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诗歌导游手册

标签:
一个城市诗歌导游手册陈仓诗上海台海年月安琪文化 |
分类: 安琪文论 |
《诗上海》是诗人陈仓对生活其中的上海这座城市的诗意表达的集成,它以一本书的分量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对一个异乡人的持久吸引力和强烈的抒情冲动,进而诱发读者在对此书的阅读中萌生如下的追问:1、一个执意于为一个城市书写一部诗歌史诗的人他内心巨大的激情来自何处?2、一个诗人当他自觉地与自己居住其中的城市发生直接的物质与精神的双向联系,他所秉持的诗歌理想如何将现实的存在转化为文字的元素,也就是,他如何言说?
《诗上海》分“人、物、风、华、情”五辑,共计90首诗作,几乎写尽了上海的人文、地理和风情。著名作家赵丽宏在序中如此评价陈仓“他的诗,为吟咏上海的诗歌多了一种视角,多了一种复杂的情愫。”所谓复杂在我看来即是诗人对上海这个他立志将余生安放于此的地域的礼赞与寄望——一个移居者重新确认自己人生坐标的经验需要借助的话语意识无疑是深邃、深情而一言难尽的。在《东方明珠》一诗中,诗人如此写道:“在低矮的地方活着/我就想去高处看一看/我不像那些鸟与风/它们的路本来就在空中”。
再如《福寿园》:“我如果死了
陈仓是个喜欢阳光的人,陈仓其人也非常阳光,他给予人的感受也非常阳光。多年来陈仓工作奋战于新闻战线,跑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他娶妻于上海也必将生子于上海,他对上海的颂扬因此有了合情合理的依据。但陈仓的颂扬是对上海“拉开距离化的观察”和“异质混成化的探索”的有机融合,陈仓笔下的上海因此显得卓尔不群。他用“这是一个叫徐光启的人/脱下来的一件风衣”来写“徐家汇”,用“我返回一万年前/重新清点时间的遗骨”来写“上海博物馆”。曾经被1990年代的《星星诗刊》推选为“每期一星”的陈仓早已熟稔掌握诗歌的语言技巧,当他穿行于上海的人事物中,他的笔触才能如此跳脱通透,陈仓在许多诗篇中摆开了传统地理诗直抒胸臆的模式而代之于把自我经验设置到抒情对象内部进行修辞转换的尝试,他的《诗上海》因此得到了整合个人与时代关系的最大化,这是陈仓在同类文体诗写中的优异之处。
海德格尔说,人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世界中的存在。给存在其中的世界做一个诗歌的记录,当也是人之为人的恩情和本色。
值得一提的是,陈仓给《诗上海》设计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注解”,也就是为每一首诗配发了诗中所述及人事物的名词解释和图片,因此,《诗上海》堪称一个城市的诗歌地图,是一部文图并茂、情景交融的诗歌地理教科书。或许,我们更可以说,旅游上海最好的方式,就是把陈仓这本《诗上海》诵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