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子林答新华社记者游潇关于莫言获奖的相关问题(2012年10月12日)

(2012-10-13 09:15:44)
标签:

吴子林

新华社记者

提问

莫言

诺奖

分类: 安琪收藏
    1.有人认为莫言这次获得诺奖是中国文学被世界文坛接纳的一个象征,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在我看来,莫言这次获得诺奖是中国当代文坛开始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也是未来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标杆。曾有所谓的德国汉学家说中国现代文学是“五粮液”,当代文学是“二锅头”,现在看来这判断是偏颇的,并不准确。莫言获得201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后,我们不再妄自菲薄,当然也不用敝帚自珍,因为我们开始有了自信,我对诗人安琪说:“从此,中国作家可以更加淡定地坚持写作,不再有一种世界认同的危机感或焦虑症了!”

 

    2.目前中国文坛的现状是怎样的?

    我想还是谈谈存在的问题吧。根据我的观察,我们的作家要么对自己的天赋过于自负,要么对自己的平庸过于满足。据说,在作家圈里有一种行话,把当代作家分为吃“黄道”的、吃“黑道”的、吃“红道”的和吃“白道”的四种。“黄道”,就是专吃市场利润,什么卖钱就写什么;“黑道”,就是专吃西方政治饭,恨不得每部作品都被政府当局查禁,只要一被查禁,就能在西方行情看涨;“红道”,就是专吃管家饭的,围着领导转,下笔就专冲着政府设置的奖项去;“白道”,就是保持文学相对的独立性和纯洁性,几达洁白无瑕的境界。在市场导向、政治控制、评估管制下,学位、职位、职称、奖项、福利、文化宣传、出国考察等社会利益,对文学形成了强大的利诱和扭曲,那些添列中产阶级行列的许多作家精于生存和写作策略,不再有了大关怀、大感觉和大手段。我们难得看到悲剧,难得看到生命的悲悯,难得看到深入而自由的思考,以及个体化世界的独到创造。大部分作家“沉沦”于生活世界,他们的写作经验甚至开始寄生于报纸新闻,或是影碟动漫,炮制出了大同小异、数量惊人的“作品”。于是,算术的尺度成了文学的尺度。

 

    3.中国文学未来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呢?

    日常生活既是一个人们满足于对象“如是性”的熟知世界,又是个体可控制其各个维度和潜在可能性的世界。因此,社会的进步应体现为人类精神、一般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三个层面的协调进展。对于过度沉溺日常生活或与之分离甚久的文学,我们怎么能指望它们“优秀”起来了呢?又怎么能指望这种文学重建精神家园,扬弃日常生活的自在性质,以推动日常生活世界的嬗变呢?难怪有人诘问:“现在还有值得我们尊敬的作家吗?还有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作品吗?”

    当下中国的文学创作日益脱离了真切的社会现实,脱离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和表达的勇气,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和对人性的关怀。职是之故,对于作家而言,最为迫切的工作在于:回归身在其中现实地交往与生存、现实地创造价值和意义的生活世界,回归人之生存的批判和自我批判的文化精神,使创作真正建筑在历史与现实的实践之上而得以“生命化”,建构出既内蕴了切身体验、流淌着民族文化血脉,又充分吸收域外文化之长,能适应文化交流、对话时代的中国文学价值体系——这是当下文学创作、研究重新获取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4.如何让中国文学被世界更好的接纳?有没有什么对策?

    文学不是简单地表现或反映经验的世界图像,它建筑在历史与现实的生活实践之上,以词语创造或发现一个新世界,一个元世界,一个超现实。中国正在发生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日常生活是历史的底部,它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粘稠、杂乱、凡俗、琐碎、喧闹的世界,实际上这里潜伏着某些被隐蔽的、被压抑的、被忽视的、被歪曲的东西,充满了各种斗争和角逐,各种繁复的细节随时可能汇聚成某种巨大的能量,猝不及防地撞击、改变社会发展的方向。中国作家若能洞察具体的文化景象,从日常生活内部种种无形的潮汐中察觉各种意味深长的动向,或是发现历史演进的拐点,表述出特定历史时刻的真理,向世界提供一幅“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的图景,提出自己的文学思想、文学精神,为人类文明做出独到的贡献,自然就能被世界更好地接纳!

 

    吴子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评论》副编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