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晓音之约解读朱宴修《小城流行锅盖头》

(2010-09-30 13:17:25)
标签:

晓音

茂名

朱宴修

梁奇志

安琪

锅盖头

小品演员

文化

分类: 安琪文论

               仅仅流行锅盖头是不够的

                   ——解读朱宴修《小城流行锅盖头》之深层意义

                                  /安琪

 

人物本身有他自己的命运这是常识,而当汪伦因为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滕子京因为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成为中国文化人耳熟能详的名词时,我们不禁慨叹命运的神奇与诡异。这两个活在他们著名友人笔下的人是多么幸福,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生辰年月,也不知道他们乃何方人氏,但我们竟然认他们比我们自己的祖先还亲,念他们的名字比我们的祖先还顺,这一切,可全凭李白和范仲淹的妙笔。

当我阅读朱宴修的《小城流行锅盖头》时我萌生的如上感慨绝非空穴来风、无的放矢。在这篇即将入选《茂名文学精品赏析》并为广大学子所学习的散文中,谁能说梁奇志不会因此而成为茂名的汪伦和滕子京?或曰,梁奇志本身已是茂名乃至广东的著名笑星,难道需要以朱文传世?事实正是如此,若非朱宴修此文,我们这些非演艺界人是全然不知梁为何人,更乏论百年以后的读者了。遥想当年,汪伦也是一方富豪,滕子京也是一方太守,但若无李白和范仲淹,则岁月早把他们泯然于众人和尘土了。

文学乃艺术之母它的意思除了文学对各种艺术门类的润泽滋育外,隐藏的另一层意思还有它的记录功能,文字是最持久的记忆,尤其在印刷术发明之后每一篇文字都能得到广泛扩散,相较于舞蹈、音乐、绘画等易于失传的艺术门类,文学得天独厚的优势立刻显现。可以预测,若干年后的若干年后,人们将把朱宴修此文作为进入笑星梁奇志的一扇方便之门,进而对梁奇志有着过目难忘的了解。

我们且来看看朱宴修的犀利之笔是如何捕捉到梁奇志迥异常人的风采。

文章题目《小城流行锅盖头》设了一个悬念,何谓锅盖头?为什么会流行?基此,作者在第一段开章明义:城是信宜城,锅盖头是“傻仔福”的头。这就进一步调起了读者的胃口:“傻仔福”又是谁?

不急,且听作者慢慢道来。却原来,“傻仔福”是信宜市演员梁奇志同名小品中的主人公,他的典型特征就是“理一个锅盖头”并且“憨憨厚厚、土里土气”,这种人既不聪明又不时尚却能流行开来,自然与梁奇志塑造得太过精彩大有关系。作者就这样把褒奖梁奇志之情溢于言表地传递出来。

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完整性,散文更其如此。《小城流行锅盖头》从人物的典型特征“锅盖头”为关注的出发点,翔实而尽兴地叙述了小品演员梁奇志执著于艺术追求的人生价值取向。这位出生于县粤剧世家的小伙子,没上过正规的艺术学校,却因从小跟随父母在排练场耳濡目染而悄悄练就一身演艺本事,一旦时机来临,便能锋芒毕露。朱宴修对笔下人物梁奇志的生平之细致把握无疑使他的文本准确而丰富,而他对梁奇志发自内心的赞誉与爱时时发散出温暖湿润的气息,有了作者体温和气息的文字是能够感染人的,印在文字里的情怀恰似泼洒在棉被上的水汁,即使干了也会留下曾经的痕迹使遇见的人因为瞧见了与众不同处而心里微动,一篇能让人心里微动的文章是幸福的。随同这微动我们记下了梁奇志,梁奇志也是幸福的。

幸福的梁奇志在朱宴修笔下是那么鲜活,他演的老太太差点被一位女观众叫“阿妈”,他被观众堵在戏院门口以便实地实人确认是否真的智障和聋哑,这样的演技效果来自于他和盲人同吃同住以及到街上留心各色人等是分不开的,作者写的是梁奇志,说的却是一种精神,一种“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浇灌出来的”的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精神之于一个人的现实意义永远不会改变,也可以说,“汗水浇灌”作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在梁奇志身上又一次得到了印证,朱宴修把梁奇志这个个案写了出来似乎也在提醒小城中人,梁奇志就生活在我们中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成功的标志——锅盖头,你们,在模仿他的“锅盖头”的外表的同时,是否也能由表及里,把成就锅盖头的精神也模仿过去?当小城流行“锅盖头精神”时,每个人的存在也就都有了作为个体独一无二的意义了。

 

                                           2010-9-30,北京。

 

——————————————————————————————————————  

小城流行锅盖头

/朱宴修

 

最近在信宜市区,有好些青年都喜欢理个锅盖头,其中还有几个女青年也理这样的发型呢。为什么小城流行锅盖头?你不知道吧,因为“傻仔福”就理这样的头。

“傻仔福”何许人也?他是指信宜市的梁奇志。他因演小品《傻仔福》夺得2009年度广东电视喜剧新星大赛第一名而闻名省港澳。傻仔福就是理一个锅盖头,一个憨憨厚厚、土里土气的喜剧人物形象,使傻仔福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从信宜演到了茂名,又演到了省城广州,最近还代表广东到北京参加“群星奖”复赛暨“大地情深”— 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的演出呢!2009年,他成为“广东十大电视喜剧新星”,还被省电视台聘为签约演员,更被广东本土著名笑星黄俊英收为入室弟子。广东泰斗级笑星卢海潮也自叹不如,称赞梁奇志演的“傻仔福”带有浓浓的乡土生活气息,傻而不笨,大智若愚,我演的傻仔也没他的好。

每当梁奇志行走在信宜街头,很多人都亲切地叫他“阿福”,真有“无人不识君”的味道。他的“粉丝”还真不少,既有青春活泼的年轻人,也有白发苍苍的长者,还有不少时髦女郎。时下追星,多是以模仿其动作、说话、唱歌、发型、穿衣、戴帽等入手的。“傻仔福”最有特点也是最容易学的是他的锅盖头发型,这就成了追星族的模仿目标了。听说阿福的锅盖头最好理,他到理发店去,拿起个小铝盆往头上一盖,理发师就沿着露出盆外的头发剪去就行了,十分简单方便。现在,城里好些男青年都跟着理了个傻仔福发型,有好几个年轻女孩也跟着剪了锅盖头发型呢。

其实,梁奇志是一个非常醒目、机灵的帅小伙,他是为艺术需要而理这样的发型的。他扮演一位天生智障、傻气十足的少年阿福,光看这搞怪的锅盖头、不合身的“丫头服”、东倒西歪的走路步伐、满口信宜特有的方言就让人想笑。但你可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梁奇志的成名不光是靠锅盖头,而是靠他执着的艺术追求、契而不舍的磨练才取得的。他父母是县粤剧团演员,他虽然没有上过正规艺校,但从小耳濡目染,在艺术环境的熏陶下,他很小就喜欢在排练场窜来窜去,模仿大人唱戏演戏。据说他8岁那年的一个假期,他跟随父母到外地演出,因当地临时点戏加演,孩子角色的演员因病没随团来,大家急得团团转,梁奇志却主动请缨担纲,好些人以为是小朋友故意捣乱,但团长却让他试演。真没想到,演出效果很好,受到观众的称赞。也许就是这么一试、就从这“跑龙套”开始,就把他“套”在艺术之路上了。1992年高中毕业后,已有一定演戏基础的他就直接被招收到县粤剧团,从此演艺不断进步,戏路越来越广。从2005年开始,他在信宜市老年大学从事小品表演和导演。为了从生活中吸取大量信息,他会花大量时间在大街上看各色各样的人,留心观察各种人物的言行。如为了演盲人,他特地跑到农村去和盲人一起生活半个月,借以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惯甚至一举一动。正是由于他留心观察,潜心钻研,他所演的盲人、傻仔和80多岁的老太婆等角色都十分成功。有一次,有个姓潘的女观众对梁奇志说,你演的80多岁的老人太象我母亲了,连走路的动作都一模一样,我真以为是母亲突然出现在眼前,都差点忍不住叫声“阿妈”了。一次在东莞演出,有观众守在大厅出口,想看看这演员是不是真的智障。有的还以为他是聋哑学校毕业的,可见他演的角色实在逼真得无可挑剔,已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了。

也许正是由于小城出了这样一位“艺术超人” 而自豪。一些阿福的“粉丝”便跟着理个锅盖头,以表示对阿福的喜爱和追捧,于是小城流行锅盖头。现在,“阿福”已签约广东电视台了,在广州上班的时间多了,和家乡小城的群众见面的机会自然就少了。大家都关注着“阿福”的成长,祝愿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为群众带来更多更乐的欢笑声。

 

2010年7月

 

 

朱宴修简介: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人,1977年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长期在地市级机关工作,业余时间喜欢写点散文、游记、短小说之类的作品。2004年出版散文、短小说集《喜人的烦恼》、散文集《乡村往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茂名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