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娜夜诗作《起风了》

(2012-12-08 22:39:53)
标签:

娜夜

起风了

安琪

文化

分类: 安琪文论

芦苇不需要思想

——读娜夜诗作《起风了》

文/安琪

 

2008年10月,我作为井秋峰短诗奖评委的一员,参加了该奖当年在白洋淀举办的颁奖活动。到白洋淀,触目所及皆是茫茫无际的芦苇,时已秋天,苍黄的芦苇在秋风中摇曳,整齐划一顺着风的方向倾倒,忽左忽右,绝不东张西望。我的脑海里霎时闪现出娜夜短诗《起风了》,瞬间对这首诗有了理解。

全诗仅九行,其中又有两句重复,其一“顺着风”,其二“野茫茫的一片”。两者指向的都是同一物——芦苇。说到芦苇,我们本能反应出“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这来自十七世纪科学家、思想家帕斯卡尔的命题,帕氏认为,人虽然如芦苇般脆弱,却因为会思想而比宇宙中其他事物高贵、有尊严。芦苇和会思想划上等号似乎已成定论?但是诗人说不!诗人说“不需要/思想”,当然她有前提——在这遥远的地方。我们知道诗人一直身处西部省份甘肃,这确乎是一个遥远的地方,也有可能不只是地域的遥远,而是心境的遥远,所谓心远地自偏,想象诗人和“你”在芦苇丛前默立,任凭东西南北风吹得芦苇东西南北倒,他们只是这么看着,茫然的表情,似乎已到无话可说的地步,我们于此嗅到诗中散发出的无可无不可气味,这份“没有内容”的爱究竟能走多远不由得引起我们的忧虑。

再细读本诗我们发现,第一句的“你”更多指的芦苇,也就是诗人初始是和芦苇对话,她在“野茫茫的一片”的芦苇面前禁不住对制造这空旷之美的芦苇的爱而直抒“我爱你”,然后由芦苇之俗常隐喻“会思想”而逆反出“不需要/思想”,在诗人看来,思想是人为的,是教化的,是不自然的,是违背芦苇天性的。芦苇天性是什么,诗人说:顺着风。

循此思路我们可以对“没有内容”的爱做另一种解释,既然万物依其本性生存在诗人看来是最佳方式,那么爱情也因依其本性,除了“我们”,完全身体的“我们”,不附加任何内容的“我们”,的爱,才是诗人真心追求的。从这个角度解读,我们,读者的我们,得出了完全不同的诗意理解——爱,可以无所附丽,而完全来自两个人的相互厮守。

《起风了》是娜夜名诗,好像已成她的代表作,我最初只在诗中读出第一种含义,在今天的继续跟进中读出第二种,一首诗的张力就这样显出了它的奥妙。

2006年5月在济南我第一次见到娜夜,优雅而散淡的一个小资女性——这就是我当年经常投稿给她的娜夜?其时她在《兰州青年报》当诗歌编辑,编发了我多首诗作。我想了一想,还是没跟她说。我从故乡北漂至京,已恍如隔世,那感觉,真像《起风了》所写——

野茫茫的一片。

 

                                             2012-12-8

 

《起风了》

娜夜

 

起风了   我爱你   芦苇

野茫茫的一片

顺着风

      

在这遥远的地方   不需要

思想

只需要芦苇

顺着风

      

野茫茫的一片

像我们的爱   没有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