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阮章竞,认识阮章竞
(2014-10-24 10:01:15)
标签:
首届阮章竞诗歌奖中山沙溪安琪极地之境诗歌 |
分类: 安琪文论 |
获悉《极地之境》获得中国首届“阮章竞诗歌奖”后,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应该去系统读读阮章竞前辈的作品,了解阮章竞,认识阮章竞,这应该是我此次获奖的必要收获。搜寻记忆库中与阮章竞有关的往事,大约是1980年代读大学时从教科书和老师授课上得到的。今天,为了写这篇获奖感言,我翻出了洪子诚教授撰写的《中国当代新诗史》,在“走进当代的解放区诗人”一节中,洪教授写到了阮章竞先生在话剧、歌剧和长诗创作上的成就,阮章竞创作的话剧《未熟的庄稼》和歌剧《赤叶河》在1940年代末的解放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40年代后期,阮章竞先生创作了长诗《圈套》和《漳河水》,后者被视为解放区诗歌的代表性作品,而在“当代”文学史中,又被看作是“建国”之初诗歌的重要收获。阮章竞先生是跨越了现代和当代两个时段的重要诗人。
阅读《漳河水》是一种艺术和思想的双重享受,长诗吸纳了太行山一代的民歌营养而采用的民歌形式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深刻感悟,三个不同性格的女性的生活处境和心灵状态也因这鲜活的语言而活泼泼存在于文学史上。除了文学创作,阮章竞的美术、音乐造诣也很深厚,从解放区走到当代的诗人大都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这是值得后人去探究的现象。从解放区走到当代的诗人有一部分受到过良好的大学教育,另有一部分学历并不高,但一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譬如阮章竞,这,同样值得后人去探究。我想这里面除了个人的勤奋,还有时代所鼓励的向人民大众学习、靠拢的原因在。我在读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时明显感到此作判然有别于她前期的小说《韦护》等的写法,都不像出自同一人之手,使我感受到了写作观念的改变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巨大,而丁玲写作观念的改变也是基于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环境。
经由“阮章竞诗歌奖”我知道了中山市沙溪镇,一个地方因为一首诗一篇文章一个著名作家而熠熠发光的神奇又一次在沙溪镇变成了现实。阮章竞是20岁离开家乡的,阮援朝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说,父亲离开家乡,一方面是因为家乡经济凋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开阔眼界。近现代以来,广东从不缺乏闯世界的勇者,我们所说的广东人总是开风气之先与这种闯世界的勇气有关。阮章竞先生闯到了上海,认识了一群左翼活动家,开始走上了抗日救亡运动,之后从上海来到山西陵川,找到八路军,一步步走上了革命者的道路。当我读到阮章竞先生这一段历史时,我很想知道,在山西他是否遇到了丁玲、萧红和萧军等电影《黄金时代》所出现的人物。那真是一个人类群星璀璨的时代,至少,阮章竞和冼星海、沈从文等都是往来默契的朋友,冼星海经常向阮章竞讲述他的音乐构思,沈从文有了好的画纸总是想到送给阮章竞。我喜欢这种惺惺相惜、吾道不孤的感觉。
假设阮章竞没有离开家乡,他就不会遇到这么多可以在志向和行为上互相砥砺的同道。今天,当我站在这个领奖台上,我想到了2002年底我从福建漳州北漂至京,确乎也是为了一种理想,为了开眼界,尝试过一种不一样的人生。2013年我出版了《极地之境》,收入的正是北京十年的短诗选。以这样一部诗集获得首届“阮章竞诗歌奖”,仿佛是阮章竞先生冥冥之中对我当年勇气的一种肯定,我希望是这样。
在中国现当代新诗史上,阮章竞先生一直以长诗写作为其主要特色,而我恰好也是对长诗写作情有独钟,迄今写有百余首长诗。我认同阮章竞先生所强调的长诗写作的叙事性,如果没有叙事,则长诗将陷入空对空的抒情和语言套语言的缠绕,容易使阅读产生疲惫感。和阮章竞先生对民歌民谣和中国传统诗词的汲取相比,我做得还很不够,这是我今后需要继续学习的。
1990年代我开始写作现代诗,就不断地在《诗刊》读到阮章竞先生的名字,20年过去,我获得了以先生之名命名的诗歌奖,这是我第一次获得以已故著名诗人名字命名的诗歌奖,我很珍视。
感谢各位评委老师对诗集《极地之境》的肯定,谢谢你们,让我以此奖与阮章竞先生、与沙溪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