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刘波《“第三代”诗歌研究》出版

(2012-05-02 13:23:43)
标签:

转载

分类: 安琪转载
祝贺刘波,期待邵波“中间代”专著早日出版!感谢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罗振亚教授,罗家军“一波未尽一波又起”生生不息于中国当代诗歌阵线,令人难忘和期待!

[转载]刘波《“第三代”诗歌研究》出版

 

刘波《“第三代”诗歌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4月版,45.00元,16开,332页。

本书由罗振亚先生作序。卓越、当当、京东等各大网上书店均有售。

 

刘波这本书的长处就是能够紧扣“第三代”诗人生存时代热情奔放、充满理想主义的特质,将之置于具体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社会学的分析,梳理他们的情感与创作心态,还原他们的生活与交往现场,使研究进入了文化批评范畴;尤其注意从多元视角切入“第三代”诗歌运动的现场,既在非诗学层面描述80年代先锋诗歌的文化形态与内在精神,又在诗学层面对这场诗歌运动的理论寻根溯源,从而彰显了“第三代”诗歌的文化价值。

——罗振亚(著名诗歌评论家,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三代”诗歌是新时期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上承“朦胧诗”,下启20世纪90年代诗歌,具有关键和桥梁的作用。就目前情况看,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偏于文学文本,作者从文化角度切入,将论题放在文学史、生活史、传播史、心灵史上展示,从而动态地透视这场影响深远的诗歌运动。论文的概念辨析清楚,学术背景梳理系统具体,使用理论和价值观中正合理,所得结论令人信服。尤其是作者站在文学史、文化史和现代性的角度,给予“第三代”诗歌创新性的高度评价,值得称道。

——王兆胜(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审)

 

后记

这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前后历时三载。写作博士论文的过程,经受了折磨、考验、困惑与最终的柳暗花明,其间甘苦,多有体味。

本科一路读到博士,从未离开文学,实为兴趣所致。文学给了我丰富的精神给养,也为我营造了自由驰骋的艺术空间。这些年,在读书和工作之间不断交替游走,绕了那么多弯,最后还是回归到文学,尤其醉心于诗歌,这是命运,也是天意。我在诗歌研究中体验和寻找自由的心性,正好对接了80年代先锋诗人们追求激情与理想的文学精神。所以,当初选择“第三代”诗歌这个题目,出于学术考虑是一方面,而对那个诗歌黄金时代的怀念,或许才是更深的动因。

回首津门求学的日子,许多美好仍历历在目。如今,书要出来了,深藏心底的感激之言,终可借机一吐为快。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罗振亚先生和师母杨丽霞女士。自入先生门下,心中便多了一份底气,我知道,那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真缘分。三年来,受教于先生门下,得益匪浅。每每作文时,从基本思路到整体架构,从逻辑规范到字词的推敲,他都不遗余力地悉心指导。这种授业之真挚,不仅体现在这本毕业论文里,更多的还体现在我平时写的单篇文章中。先生谦和求真的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无形的、向上的力量,让我感念于心。师母则从生活上给我很多照顾,她的热情、豁达,让我倍感温暖。如今离津南下,两位师长仍时刻关心我的生活和工作,总不忘给我这个远隔千里的弟子以提携和帮助。而我唯有努力,不敢懈怠。无论是为学,还是为师,我从先生那儿学到了很多。现在我也走上了讲台,对于自己的学生,我愿真诚地帮助他们,将心比心,就是如此。

其次,要感谢南开大学文学院的乔以钢、李新宇、耿传明、李锡龙、李润霞诸位老师,他们平时的教诲,以及在开题时对论文的指导,于我都是一种激励。感谢程光炜、王兆胜、方长安、吕周聚、蒋登科等老师在论文评审和答辩时提出的宝贵意见,也让我受益颇多。感谢朵渔、胡传吉和李寒三位挚友为我带来的灵感,尤其是和朵渔兄神聊诗歌的那些美好时光,让我惬意,至今难忘。

执教于三峡大学以来,她自由与包容的氛围,令我身心愉悦。这本书能顺利出版,离不开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大力支持,感谢吴卫华院长、周卫华副院长和刘月新副院长的无私帮助,同时也感谢邓新华老师、朱华阳老师和彭红卫老师的热心鼓励,这实属我的人生之幸。

本书责任编辑杨显硕先生承担了繁琐的案头工作,没有他的鼎力相助,这本书何时能出版,或许还是个未知数;学生杨东伟和官璐,为本书做了大量校对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感谢分散各地的好友们,是你们多年的理解与支持,给了我一路向前的勇气。在新的人生征程中,我会常怀感恩,为生活的善者,做生命的学问。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