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隐忧如此强烈
标签:
老故事餐吧搀着母亲下地铁李木马林茶居安琪情感 |
分类: 安琪文论 |
这隐忧如此强烈
——读李木马诗作《搀着母亲下地铁》
文/安琪
2012年5月6日,在老故事餐吧举办的“《2011中国诗歌排行榜》首发式暨朗诵会”上,诗人林茶居没有朗诵自己入选的诗作,而是朗诵了李木马入选的《搀着母亲下地铁》,林茶居在朗诵前做了一番开场白,大意是,过几天就是母亲节了,他翻阅到入选本排行榜的诗作中有三首关乎母亲,其中李木马这首最打动他。我注意到林茶居朗诵时李木马专注而有一丝恍惚想哭的神情,也注意到全场寂静聆听的观众缄默的嘴(这些嘴在其他人朗诵时总是忍不住要开启并发出嗡嗡的声音)。我想,“母亲”这个永恒的命题正如爱情与死亡一样,是每个诗人一生都会触及的,“父亲”当然也一样。也因此,凡涉及生养我们的父母,诗人们总能在其中找到点头致意的暗号,或心领神会,或感同身受,这是李木马这首诗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下引发集体共鸣的一个原因。
循着这首诗的线索我找到李木马博客,翻出了他2011年6月题为《把母亲接来住些日子》的一组诗,它们由8首短诗构成,《搀着母亲下地铁》是第一首。透过这组诗的信息,我们知道诗人的父亲新近去世,诗人于是把母亲接来北京住些日子,在北京,诗人想尽各种方式希望母亲宽怀,但母亲还是一直想念着父亲,一个人出去的时候,“总还是常回头瞅瞅”,因为父亲在的时候,总是走得很慢。毫无疑问,这组诗叙述的“人之常情”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自身出发去得到理解和感应,无论父母在与不在,读者对这组诗渗透出的温暖与感伤的情绪不会陌生,对这组诗提供的生活细节不会陌生。你也许没有搀着母亲下地铁过,但你一定曾经或即将搀着母亲下楼梯,那么这就是了,李木马把你的“曾经”或“即将”用这首诗表达了出来,你的“曾经”或“即将”也就落到了实处。
在诗中,母亲已经年老了,“脚步很慢”——老的动作,“身体很轻”——老的形态,它们合成一个令人心惊的比喻——“松脆的干柴”(这个比喻让我揣测,李木马一定是乡村的孩子,我曾在乡村看到每家每户门口堆积的干柴),我们在这个比喻中遭逢到了诗人那种有力无处使的紧张和无助。
第二段,诗人继续强化着母亲身体的衰弱,“被动而虚无”是衰弱的表象,这个身体在下地铁的路程中不能自主,只能“顺从”,“顺从”是衰弱的态度——当我们年轻时我们不相信我们会有老的一天,这是我从年轻人嘲讽年长者的言论中感受到的,在诗界不是常有以为年轻就可PASS年长者的现象存在吗?此为题外——好在母亲有儿子,有儿子的母亲她的衰弱便有了依靠,这儿子搀着她,他看到要强执拗的母亲此刻只剩下顺从内心该是多么悲哀,他甚至希望母亲能“磕绊”一下,只有“磕绊”尚能传递出母亲自身的一点主意和分量,尚能让儿子摸到自己惊喜交加的心跳。
在北京坐过地铁的都知道,地铁通道确实有许多很长很绕很凉,而且时不时有一阵冷风刮起,在这样的地铁通道里,诗人产生了一种幻觉,似乎一阵风就能把母亲刮走,当然,这是我从诗中意会的。我意会到的还有诗人对再也看不到母亲踪影的担忧,的恐惧,这担忧和恐惧事实上已附加了每一个体生命对自己终极走向的因其明确而更显威力的焦虑因此它是沉重的,死亡总是最近距离地通过亲人的消失来告知我们它并非虚构,它何其真实乃尔。我们于此读出了《搀着母亲下地铁》之所以切中我们心灵的第二个原因——除了涉及生养我们的父母,它还涉及我们对生养我们的父母终将远离我们的隐忧。这隐忧如此强烈,如此切近,我们真想逃避!
《搀着母亲下地铁》
母亲的脚步很慢
像是怕把道路踩疼
母亲的身体很轻
我像是扶着一捆松脆的干柴
既不能使劲
又不敢放松
一个被动而虚无的身体
跟着自己的孩子前行
现在,这个要强的老太太
甚至有些执拗的老太太
对世界只剩下了顺从
只有偶尔的磕绊
尚能感知一点残存之力
让我一喜又一惊
在沁凉的地铁通道
母亲的脚步越轻
我越是身上冒汗心里沉重
我紧紧抓住她松软的胳膊
像是怕撒开一阵风
——就再也看不到踪影
诗人林茶居朗诵李木马诗作《搀着母亲下地铁》,北京,老故事餐吧,2012年5月6日,安琪摄。
相关链接:《把母亲接来住些日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5d6890100s29w.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