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2010年9月8日。
【徐敬亚编者按】
为了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本报“文化星空·文艺评论”专版以深圳诗歌为主题对深圳文学的发展进行一次梳理。这个专版邀请徐敬亚、宫瑞华和六位在全国范围内颇有影响的著名诗人、诗评家对深圳的诗歌发展现状和深圳对全国诗歌所做的贡献进行发言。30年来,深圳自有属于自己的诗意气象;而最近七年来,对于诗歌的坚守,《特区文学》开创了“诗歌联席阅读”专栏,可以说,它改变了当代诗歌的生存方式。此举不仅可圈可点,并且可敬可鉴。所以,这个专版笔墨着落在此处,力图达到以点带面之效果。
《特区文学》首创“诗歌联席阅读”(2004-2010)
中国新诗史上最大规模的“联席阅读”
已进行七年的《特区文学》“联席阅读”组成了40位著名专家、学者、诗人参读的鼎盛阵容。共发表诗歌论文600多篇,推介了300多位中外诗人。共细读了500多首中外诗歌作品。文字总量达200多万字。
2004年4月,《特区文学》改刊。
同年春,《特区文学》创立刊中刊《读诗——“批评家联席阅读”》。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年,共出刊40期。
七年来,“联席阅读”以“书面联席供稿、定期约定阅读”的方式,组成了中国当代最为鼎盛的批评阵容:先后邀请了王光明、沈奇、李震、陈超、陈仲义、周瓒、耿占春、徐敬亚、唐晓渡、谢有顺、臧棣、李少君、伊沙、沈浩波、徐江等15位批评家,及阿九、AT、湖北青蛙、李元胜、木朵、小引、桑克、燕窝、周瓒、臧棣、朵渔、姚风、小树大人、周公度等15位网络诗歌版主,及安琪、清平、宋烈毅、李以亮、赵卫峰、朵渔、桑克、小引、胡 桑、李笠等10位诗人,出任联席阅读特邀撰稿人——出场专家、学者、诗人共40位。
七年来,“联席阅读”先后开设了《十面埋伏》、《本月推荐》、《批评家目光》、《批评的平方》等栏目。
七年来,联席阅读共发表诗歌评论文章600多篇。共推介了200多位中外诗人。共细读了500多首中外诗歌作品。文字总量达200多万字。
这是中国新诗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诗歌细读。
自1912年“白话诗”运动以来,“新诗”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其间,虽然有胡适、闻一多、陈梦家、废名等诸多诗人的推广与阐释,白话诗仍然囿于狭小的阅读空间。诗,虽然打破了传统文言与格律的约束,创立了一套新的言说机制,确立了历史合法性,但面对经验与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矛盾,以及主流诗歌注重内容创新,在主题和题材上追随时代,往往只强调内容而忽视形式,只看重社会的道德承诺而轻慢美学伦理的特点,只考虑求新求异而不思规律,因此一旦遭遇想像方式和美学情趣的变革,便有“朦胧”、“晦涩”、“脱离读者”等“读不懂”的呼声铺天盖地而来。
中国新诗这一阅读上的障碍,在上世纪80年代表现得最为阻塞。由诗歌引发的一次剧烈的艺术变革之后,各种西方现代主义创作观念进入中国,使新诗登上了它发展的最高峰,也与读者之间发生了巨大的裂隙。
《特区文学》刊中刊《读诗——“批评家联席阅读”》正是基于上述创作与阅读间的隔阂。
众所周知,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诗坛烽烟四起,许多人热衷于名利,却无心顾及诗歌本身,更无心坐下来读诗,大量所谓批评文章陷于人际纠纷,无视诗歌自身的存在。更谈不上建立在“细读”基础上的对诗歌文本的尊重。有专家指出:《特区文学》的多年诗歌阅读实践,表明了一种诗歌批评的正本清源立场:力图建立一种在坚实阅读经验基础上的批评。
在文学史的书写中,有写作的历史,也有批评的历史,却没有一部阅读的历史。
对诗歌而言,阅读史才是真正的批评史,而且至少相当于半部写作史。因为诗歌所传达的隐秘经验,只有在阅读中才是有效的,不读诗无以评,不读诗也无以写,中外每一个诗人都是在充分阅读基础上进入写作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诗歌的写作者,还是批评者,本质上都应该是阅读者。
正如著名批评家李少君所说:“‘批评家联席阅读’堪称当代诗歌批评史上的壮举。我深感此一举措的重要性,及其示范意义。可以说开了风气之先……”著名批评家李震教授也指出:“‘联席阅读’动用多位批评家来做阅读者,历读经年,不能不算作中国诗歌阅读史上的一个少有的重要事件,并终将为中国的诗歌史所铭记。”
——————————————————————————————————



“诗歌联席阅读”编辑、主持人心语
宫瑞华:
一个刊物,需要一种理想
《读诗》栏目的创意来自徐敬亚。
七八年前,《特区文学》正准备实施酝酿已久的改版。目标是办一本个性更鲜明的刊物。小说是《特区文学》的“主体”,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是评论、散文、诗歌几个“小品种”,需要全面刷新。
当时综合文学期刊中评论正在被压缩或取消——这可能与当代文学批评的沉沦有关:车尔尼雪夫斯基式充满激情的文学批评成为一种遥远记忆,感性的生动解读几乎完全被忽略;某些作品的评论甚至沦为商业包装、炒作。这或许是文学评论在阅读者面前渐行渐远的原因。
我们尊重严肃深刻的学理性批评,但也希望能添加一些多元的声音。一个刊物,需要一种理想,虽然有时候不合时宜。
《读诗》栏目自2004年推出,一直由徐敬亚主持;近两年又请了《诗生活》的莱耳主持。
评论家谢有顺说:《特区文学》的这个《读诗》栏目,一期的容量里就有十几首诗、二十几篇诗评登场,再加上诗歌信息的栏目,这在一本综合性文学期刊中,实属大制作。最有创意的“十面埋伏”栏目,是由十个诗评家共同解读一首当代诗人的短诗。当文学期刊普遍漠视诗歌的时候,《特区文学》如此注重诗歌,并集结了这么庞大的研究队伍面对诗歌发言,这显然成了当代诗歌界的一道奇观。
在七年的时间里,几十位学者、评论者、诗人在这个栏目中“演出”,给中国诗歌史留下了精彩的、多样性解读的别样风景。
——宫瑞华(《特区文学》杂志主编)2010年8月10日
徐敬亚:
读诗,应该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
读诗,应该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
细读,成为我们生活中日益缺少的诗歌乐趣,也越来越成为诗歌批评重新取得诗人与读者信任的必须。
诗歌批评家最本质的角色,应该是一个普通的诗歌读者。在诗歌批评名声不太好的年代,最好的办法,是把批评家们还原成一个欣赏者。
“联席阅读”,试图通过不同批评家同时在场的联合阅读,恢复诗歌的阅读弹性,展示诗歌多义性的无限空间,最美好的希望是使一种东方式的“现代诗话”出现可能。
——徐敬亚(《联席阅读》“读诗”主持人,选自《特区文学》“诗歌联席阅读”《发刊辞》)2004年6月1日
莱耳:
诗歌网站版的选择标准
诗歌论坛及网站已经发展多年,不少已颇具规模,如何从众多的诗歌版主中选出读诗代表,确实要费一番心思。和《特区文学》主编宫瑞华及该刊现任诗歌版块负责人商量后,确定了以下条件:1、长期关注诗歌网络;2、有相当评论实力,文字活泼;3、客观公正,不唯江湖哥们义气;4、本人最好也是优秀诗人。
——莱耳(《联席阅读》“读诗”主持人,选自《特区文学》“网络版主阅读”《主持人语》)2006年6月1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