,你的一生终将在悲伤中饥渴而死?不,诗人知道时间的残忍游戏,知道每个人他/她的时间构成就是他/她所从事的行动,诗人用“生活又催促我去奔跑”来确证时间的真实——“人生像一次闪电一样短”。诗人用“奔跑”来铺展开一个连续不断的朝前滚动的线性轨道它鲜明地勾勒出诗人主体生命的自觉。《谁跑得比闪电还快》是一首出神状态下的产物,事实上它不可能实现在一个具体的生命体内。它只能是诗人想象力的极致和把具体事物极端抽象化的自慰。
————————————————
同题《折皱》,赠游小肆
燕窝
几只鸟慢读
一棵树。它们的分布刚好是一种黄金分割比例
把帘子内外分为细碎的时间和大块金锭
有一只是四月末的游小肆
位置偏左,在吃草的时间里它们
可以发育良好
可以歌唱,找到一切可以吃的
也可以驱赶它们离开
天气的曲线一直在上升
在屏风上它们静美,组成白描
人物隐藏了一部分线条,就像是飞天
阳光好极了,人和鸟站立不动时
它们是一些明黄色的折皱
如同仙境。一些人在仙境里挣扎
而人间多么快乐
安琪:
燕窝最近在写系列赠人诗,有所赠,其言便能落到实处,我觉得挺好。本诗起笔就是一幅画面,鸟在树上,被作者誉为“鸟在读树”,真棒。鸟把帘子分为内外,这是从鸟的视角看物,再从“帘子”分出阳光的不同形象,短短三行,鸟是主角。第二段由鸟入人,以一个比喻来转化,引出了所赠对象游小肆,很自然。此时再以“人”的目光来看鸟,来看天气,来看人和鸟的关系。得出最后一段的结论。燕窝的诗一向语言诡异,此前大部分诗作句与句之间跳跃很大,不易读解,我也曾走过这条路,而现在我更希望在前期语言实验的基础上写出经得起逐句分析并有话可说的诗。愿与燕窝共勉。
————————————————————————
秘密
朱佳发
我的伟大之处,我的渺小之处
我的沉沦,我的卑微
行走时的风向,陪我行走的
一路蚂蚁,一头无形的大象
一群人的迁徙,一个人的出走
雪山所包裹的,深渊所藏掖的
阳光永远不会照及的那一部分
我从未用文字说出的那一部分
我尚未写出的那一首诗,以及写出
却还没被人朗诵过的那一首诗
安琪:
朱佳发写诗的特点是,气足,劲大,这里面有着诗歌在心所给予的推动。如果我说第三说诗人都是对诗歌有信仰的人,这话等于没说,每个热爱诗歌的人都是对诗歌有信仰的人。当然,大部分人都是把这种热爱含蓄地藏在诗句外,佳发是经常直接写出譬如这首,有意思的是,他还用《秘密》作题。一个诗人,把自己对伟大和渺小的定位放在一首诗身上,这首诗该多么有力量。是的,我对这首诗的第一反应就是它的力量感,一种坚信,诗人坚信必有一首诗能给予他此生准确的评判。我感到诗人自觉已经写出了,当他说,“写出却还没被人朗诵过”时,我甚至能读到他的酸痛。
——————————————————————
辨认之诗
林程娜
有时候,下午是一杯茶的反复,乐音浮现出长发
一阵北风造访了窗台,内心的浮尘被少年打扫
那些椅子终日坐满孤独,如今又再次喧哗出寂静
试着把自己装进一面墙体,整天对着它说话,而你
怎样也穿越不过——这无形的路障
好吧,让我们重新辨认,从一首歌中
挣脱,从一首诗中遥望
在尘世,人们早已习惯于掘墓,以告别为荣
而我们却擅于点燃自己,并且乐此不疲
在水中看到火光,在黑夜里触摸下一秒
其实我们太想活在此刻,让静默的花儿凋落、颓败,也胜过
没有见证她的绝望。在尘世,我们要擅于失忆,擅于
自欺欺人,让他们以为我们疯了,世界才可以
在我们手中存在得彻底
安琪:
名为辨认,实为寻找,寻找同道,有着相互知晓的秘密和默契。他们更多依凭一首歌和一首诗来发散自己的气味,为的是让自己从尘世中区别开来。第一段省略的主语“我”,时间,下午,状态:茶,音乐,孤独,期待“你”穿墙而来。第二段,以“好吧”开始,痛定思痛,明白不能从尘世中获得自己的期待,而需寄希望于精神之约定,把“我们”从“人们”中挑出,自寻另一方天地。2016年,开悟了语言之奥妙的80后女诗人林程娜在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上勤于笔耕,已大有斩获。我对林程娜的建议是,在使用结论式的句子时也得注意细节的支撑。
——————————————
《倒车》
从容
妹妹,我与你的声音相遇在涠洲岛
二十年前你录了一条广告只挣了七块钱
广告商对你说,你的声音会传遍天涯海角
黑暗的香蕉树下,你在说“倒车,请注意”
我被分配进一间客房412,怎么回事?
怎么会是你的生日号码?
你是提前来涠洲岛等我吗?
我从412房间望出去
比汉堡包要精致得多的层层火山岩
用硬朗裸露的姿式挑逗大海
而大海用一天亲近她,用另一天躲避她
他多像你爱过的男人
他们总是留给你一些细碎的贝壳、小石子
和比“黄金海岸"还要柔细的沙
咯疼你的眼晴
妹妹,更奇怪的是从涠洲岛回到北海
在老街那条窄得只能摩肩抱乳的摩乳巷
我与年轻时的姥姥相遇
她现在不姓陈了,她请我吃了一碗活着时最爱的银耳羹
还与我在菩提树下合影留念
我想到了你,故意让我听到的声音:“倒车,请注意!”
你是在暗示我“过去,请注意!"
你们俩站在我到来之前的未来的树下等我吗?
小时候姥姥问,你们长大找个什么样的丈夫?
“像爸爸那样的!”
直到你死去,我们俩都没有找到
难道我们的爱人隐藏在过去的某个拐角?
“倒车,请注意!”
妹妹,你能再透露一点吗?
我将在未来的哪一天遇见前世的爱人?
如果他来了,你是让我替你爱他?
安琪:
最初是娜仁琪琪格告诉我,“倒车,请注意”这句话是从容妹妹说的。我吃了一惊,这句听了十几二十年的倒车提示音一下子离我很近了。本来以为已成经典但跟你没有关系的“倒车,请注意”,突然之间因为从容而变得如此切近,令你不由觉得生活的奇妙,你甚至很想对任何你认识的人说一句,这句“倒车,请注意”是我的朋友的妹妹说的,你相信,他们也一定会像你初次知道此事一样地吃惊,并羡慕“你朋友的妹妹这么厉害啊!”正是在对这个妹妹的诸多美好也合理的想象中我读到了从容此诗《倒车》,我一下子从吃惊变成震惊了,这,难道是真的?这是一首带着强烈感情的叙事诗,在涠洲岛上,诗人与妹妹相遇,其实是与妹妹那句经典的“倒车,请注意”相遇,诗人回忆起20年前妹妹录制这句话的场景,黑暗的香蕉林下,妹妹说这句话时诗人一定在场,她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并在今日借助诗的形式说了出来,这来自文字的“说”,把来自妹妹口头语言的“说”固化下来,完成了声音从动到静的演变,虽“静”,却如同永恒的大地,大地虽静,却经久呈现。为妹妹的早夭,为妹妹爱情之不得,为作为诗人的姐姐爱情之不得,并进而扩散到每一个早夭的生命,每一场得不到的爱情。这就是从容此诗让每个读者读一遍就牢记在心的原因,归根结底,人这一生就是感知痛的一生,任你荣华富贵,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谁不得躺在衰老的病床上饱受疼痛之苦,等死。从这个角度说,没有永远快乐的人生,只有必然痛苦的人生。所以我说,《请注意,倒车》不仅是家族叙事,也是人类共性的指认。
——————————————————————
《婚誓》
湘莲子
你是我的伴娘
我是你的媒人
你说你
作死
也不做
前妻
并嘱咐我
再熬
也莫熬成
前妻
我熬着
早熬成了
前妻
你早死
也死成了
前妻
安琪:
必须说明,我确实是从伊沙的《新世纪诗典》读到许多让我过目难忘的诗,我先不用“好诗”一词,好不好可以争论,但过目难忘一定是一首诗得以流传的必要元素之一。譬如湘莲子此诗在我读到的第一次,我就把它放到了心里。这首诗也太狠了,尤其作者本身又是女性,它几乎是女性命运的一个不祥诅咒,你不是用这种方式成为前妻,就是用那种方式成为前妻。这是一首让人读了会咯噔一下的诗,也是一首让幸福婚姻状态下的女人读了会不舒服的诗。中国人向来讲究避讳,连孔老夫子都不爱触碰“死”这个话题,现在,湘莲子把它硬生生端了上来,全诗出现了两个女性“你”和“我”,“你”在婚姻之初即铁定不当前妻,哪怕这“妻”当得不痛快,也要熬着,“我”没按“你”的劝阻把自己活成了前妻,“你”呢,干脆不用熬了,直接把自己“死”成前妻。真是人算不如天算。这诗读得真让人汗毛顿起,心里凉嗖嗖的。此前写旧体诗词的湘莲子因为伊沙的点拨转向新诗并进而转向口语诗后,时时处处从生活中捡拾写作素材,若无口语,我不知本诗要怎样表现。
——————————————————
《告密者的兄弟》
马莉
告密者有一片土地,在镜子后面
照耀着镜子中间,一直照到
镜子里面,更深之处,但是
晚了,太晚了,一些人从前门走了
另一些人从后院逃跑了
院子太深,花太香,你站在
背朝我的地方,你立刻就认出了我
你坐在空椅子上,月光照耀你的脚
棕榈树从你的脚下生长出来
你给我讲告密者的故事,你说
从前有一个告密者从事着一项
伟大的黑暗事业,但告密者的头颅
被人提走了,是被他的兄弟
镜子后面的告密者,事情就这么简单
安琪:
马莉是一个极其感性的女人,正如她在一首诗中所写的,她时时“保留着对世界最初的直觉”,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世界,提示我们她的立足点;最初,提示我们她始终归零的纯真气息;直觉,提示我们她观察和诗写的方式。正是因为用直觉说话,马莉的诗歌语言才能在这么长久的写作中丝毫未受磨损而永远保持着湿润的光泽;正是因为最初,马莉才能一以贯之地保有小姑娘般好奇的看待万物的眼光,也才能在2006年突发奇想拿起画笔并由此打开另一个崭新的天地;正是因为她立足的是世界而非诗歌的小恩怨,她的心态才能这么平和而质朴,在诗歌的潮起潮落中,马莉称得上真正独立而有个性的诗人。对马莉,我比较好奇的是,通常所谓的“生活的坎坷(包括爱情的不可得)方能造就优秀女诗人”的定律在她身上怎么就不管用了?读读她的《告密者的兄弟》,那种逼触着你的恐惧究竟如何凝聚到马莉笔下?马莉大部分诗篇都有的这样一种惊悸而慌乱的恍惚神色,是否透露了马莉自己也不曾知道的另一个我?
——————————————
《夜访小镇》
张德明
你住的小镇是我心头的某处伤痕
它在祖国的东南角呼吸
却在我身上疼痛
我只好携了三千公里的迷惑,八小时的辗转
去看你,和你的小镇
趁着夜色,趁着街巷将睡未睡
熙攘的叫卖各自还家
慢性病似的乡音正好将我伪装
成一个游人,或一个外商
在小镇暧昧的路灯下,我一边赏景
一边用脚量度
思念的尺寸,爱的距离
触摸你浅水般的梦想,薄雾样的野心
夜访小镇
我在暮色中偷袭你的王国
不小心成了这块土地,意外的俘虏
安琪:
作为当下诗歌批评的中坚力量,张德明教授出色的切入诗歌现场并总是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独特观察所形成的有价值的批评文本的能力,和他偶尔为之的诗歌写作才华,值得我推荐他的《夜访小镇》。在诗中,“我”对小镇的造访是在“她”并不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因为“她”对整个造访过程无从知晓,才使得这样的“袭击”更具有情感的原初与本真,没有任何人为设置和添加的成分。“小镇”是一个别具意味的地理符号,它聚集着神秘、安静、宁和等意义素质,同时也是乡风民俗仍然留守、传统人文景观依旧存活的地带。在这样的空间驻足和徜徉,自会捕捉到平常在大城市难以领略的生动的生命迹象和醉人的生活情景。尤其当这领略新鲜的生存与生活方式的活动中还缠裹着对“她”的爱意与思念,心中涌起的情感自然就非同凡响了。这首诗产生奇特诗意效果的地方在于诗人写出了诸多错位性情态。“我”的都市生活和“她”的小镇生活的错位性,使得“我”对“她”的现实生活境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都市而来的“我”的居高临下和小镇的自然平和形成错位,这使“我”一开始占有了某种绝对的心理优势。“我”的有备而来与迷人的小镇让我又始料未及的错位性,让那一直驻扎在内心的情感之流顿时翻腾、喧响。种种的错位性情形构成了意义的交响,令诗歌显得情绪跌宕、兴味盎然,给读者带来美妙的审美冲击。
——————————————————————
安琪,本名黄江嫔,1969年2月生于福建漳州。写诗,作文,画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诗作入选《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教程》《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百年中国长诗经典》等。合作主编有《第三说》《中间代诗全集》《北漂诗篇》。出版有诗集《你无法模仿我的生活》《极地之境》《美学诊所》及随笔集《女性主义者笔记》等。诗作被译成英语、德语、韩语、西班牙语、日语、蒙古语、藏语等传播。个人创作简历被写进美国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词典》,李华英(音译)著,稻草人出版社2010年出版。画作被《诗刊》《文艺报》等50几家报刊杂志及诗文集选用。现居北京。供职于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