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记5】走读生和图书馆
(2013-03-06 18:57:15)
标签:
井瑞安琪鲁19文化 |
分类: 安琪随笔 |
走读生和图书馆
安琪
家住通州,虽然很远,但终归还在北京,这决定了我此番就读鲁院只能是不折不扣的走读生,有课上,没课回去。鲁院课程设置均在一三五上午,有时,二四会有一些临时性活动譬如班会,小组会,或者导师见面会。2月28日报名至今,因为走读,我一直记不全同学们的名字,能直接叫出的也就10来个(但李一鸣老师就是有这本事,能在第二天叫出50名学员的名字并且能够对得上名字后面的本人)。因为走读,我没有参加同学们到798,到王府井,等等户外观摩活动,当然也因为我在北京已居住10年,这些户外活动就是我住校恐怕也不会去的。就如现在,同学们又相约着到鲁院附近走走,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把自己关在宿舍了事(住校期间,基本没课时我都把自己关在屋内,终究是垂暮心态)。鲁院从八里庄搬到育慧里和现代文学馆同一大院办公后,工作、居住都在一幢新建的高楼内,极为舒坦和方便。想静心读书写作,在这里可以实现。
下午去了一趟鲁院图书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去看看《我的鲁院》一书中许多早期学员笔下的“小井”,小井真名井瑞,现鲁院图书馆馆长。搞文字的人总是对文字中的人有点好奇。
图书馆在二层,推开门,井瑞老师正和一学员交流着馆藏图书信息,已有若干学员先我一步在此逡巡。
图书馆面积有小学教室一间半那么大,应该说不大,但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这些书也就读不完了,实在也不必太贪心。依照国别排列的书散发着一种解放初期的味道,从纸质和气息可以辨别得出这些书的年龄,它们大致经历了1950年创办的中央文学研究所、1954年更名的中央文学讲习所,一直到1984年再更名的鲁迅文学院,这些书大致都是我们所知的名著,但那种历史感是市面上的同类读物所不具备的。
我一架架地走了一遍,先走外国这边再走中国这边,如果细翻,也许能找到茅盾、丁玲、艾青、蔡其矫、老舍、曹禺、蒋子龙、王安忆、莫言、余华等曾经教学或就读于鲁院的前辈作家的痕迹?我脑子闪过了这个念头。最后我还是在中国这边的书架上挑了三本(终归还是对诗歌感兴趣,对认识的作者感兴趣):《多多诗选》(多多)、《红孩子》(春树)和《中国先锋诗歌论》(陈超),等井瑞老师用仪器扫描了一下花名册上我的名字和每本书的条形码后,就算借书成功。
我又简单翻阅了一下期刊展柜,基本上各省的文学期刊都有。我的感觉,期刊不能多看,多看徒添浮躁。我同时想,如果鲁院能成立一个学员专柜(以学员捐赠为主),专门摆放历届学员的作品集(当然,也允许外借),该是一笔多么丰盛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