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诗/初鸣(《闽南日报》2004年5月21日)
(2011-08-26 16:39:49)
标签:
闽南日报
初鸣
陈文和
安琪
漳州作家丛书
诗歌卷
文化
|
分类:
人论安琪
|
生活需要诗
――读《漳州作家丛书》诗歌随想
初鸣
|
|
|
《诗人是一棵树》和《像杜拉斯一样生活》这两本诗集,一本是老诗人的作品,一本是年轻诗人的作品,似乎代表着两代诗人的不同诗歌理念和不同创作风格,然而他们的追求却是共同的,就是希望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些艺术享受、审美快感和精神情趣。
无庸讳言,这些年诗歌的读者群逐渐萎缩,创作与阅读、诗人与受众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诗歌面临着困惑,当然困惑中也可能酝酿着突破。从陈文和和安琪的诗集,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他们在诗歌不断边缘化之时进行的认真探索。“我的分量很轻,很轻,/在天平的砝码上,/读不出一个小小的数字!//我的价值很小,很小,/和飘飞的纸鸢相比,/甚至不如它一张薄纸……//可我骄傲,我自豪,/我丝丝灼热的血液,/和母体永远流在一起……”(陈文和《带响的羽翅》)文字是浅白的,但却被赋予了诗的韵味,因而变得和谐而优美。毫无疑问,这样优美的诗歌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诗。诗的感情是浓缩的,它需要把大量的事实或现象揉碎,然后像炼丹师那样加以提炼,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像“我对的士司机说/绕一圈/就把玄奘带走/顺带把杨炼韩东打包”(安琪《大雁塔》)。我们从这里感受到了诗的凝炼,也感受到了诗的力量。“成也语言,败也语言。”诗歌应该不应该让众多读者读懂,这是一个争论了许多年的老问题。笔者认为,诗歌可以写得十分通俗,能够广泛传播,直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的程度;也可以写得比较难懂,只供少数人阅读。但是,作为一般读者总是希望诗歌不应过于晦涩。相对而言,我们读陈文和的诗,会觉得更容易与诗人交流;而我们读安琪的诗,其中有一些作品的确会觉得不好懂,虽然不是每一句都能完全弄明白,但如果我们读了这些诗有所感悟,实际上也就算是接受了,因为读诗毕竟不同于读散文。
陈文和诗集的代序《诗人是一棵树》是一首很好的诗。他写道:“不同的树,不同的诗人/它们的分泌物也各不相同/松树流出来的叫松脂/橡树流出来的是橡胶”。我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诗歌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着不同的特色和风格的。
诗歌虽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人们没有诗歌也照样能够活下去,但没有诗的生活肯定要逊色得多。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