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作为教育家的文艺理论家
(2016-09-30 13:09:51)
标签:
童庆炳童庆炳评传吴子林北师大王岳川 |
分类: 安琪收藏 |
童庆炳:作为教育家的文艺理论家
吴子林
朱莉莉
《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之《童庆炳评传》近日由黄山书社出版,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吴子林研究员。他在今年的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会分会场“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发布与研讨会上,讲述了该分册的撰写情况,追忆了他与童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可谓情真意切。
吴子林在讲到童先生由“小小放牛娃”“坎坷担柴路”,走进京城,走向世界,成为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时,感情极为饱满、浓烈,深深震撼了在发布现场的年轻一代学者!
他的发言如下:
首先,我来说说整套书。王岳川老师在主编“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第一辑时,显然,他是有所考虑的。十名传主有五位是过世的,五位当时都还健在。我觉得这个构想很好,很大胆。这样说吧,写还在世的传主有很多优势,写作者可以得到非常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不可能出现刚才肖学周老师说的臆想的情况。还有就是及时抢救学术资源,这些传主是许多学术活动的当事人,如果晚了,很多东西可能就说不清楚,来不及了。我们知道,最先走的是季羡林先生,然后是童老师。王岳川老师说计划做第二辑,如果继续做,我建议同样按照这一抢救文化遗产的原则来做。
第二,我觉得为传主写评传,是一种缘分。我是很相信缘分的,各位朋友老师都是出于对文艺理论的热爱,所以彼此才交往下来,成了知心的朋友。我1989年上大学时就开始读各类报刊上发表的童老师的文章,感觉童老师是一个美学先锋,是很前卫的文艺理论开拓者。很快,我就知道童老师是我的同乡,都是福建省连城县人。我们俩的方言是可以直接对话的。我们一个县有二十多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彼此能够直接对话,因为两个村距离不远,就二三十里地。我当时就想,将来如果能够读童老师的博士,这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不成想,十年后,1999年,我真的考上了童老师的博士。茫茫人海中,实属不易。这也许就是一种缘分吧。又是一个十年后,2009年,王岳川老师要做这套书,童老师联系到我,说要让我来写他。说实话,我当时很震惊,压力很大的,我怕写不好。童老师说你别紧张,放心地写,有什么不清楚的事情你随时问我,我也会把所有的背景细节都会告诉你。在后来的六七年里,童老师不时地联系我,我们每次通电话都一两个小时。童老师慢慢地说,我不停地做笔记,我们反复的交流。这本书有朋友说读起来感觉写得很亲切,这是因为我们经常交流。这只有撰写健在的传主才可以做到。在写作的过程中,书稿的结构不断打乱,重新调整,很多细节反复订正。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第二篇博士论文,是在童老师指导下顺利完成的。我目前所抵达的学术境界,我的学术功力全都体现在其中。
第三,既然写评传,就得抓住传主的独特之处。写童老师,就要把童老师的特点写出来。童老师特点是什么呢?我认为,那就是,童老师是一个作为教育家的文艺理论家。这里,我想批评学界的一些老师。现在有些知名学者,心思根本就没有花在自己学生身上,很多学者指导博士,可能连博士论文都没有仔细看过。结果学生答辩时暴露的问题一大堆。这种事很多,太可怕了。有些博导还是颇有些名气的教授,可是培养博士几乎是“放羊式”的。童老师就不是这样。他的事务非常繁忙,他说自己的时间就像蛋糕一样被很多人一一切分掉了。只要学生有问题或困难,他都一一指导,帮助解决。2015年5月20日,童老师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师生作了最后一次讲演,他坦言:“我今年80岁了,我从始至终认为,我就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尽管我有很多著作,但是,我看重的第一位的东西就是,我是一名教师。”谈到自己培养的几十位博士生,先生骄傲地说:“我培养的这些学生,没有一个是贪污犯,没有一个是腐败分子。这是我为他们感到骄傲的地方。我认为自己一生的意义之所在,就是我是这些学生的老师,我指引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己的职业岗位,而且他们在那里为人民为祖国为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我为之骄傲的事。”这是童老师的肺腑之言。童老师去世后,我们做了个统计,童老师培养的博士有84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文艺理论界的中坚力量;他们又带自己的硕士博士,这样一拨拨带下来,阵容壮大,成了学界赫赫有名的“童家军”。童老师带学生是很明确的,就是要培养学者。童老师是个真正的教育家,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凡是大学者,都必然关注国家的教育问题,因为教育的核心是人的问题,是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问题。
基于上述对童老师的认识,我的这本评传最后形成了这样的结构:全书共分为十章,前两章记述童老师的求学历程,让人们认识到一个大的理论家是历尽坎坷走出来的,从大山走向京师,乃至走向了世界。相信对年轻一代有勉励的作用。第三章生动再现了童老师对学生的悉心指导与培养。童老师的学生有两拨人:一类是作家,一类是学者。作家就是莫言、余华、毕淑敏、刘震云、迟子建、严歌苓等人;而学者则是罗钢、王一川、陶东风、李春青、黄卓越等一批知名学者。
第四章到第八章按照童老师学术思想发展过程来写,我在写作中特别注意了各章之间的衔接,呈现童老师学术思想的产生及其演进。厘清童老师从审美诗学转到心理诗学,又转到文体诗学,再转到比较诗学,最后走向文化诗学的整个学术历程,以及各个阶段原创性的文学思想。可以说,这五章是童老师极富创造性的学术思想的集中展现。第九章写童老师在中国文学理论教材编撰方面的贡献。有人说童老师是“教材专家”,事实也是如此。从自考到函授,从本科到硕士,从硕士到博士,很多学生使用的都是童老师主持编写的教材。第十章写的是童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童老师特别关心中学语文教育,发表了许多很有分量的文章,还带领我们编写了一套高中语文教材。大家可以读读我编的《教育,整个生命投入的事业——童庆炳教育思想文萃》一书,这本书刚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基本体现了童老师整个的教育理念。这本评传的“自序”其实是我以童老师为镜子,时刻警醒并督促自己不断前进。“后记”则是童老师去世两个月后写的。童老师的猝然离去,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体验,写出了恩师的离去对我的动摇和震撼。总的来说,这本评传是带着我的情感写的。童老师去世前看到定稿,说了一句话:“毕竟同乡,毕竟师生,毕竟朋友。”童老师常对别人说,目前研究自己做得最好的就是吴子林了。我深知,这是恩师对我的鼓励!童老师对我勉励很多,我很怕愧对于他。我希望在未来能够不断自我突破,自我挑战,走向理想的学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