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怀晨的山海心和古典心/安琪(《海峡瞭望》2017年第1期)

标签:
海峡瞭望吴怀晨安琪台湾诗人 |
分类: 安琪随笔 |
吴怀晨的山海心和古典心
——推荐台湾诗人吴怀晨及其诗集《浪人吟》
文/安琪
原定要登陆厦门的台风“海马”改由来自世界各地百余名诗人登陆,以至“凤凰文化”微信公众号发文如此形容,“诗人镇岛,台风退散”,2016年10月21-24日,“2016凤凰·鼓浪屿诗歌节”在海上花园鼓浪屿盛大举办。我遵循会议议程在21号下午搭乘渡轮来到鼓浪屿时,主办方早已安排好了电瓶车等候在钢琴码头。出得渡轮,便看见同渡过海的台湾诗人方群、紫鹃,和他们二位都老朋友了,自然相见甚欢。大家坐上电瓶车后我敏锐地看到和方、紫二人同路的一个帅哥,皮肤有着健康的小麦色,一双大眼颇为有神,又留着时尚的长发,整个气质又潮又酷,很有明星相。我问他,你也是台湾诗人吗?方群打趣说,不是,他是浪人。那帅哥用略带羞涩的笑代为回答,我于是很高兴地说,那太好了,到时写你。
方群和紫鹃都笑了,他们自然知道我脱口而出的这句话的意思,但那帅哥显然一头雾水,我赶紧拿出包里的几本《海峡瞭望》,先是对方群说,会嫌重吗?要不要帮我带去台湾送给那些被写到的诗人?方群很爽快地说,“没问题”!不愧好男人啊!我拿出其中一本大体跟帅哥说了一下这个专栏的来龙去脉,然后跟他约了稿。其时大家初次见面,一堆人正在兴奋中,交流声、游客声,还有不远的海浪声,彼此并未听得清彼此。我连他的名字也没记住,就只知道这回我的台湾诗人专栏又有“货”了,心中暗暗高兴。
2017年我已跟《海峡瞭望》编辑鲁亢约定,不再以专栏的形式,而是随机,遇到可写的再写。方群笑答,不专栏,你就永远遇不到。脑子总是这么快的方大教授这回说错了,譬如此番遇到吴怀晨这样的帅哥我怎能不写呢?当然,我是在22号上午的“国际诗歌论坛”上才知道这帅哥叫吴怀晨。
那个上午,我恰好坐在吴怀晨和黄冈两位年轻的台湾诗人后面,他们又恰好都是我还没写到的,我便和他们“私相授受”各自的诗集,我送出去我的诗集《极地之境》和随笔集《女性主义者笔记》,得到吴怀晨的诗集《浪人吟》和黄冈的诗集《是谁把部落切成两半?》,看到吴怀晨的书名我心中闪过一个念头,莫非此人与日本有关?
吴怀晨兴许没有想到,在大陆人心目中,“浪人”这个词引发的第一反应是“日本浪人”,这都是1980年代日本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风靡中国的后遗症,大陆观众通过那部电视连续剧,知道了日本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佩戴长剑,身着飘飘长衣,头发凌乱,目光冷峻,他们居无定所到处流浪,有的行侠仗义,有的为害一方。我不禁又看了看吴怀晨,至少他不是白面书生文质彬彬那款,倒还真隐约有一幅洒脱不羁浪人相。
24日主办方安排我们到同安几个风景点采风,离开了会议正襟危坐环境,大家都放松多了,一路说说笑笑,尤其颜艾琳、方群两个好嘴头不断引爆话点,这才知道原来吴怀晨的“浪人”之“浪”乃冲浪之“浪”。1977年出生的吴怀晨是台湾诗界和学界鼎鼎有名的冲浪人,几乎冲遍台东太平洋沿岸每个港湾,一说到冲浪,眼前便有一幅动感且危险的画面,巨大的浪头下,一个赤裸着上身的男子肌肉结实、表情坚毅地站在滑板上,双手摆开搏斗的姿势,这真是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业余爱好。通常我们熟知的冲浪人似乎只属于运动员或体育爱好者,如今有这么一个人,他以文字和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投身这一剧烈而刺激的与大江大浪嬉戏的运动,委实别具一格。
于是不难理解他古铜色的脸膛和矫健的身材。
吴怀晨在《浪人之歌》一文里如此自道,“冲浪的过程没有任何中介。极其纯粹之事。无暇的梦幻时光里,只有一个简单的灵魂在水中,载浮载沉,无所谓地消磨着在世时间,也许等待了一个时辰的光阴才等到一道好浪。但那就够了。那干净的销魂时刻,光影于灵魂上移动着造化着——灵魂与浪的本质不过如此。”
除了冲浪,吴怀晨也爱登山,在他的简介中永远有这么一句,“他熟悉台湾东部的大山大海”。哲学博士吴怀晨对大山大海有自己感性与理性交织的阐述,他认为“诗跟海洋都是感伤的载体。海是没有界限的。高处俯瞰海,海有轮廓,一种蓝色浓郁青春期的味道。但,以人所配置的视域,海没有边界。海无边,如人的灵魂无疆。海能洗涤人的灵魂。而山,山是坚实的。山有其轮廓。山可以具体,所以不给我忧伤之感。诗与海,能够解消事物的界限。”显然吴怀晨希望能在这消泯了界限的诗与海中,确认自己作为“人”的存在。
我感觉吴怀晨就像被生命之“思”追赶着的行者,他冲浪、他登山、他旅游,试图与尘世的每个角落相遇并于这些相遇中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他会在假期买张机票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落地后一切随机,不做任何预先安排。常常是“直到入境大厅空荡荡人都走光时,我连那晚要住哪都不知道”,他喜欢这种不确定性。这是他的另一种“浪”,浪迹天涯的“浪”。他的诗因此带有这两个“浪”留下的灵感。《浪人吟》第一辑“浪行者”收入9首诗作几乎都与山海有关,其中甚至有一首即题为《山海经》,全诗分三部分,山部,海部,人部,抒写了诗人主体面对山海的意识:我仅是一个命定来采集山经海经的自然人。吴怀晨对自己与山海的使命是有自觉的,他怀抱着这样一种自觉为山海立言,为大地立言,以期传递出人与自然互相协调的可能。
读《浪人吟》,读出吴怀晨的山海心,也读出吴怀晨的古典心。后者让我略微有点惊讶,在我看来,吴怀晨的行为方式(冲浪运动、漫无目的的旅游)更多倾向于西方个人主义生活态度,我以为他的诗应该是极端、叛逆、西化的,不曾想他竟有相当部分古典情结浓郁的诗篇,他能在诗中信手化用“诗经”和“唐诗宋词”的语言和意境,巧妙地古为今用,譬如《东河》一诗的“大珠小珠”,譬如《静浦》一诗的“静浦其姝”,譬如《绿岛》一诗的“流火七月烧”,等等,这个哲学博士看来把文学博士也自修完毕。
爱玩的吴怀晨其笔触自然也会把玩心泄露出来,瞧他的《二条通——G诞之歌》,取“咯”——“戈”——“割”——“歌”——“哥”的谐音,取“鸡”之引吭高歌与KTV我等之引吭高歌的类比,再取吃了催生素的“鸡”之被剁被制鸡排被我等食用的命运,引申出我等也正是食用了催生素才有如此的怪戾之举,以诙谐手法客观上指证了人类的自食其果。在这点上,大陆读者更有共鸣,无论三聚氰胺、无论瘦肉精,还是苏丹红,还是各种添加剂,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问题,吴怀晨此诗让我们在笑中沉思。
吴怀晨的正式工作是大学教授,他喜欢这份有寒暑假生活的工作,他坚信,“有闲”才有哲学,才有他的玩乐。会玩会写诗的吴教授也会教书写论文,他说,“如果我开新课,一个礼拜除了教课的时间之外,大概有三天都在备课,读书,找资料,花很多时间。而且我不喜欢教重复的课程,会一直添加新材料进去,这些除了要留意学生上课的状态,平常还要花很多时间思考规划。”这样一个教师当然受欢迎,在学生评鉴中吴怀晨得到满分的好成绩。当我从《魅丽杂志》获知此讯时,我和吴怀晨一样开心。
《二条通——G诞之歌》
吴怀晨
咯咯咯
荷尔蒙猛爆催化下
千万只禽
引颈
啼
笑
(咯咯)
(咯咯咯)
如暴雨
拍落剥皮寮
大动干戈
(戈戈)
(割割割)
千万只禽,引颈
待剁
彼等将瘫痪条通摊上
香G排
炸G块
若非我等也吞食了怪戾如此之
生长激素
又怎会在动情地夜KTV,无端
引吭
歌歌
啊
哥哥
[简介]
吴怀晨
台大哲学士、政大哲学所博士
1977年生
诗人/冲浪人/哲学博士
曾因为冲浪,浪居过东南沿海一些小乡镇
他熟悉东部的大山大海,每一处太平洋岸迷人的湾都是他的堡垒
他擅长硬派的事物:哲学与海浪,他写柔软的诗
曾获台湾哲学学会论文首奖,若干文学奖
著有论述集两种、散文《浪人之歌》、诗集《浪人吟》
现职台北艺术大学副教授
——————————————————————
作者
联系邮箱:anqi69@163.com
通联:101121
手机:1881008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