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关于第三说创刊/康城
(2016-10-01 14:35:07)
标签:
第三说诗刊安琪康城漳州诗歌民刊 |
分类: 第三说 |
奇点——关于第三说创刊
文/康城
几个约稿要求谈谈第三说的刊物历程,而我困惑于写作状态,一直没动笔。近来已经有人着手进行第三说比较全面的研究,因此,写写第三说不得不提上了日程。关于第三说我已经写了《第三说诗人诗事》《谈谈第三说的版主》《从《第三说》的创办谈民刊的先锋内核》,还有《网络是诗歌的现实》《70后诗歌回顾》《对网络诗歌的看法答于明秀》涉及比较多。
开始写第三说的创刊,最先浮现出来的是漳浦之行,我和安琪到漳浦校对《第三说》的创刊号,调整版面、校对,直到晚上回来,从漳浦到漳州老旧的中巴车上,一路颠簸,一段未知的诗歌之路开启。
第三说诗歌论坛建立于2000年5月,论坛最早的一群人1996年开始在南山书社聚集,一群人在书店谈论文史哲,经常通宵达旦,直到1999年11人结集,主要是诗,也有小说和随笔。到目前还在写诗的有安琪、许建鸿、沈鱼和我,还有几位继续小说和随笔。2000年5月14日我在网易申请了一个免费空间,并上传了网页,制作网刊,一共上传了5期网刊,第6期是燕窝编辑的,还没上传网站就关闭了。同月我在乐趣网申请甜卡车诗坛。甜卡车诗坛于2001年下半年改名为第三说诗歌论坛,与《第三说》诗刊统一。
2000年年底,我决定编辑一份诗刊,并邀请了安琪参与合作,刊物取名《第三说》,是从安琪诗歌标题找出来的。安琪写了发刊言,我写了后记,记录了当时的编辑情况。创刊号的诗文从2000年的第三说诗歌论坛上挑选。后来安琪向柔刚约了诗歌奖的诗作,收入了第一届到第九届获奖诗人诗作,获奖者是游刃、周伦佑、澎一田、安琪、(第五届空缺)、庞培、庞余亮、(第八届空缺)、杨键。之后安琪联系,第三说诗歌论坛组织承办了2001年度第十届柔刚诗歌奖的评奖,主奖是70后孙磊。颁奖仪式2001年元旦在福州举办,哑石、黄梵、马永波、王明韵、黄礼孩等诗人与会。70后栏目选发了曾蒙、远人、宋烈毅、康城、简单、黄礼孩、徐南鹏、孙磊、刘泽球、阿翔、范倍、余丛、巫昂、燕窝、王敖、顔峻、谢湘南、黄海、许多、徐小泓、大唐黄十三诗作。几乎是一时之选,其中大部分是70后写作到现在的中坚人物。
诗歌现场的栏目发表了余怒、安琪、王家新、李德武、林茶居、马永波、森子、桑克、王明韵、伊沙、刘伟雄、浪子、王顺健、格式、莱耳诗作,这批诗人大致就是第三说第二期中间代理论专号推出的中间代诗人。当时论坛上主力就是这两代人。往上一代的诗人一般还对网络没有认识,更别说上网。另外还有译诗和文论两个栏目。马永波译斯坦利·库尼茨的诗,芮虎译杜尔斯·格仁拜因的诗;杨远宏、南野、余怒、赵丽华、浪子、康城的文论。并配有周伦佑、安琪、李德武、王家新、林茶居、马永波、森子、桑克、杨远宏、王明韵、刘伟雄、黄礼孩、康城、远人、安石榴、余丛、符马活等人相片。
创刊号的诗文大都来自于网络诗歌论坛,所以当时封面采用了网络的符号“e”,黑红色调是比较极端的对比。刊中的《网络是诗歌的现实》一文写了我上网的诗歌经历,谈了当时的网络诗歌状况,谈了当时的民刊《存在》《阵地》等,重点谈了当时的70后诗歌发展的状况,《诗歌与人》《诗文本》的70后诗人集结。《第三说》创刊号印了1000本,是《第三说》诗刊印数最多的一期,所以到现在还有。后面的都只印了500本。现在《第三说-中间代诗论》专号已经只留下几本。第四期网络诗歌专号,手头只有一本。
最初的想法,《第三说》诗刊的编辑出版印刷是为网络诗歌论坛上的诗文作整理和保存。当时对网络还是有疑虑,这是一个不稳定不长久的空间,或许哪天论坛上的诗文就不见了。确实也是如此,不久网站就取消了免费空间,上传的5期网络诗刊现在已经见不到了,电脑里只留下第3期第4期的目录。感谢北京汉语诗歌资料馆世中人先生为网刊创刊号制作了纸刊,才得以留存。2008年论坛所在的乐趣园网站关闭,第三说论坛的帖子也没了,因为保存的空间都不存在了。原来有几个拷贝的3.5英吋软盘,后来大都损坏,能拷进硬盘的又有乱码出现。现在电脑里只保留了几个帖子。第三说第4期网络专号页面采用了当时论坛的页面形式,挑选了原来论坛的几个帖子,在那里依稀可见论坛时代诗歌交流的激烈程度。
另一个想法是诗歌写作上的倾向表达。第三说的诗歌写作,在当时的写作氛围中,是在对崇高和崇低的质疑中寻找事物真实的呈现;在叙述与伪叙述之外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瞬间和过程,不止于开始,也包括分离和结束;在语词的联系中寻求令人惊异的效果,以陌生化阻止思维的固化,擦亮语词,获取对事物的重新判断。第三说的诗歌写作和当时的各论坛有明显的区别,吸引了全国各地相当多的诗人在此常驻交流。2001年的南方周末介绍当时的网络诗歌,第三说被列入介绍的全国五个网站论坛之一。
新世纪以来的民刊和上个世纪不同的是大都和网络发生联系,这也是新世纪以来民刊和以往民刊不同的载体和交流方式,直接面对公众读者,因此网络论坛上争议论战频繁,尽管如此,也不能让公众对诗歌写作有所认识,影响大都还是在写作者中间。时至今日,距离《第三说》的创刊,已经十六年了。论坛上的事迹大多已经远去,但却没有消逝,《第三说》后面几期有论述回顾的文章。2000年的论坛,刊物的编辑和出版,至今只留下一本《第三说》创刊号,一年的人和事压缩在一本诗刊里,其中蕴含的能量无从衡量,它是一个奇点。并非每个论坛都是一个奇点,因为并不是每个论坛都有火药和扛炸药包的人。而2000年可以说是21世纪诗歌的奇点,离开这一年,新世纪诗歌无从谈起。正是在这一年,奇点爆炸,一个新的诗歌世界就此扩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