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微博微诗接力点评海子、食指诗作

标签:
腾讯微博微诗接力点评海子食指安琪高世现文化 |
分类: 安琪文论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赏析】
这是一首简单质朴的诗,简单在于它的用字用词节约,易懂,没有生僻词汇,更没有拗口的句式组合。单单一个“幸福”就在诗中每段重复出现,一般而言,在现代诗包括旧体诗中,重复使用词汇是一个忌讳,非大功力者不得为之。有如对联,亦是不宜重复。而海子之短诗的妙处之一即为,他对词汇、句式的大胆乃至偏执的重复而造成的咏叹效果。此首诗也见一斑。
说本诗质朴乃在于它的感情,全诗感情的指向“陌生人”实在是令人惊叹,和亲人是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让亲人分享。而对陌生人,则是祝福,三个“愿”完全是尘世中人的期盼,海子深知,所以给予了尘世中人他们的期盼,所谓眷属,所谓前程,所谓幸福。而在海子自己,他所选择的是孤独的自得其乐的生活和想往,把尘世的幸福留给陌生人,把孤独的幸福留给自己。
所以,他的自杀,在我看来,既是残忍,也是幸福的——他到达了他孤独的幸福。
想起曾经和张耳、五昌、马兰说到的海子,我们认同死亡放大了海子的影响力,但海子诗歌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应万物的力量,这是死亡无法带走也无法带来的。而其余死者譬如某某、某某等,则无此力量。
海子的影响将不会消失,他写出了人类极端单纯的诗意,刻骨的诗意。几乎每一句话都直达本心。如果这心尚未被喧嚣堵住的话。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赏析】
如果给北京加一个定语你要加什么?
首都北京。——孩子们说。
中国北京。——老外说。
伟大的北京。——市民说。
而如果有一个人回答你“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你一定不要惊讶,这个人一准是个诗人。对诗人而言,北京能被加上的定语除了“四点零八分”还是“四点零八分”。这一个被新时期诗歌先驱食指所设置的时间段,已如此深刻地锲入后起的诗歌中人心中,成为他们脱口而出的一个词汇,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
1968年的某个四点零八分注定要写进中国当代文学史,当北京火车站挥舞着一片“手的海洋”,巨大的建筑物在火车汽笛的长鸣中剧烈地抖动在送行人和车上人的眼中时,它注定要撞开诗人敏感而脆弱的心胸,它注定要被一枝笔蘸着泪水于火车的颠动中匆忙书写到一张老旧的发黄的废纸上并在热血青年的悄悄吟诵中吐出这样一行标题——《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