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峡都市报》安琪“读书记”专栏之《来自巴勒斯坦的情人》,2016-11-30

(2016-11-30 11:20:13)
标签:

安琪

达尔维什

读书记

唐珺

薛庆国

分类: 安琪收藏
《海峡都市报》安琪“读书记”专栏之《来自巴勒斯坦的情人》,2016-11-30
《海峡都市报》安琪“读书记”专栏之《来自巴勒斯坦的情人》,2016-11-30

《来自巴勒斯坦的情人:达尔维什诗选》,[巴勒斯坦]马哈茂德·达尔维什,著,薛庆国、唐珺,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

继阿多尼斯之后,阿拉伯语翻译家薛庆国教授又为我们引荐了一位来自巴勒斯坦的诗人马哈茂德·达尔维什,20161113日,本书的首发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隆重举行,我因赴洛阳开会错过了这一盛典,回京后承蒙薛庆国教授厚爱寄赠此书。读达尔维什诗选,心情是沉重的,它牵涉到全世界都在关注的“巴以问题”。据本书作者简介,达尔维什1941年出生于巴勒斯坦村庄比尔瓦,由于家乡被占,自少年起就迁徙他乡,先后在中东及欧洲多地流亡,晚年返回祖国定居。达尔维什是巴勒斯坦的伟大诗人,在阿拉伯世界家喻户晓,2008年因病去世,巴勒斯坦为诗人举行了国葬。有了这样的背景资料,我们便不难理解,何以薛庆国教授会在题为《用栀子花的呐喊,令祖国回归!》的序言中开篇即问,“关于巴勒斯坦,还能想起什么?”,是的,关于巴勒斯坦,你能想起什么?我能想起的是朝以色列坦克扔石块的巴勒斯坦少年,我能想起的是头上永远缠着黑白或红白相间的方格头巾的阿拉法特,今天之后,我能想起的还有马哈茂德·达尔维什和他的诗,他诗中的“比尔瓦废墟”,他诗中“没有立足之地的地方”,他说,“谁没有国家,入土后就没有安息的墓”,他说,“我们旅行,去寻找零”。读达尔维什诗选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百度了巴勒斯坦、以色列、巴以冲突等关键词,我试图对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有所了解,也许这也正是达尔维什诗作的意义?!达尔维什并不是个战争主义者,他热爱和平,在《共同的敌人》一诗中诗人一语中的,“两方的死者直到最后才懂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死亡。”对被人杀死或杀死人的战争,诗人继续追问,“这其中意义何在?意义何在?”在《短章集锦》中,达尔维什为“和平”做了十个词条,从十个方面阐述了他的和平观。读达尔维什,我们萌生更多的当是,“让诗歌引领巴以两个民族走向真正和平的愿望”(吉狄马加语)

                                     安琪,2016-11-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