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传》(第五章,11——13节,第六章,1——5节
(2009-04-19 13:58:24)
标签:
观世音传文化 |
分类: 安琪随笔 |
[按:2004年10月,我应约编著《观世音传》,记得当时自己是很投入到这部书稿中,总是在通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再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把它写出。除了诗我没有很明确的信仰,但身为中国人,从小便跟着父母拜拜,内心已植下佛的因。我喜爱寺庙并经常能在寺庙中得到心里一动的感应即是明证。这部书后来没有出版,后来被我收藏在听安集里。现取出贴博,全书大约14万字。倘有缘之士读后愿意出版或刊印它,我将十分感谢并不取分文。——安]
第十一节
妙善大师讲完金轮山历险的过程后,大家听了都又惊又喜。
孙大官人说:“这真是大师修行修来的佛法无边,不用说大白象一定是佛祖派来的,这一次可得给它记上一功。”
妙善大师连连说是。
孙大官人又问:“也多亏了大师行囊里的那些草鞋。请问大师,当初为什么要背上那么多草鞋?”
永莲便将妙善大师当初为了出家被父王贬为厨房佣人,被命令编织草鞋的经过简单地说了一下,大家都听得肃然起敬。
孙大官人说:“想不到大师贵为一国公主却没有被荣华富贵所迷惑,而是一心一意潜心修行,虽然经历了那么多艰辛困苦也不改变意志,真是难得,以后一定会证得正果。请原谅我们有眼无珠,对大师失礼了。”
众人也都赞不绝口。
妙善大师合掌表示感谢。
孙大官人又说:“只是你们的草鞋被那些野人抢走了,到须弥山路途还有一段路途,一路上没有鞋换可怎么行,不如在我这里多住几天,我让家人为你们多做几双再走吧。”
妙善大师再次合掌感谢地说:“孙大官人的盛情我们心领了,但是我们却是不敢接受大官人的草鞋,大官人也不必辛苦让家人做草鞋了。”
孙大官人说:“大师不必客气,出家人本来就是受十方供养的,几双僧鞋送给你们又有什么不好接受的呢?”
妙善大师连忙解释道:“孙大官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出家人受十方供养是不错,但一个人一生所用衣物食品的多少,都是前世定下的。佛法还说因缘可遇不可求,以前在宫中父王罚我编织草鞋已经种下了因,今天因为草鞋救了一命可谓果,因果相抵,草鞋对我的缘法已尽,千万不可再另行种因了。况且草鞋对我有救命之恩,难道我还会再穿它吗?穿它就是踏它踩它,我于心不忍。”
妙善大师接着说:“草鞋虽然不是人,但一样有生命。所以我也应该像对待人一样对待它,这道理是一样的。今后我宁愿赤足行路也不穿草鞋。孙大官人不必担心,我还有大白象帮助,一定会顺顺利利走到须弥山的。”
孙大官人和众人听了更加敬佩妙善大师,都连连点头,也不再强求了。当下安排家人为她们三人收拾房间,让她们回房睡个安稳觉,又献上斋食香茶。这天晚上,妙善大师三人欢欢喜喜地叙说了很久,才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她们就起身,问清了前方的路,才道谢告辞。
妙善大师骑上了象背,保姆、永莲跟在左右。孙大官人率领全堡中人前来送行,一直把她们三人送出十多里路才回去。
妙善大师三人一路向北行去,到中午的时候,她们已经走了三十多里的沙漠地,沿途不见人烟和草木。
永莲说:“前路茫茫,简直是无边无尽,哪里才有栖身的地方。我们这样走下去,一直到晚上可能也走不到50里路,大师,我们晚上要到那里歇息呢?”
妙善大师微笑着说:“你用不着担忧还没有遇到的困难,只管一直朝目的地走,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是栖身地。大不了就在这沙漠中休息一个晚上也是可以的,现在就因为考虑晚上的事而担忧有什么用呢,上天也不会因为我们的担忧而变出一块休息地。”
永莲点点头,喝了一口水,三个人一头象就这样鼓足精神又继续往前走。
一直走到日落西山,依然看不到人烟。妙善大师睁大慧眼向前看去,只见几里地之外好像有人畜来往,她知道这是游牧的人,就说:
“好了,好了,你们看,前边不是有一队游牧人吗,有人就好办了,我们走快一点,赶到那里就可以休息了。”
永莲和保姆听妙善大师这样说,连忙往前看去,却是一片模糊哪里有什么游牧的人,心里不免有些疑惑,脚底却是没有放慢脚步。
一行三人急急地往前赶去,走了许久,永莲和保姆才隐约可见一些人的影子。
又往前赶了一大段路,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游牧人了,她们都在心里暗暗佩服妙善大师果然慧眼过人。
到天色昏暗的时候,三人终于来到游牧人的帐篷前,妙善大师下了象背,向一个囚长模样的人合掌行礼,说明来意。
那些游牧人向来没有固定的居所,从来都是四处游牧为生,养成了豪爽的天性,对人十分热诚。知道妙善大师她们是修行的人,更加增添一份敬重,将她们邀请进帐篷,等她们坐定后就端上茶水,让她们解渴去疲劳。
大白象就伏在帐篷外像一个称职的卫士一样守着。
那囚长恭恭敬敬地等妙善大师三人喝完水后,说了一会儿话,就打一个手势,让人端上一大盘熟牛肉,妙善大师一见连说罪过,罪过,一面感谢一面说:
“我们出家人是长期吃素的,这盘牛肉你们留下来自己吃吧,我们只要有碗粥喝就可以了。”
那囚长虽然长得浓眉大眼表情威严,内心却是非常善良,看见妙善大师她们不吃牛肉,不免有些为难地说:
“你们赶了一天的路,一定很饿了,可是我们这里除了牛肉以外真是没有其他食物,你们要是不吃可怎么办?”
永莲笑嘻嘻地说:“这倒没什么,大师,我这里有一大袋孙大官人送的馒头呢,它的数量足够吃几天了。”
妙善大师微笑着问:“什么时候给你的,我怎么不知道?”
永莲说:“临出堡的时候孙大官人给的,我怕大师知道了不收,就悄悄留下来放进行囊里,现在果然派上用场了。”
妙善大师说:“你怎么不早说,我也好向孙大官人感谢一下。”说完,面对塞氏堡方向合掌谢过之后,和永莲、保姆喝着清茶吃了几个馒头,就在囚长安排的帐篷里休息了。
第二天,她们辞别囚长和游牧人后又继续向北赶路。
第十二节
一连几天,妙善大师一行三人马不停蹄,昼夜不歇地赶路。
在每个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早晨她们就出发,看得见天边仍然挂着的几颗星星,在这样安静时刻上路,她们感到内心无比祥和。
然后是太阳升起了,万物睁开眼睛,人们开始一天的劳作了,她们在人群中同样感到温暖,感到内心的满足。
因为她们是有信仰的人,她们行走在通往须弥山的路上。
每天她们要走到月亮升起,走到星星满天的时候才休息,她们随缘在路过的村庄借宿,所幸一连几天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这么走了几天后,她们来到了一个地方,那地方就在一座雄伟高大的山脚下,正是那山让她们无法继续往前走,眼看暮色将至,妙善大师决定在山脚下的村庄找户人家歇息。
太阳已经从山头上落下,巨大的山影斜斜地投射到田野上,给大地镀上一层金光。天边的晚霞层层叠叠,好像波浪奔涌到天上一般,十分壮观美丽。
这副情景让妙善大师三人心旷神怡,感觉到前途的光明和美好。虽然她们无法在天黑前翻过这座山,她们的心情并未受到破坏,她们停下脚步,看到不远处有个打柴的少年正背着一大捆柴禾从山上走下来,就站着等那少年到跟前才向他打听一些事情。
原来这村庄叫贤坛村,住着一百多户人家。少年正是这村里的人,他让妙善大师跟着他走,很快就进了村庄。
到了村里,天完全黑了下来,妙善大师和少年告了别,三人借着隐约的光线,来到一户高门大墙的人家,常言道:出门看天时,化缘看场面。通常情况她们都是找一些比较富裕的人家,免得给穷苦人家添麻烦。
这次到贤坛村也是如此。
谁知,一到这大户人家的门口,却看见一个年纪约六、七十岁的老汉坐在门前台阶上,满脸忧伤,愁眉不展。
老汉满腹心事,眼睛一直盯着远处,眼珠转也不转,好像在想什么心事,连妙善大师三人走到面前都没有发觉,连头也没有抬一下,永莲不由得有些着急了,她抢在妙善大师和保姆面前走上一步合掌对老汉说:
“老人家,有礼了,你在想什么呀,这么专心?”
老汉因为先前没有注意到有人到来,猛听到永莲说话,不觉吓了一跳,就有点不高兴地说:“我在想一些心事,看你们这样的打扮,不像我们这里的人,你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这么冷不防地说话,吓了我一跳。”
永莲正想回答,妙善大师连忙止住她,合掌陪个不是,口中说:
“老人家,打扰了,真对不起。我们是兴林国金光寺的尼僧,因为立下决心要到须弥山,今天经过这里,看看天色已晚,想到你们府上借宿一晚,明天早晨就动身离开,决不多加打扰,盼望老人家多多给予方便。”
要按往常,只要妙善大师这样开口,对方一定是要答应的。
不想这次遇到问题了,只见那老人家摇了摇头,口中说:
“你们来得不巧,如果是平时,不用说借宿一晚,就是住个十天半月的也没有关系。可是今天不行了,你们还是到别处借宿吧。”
永莲又有些着急了,妙善大师连忙把她止住。
她看见老人家脸上流露出痛苦的神色,心想,这户人家一定发生了什么事,就问道:
“老人家,请别见怪贫尼多嘴,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老汉听到妙善大师的问话,长叹一声,忧伤地说:
“哎,这话说来就长了。我家的主人姓卢,是个员外,人称卢员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一向乐善好施,最喜欢救济贫困。平时又信佛又斋僧的,几十年间从未断过,很受村人尊敬。”
老汉说了这几句,眼眶不由得就湿了,他停了一下,又继续说:
“可惜的是,我家主人大半生来一直没有一男半女,好不容易前年春天夫人才添了一个儿子,你想想,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一家子欢天喜地,都很庆幸和安慰。村里人也都为我家主人祝贺,说是好心有好报的结果。我家主人更是对小官人特别疼爱,当心肝宝贝一样护着。我家小官人也确实长得讨人疼,圆圆脸旦红扑扑的,大大眼睛闪亮亮的,脑袋瓜又聪明,小小年纪就听得懂很多话,别提多招人喜欢。”
那老汉一口气讲了这么多不免有点气喘,连忙停了一会儿,才接下去说:
“想不到就在本月初,小官人忽然患了腹泄,起初以为着凉,吃了一些家中备的药不管用,忙请来江湖医生,说是脾虚,开了一些药,谁知连服十多剂也不见效果。这可把家人吓坏了,亏得遇见一个老医生说,要治好这个病,必须用三碗糯米汁煎服,将脾胃补实之后再服其他药,这样才能见效。可是我们这里从来不种稻谷,要到哪里找糯米啊?要找糯米就得越过眼前这座天马峰,再渡过碧鸡河,一直到那边的琉璃城才可以找到。”
永莲听得直咋舌头。
妙善大师回头看了看那座高大雄伟的天马峰,问道:“翻过这座山头的路很远吗?”
老汉摇了摇头说:“远倒是不远,本来,来回百把里也不算什么,求药治病嘛又怕什么远。说起来也是命数,绕过天马峰的路本来也是平平坦坦的,向来豺狼都没有一只,谁知道半年前忽然跑来一只斑斓猛虎,叼走了好几个路人,还在夜间闯入村中扑食猪羊,闹得整个村子人心惶惶的,都不敢在山上来往,从此就隔绝了与琉璃城的路了。所以,明知那边有糯米,还是没人敢冒死去求。我家主人心又善,也不忍心让家人翻山送死。所以……”
老汉越说越伤心,眼泪流了下来,他抹了一抹,才继续说:
“眼看小官人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好像已经治不了了,我家主人急得就要上吊了,一家子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安稳。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多天了,你说大家还有心思招待你们吗?我劝你们还是到别人家去借宿吧,实在抱歉。”
老汉说完,已经是泣不成声了。
妙善大师听老人家说完这一切,脑子里飞快闪过刚才从山上下来的那个打柴少年,她不禁四下巡视了一遍,又哪里有少年的影子。
难道,这少年是佛祖显化前来引导的吗,要不然为什么这天马峰按老人家的话是猛虎盘踞,而这小小少年却能在山上打柴。妙善大师走神了一下,很快回过神来。
她语气温和地对老汉说:“阿弥陀佛,老人家,你说我们来得不巧,却不知我们来得正巧呢。”
老汉疑惑地看了看妙善大师,问道:“这话怎么说呢?”
只听妙善大师微笑着说:“看来这是前生注定的缘法,你去告诉你家主人,叫他不要着急,要说是别的东西,我们出家人是没有的,这三碗糯米嘛,我们行囊里刚好有现成的,如果能够救小官人的性命,我们出家人决不吝惜。”
那老汉像孩子一样破涕为笑,但还是有点难以置信地问道:“出家人说话可要实实在在,不许为了求宿就编谎话啊。”
一边说一边早已站直身子,内心早就相信了。
“你怎能不信我们妙善大师呢?”永莲再也忍不住了,接了一句。
妙善大师倒是不怨不急,只见她缓缓地解开行囊抓出一把糯米让老汉看,口中说:
“出家人以善以信为美德,怎么可以为了求得一时的方便就无中生有呢?老人家您看,这不是糯米是什么?你快去告诉你们员外吧。”
老汉这回可真是笑得脸上都开花了,嘴里不住地说:“真的,真的,真是糯米啊!”
然后开始迈开腿迫不及待要跑去禀报了,一边跑一边说:“三位贵客稍等一会儿,我进去禀报主人就来。”
话还没说完就不见踪影,显然是激动得忘了自己的年纪跑开了。
看他的样子,妙善大师三人都微笑起来。
她们听到老汉一边跑一边还大喊着:“主人,主人,小官人有救了,糯米来了。”
妙善大师三人不觉笑得更欢,老汉的话听起来好像她们三人是糯米。
第十三节
卢员外为了宝贝儿子的病焦虑担心、愁眉苦脸地和夫人坐在厅里发呆已经好几天了,突然听到老汉吵吵嚷嚷跑进来,一时也听不清他说什么,就喝道:
“卢二,你是不是发疯了,喊什么啊,你没看到我和夫人正着急吗?”
卢二给主人这么一喝,自己也急了,汗都流了下来,这一急,张大着嘴却说不出半句话。
卢员外忙安抚地放低嗓门说:“好了好了,卢二你别急,看你这样好像发生了什么大事,天上掉下什么了吗?”
卢二点了半天的头,才终于定下了神,脸上无比灿烂地说:“正是呢,主人,天上掉下糯米了。”
“荒唐。”卢员外斥责了一句,“你是不是这几天老糊涂了?”
“不不不,主人,真的。”卢二急了,差点又要说不出话来,“我因为一时太高兴了反而说不出话来了,真的,前边来了三位尼僧,说她们正好有小官人需要的糯米,真的糯米啊,我看见了啊。主人,小官人的病这回有救了,有救了!”
卢员外夫妇一听,比卢二更欣喜百倍。他们连声说:“快请,快请!”
又站起身来正了正衣冠,口中说:“你,你们快去打开正门,我和夫人要亲自出去迎接三位活佛。”
卢二哪里还敢怠慢,早已转身三步并作两步招呼一干佣人打开正门,对妙善大师三人说:“怠慢了三位大活佛,怠慢了三位大活佛,我家主人马上就来迎接,马上就来迎接。”
妙善大师连连说:“不敢,不敢。”
不一会儿,就见卢员外夫妇大步流星走出正门,向她们三人一躬身行了个大礼,头几乎触到地面,口中说:
“在下姓卢名云,因为不知道三位活佛驾临,有失远迎,还请活佛恕罪原谅。三位请跟我到大厅喝茶用斋。”
妙善大师三人忙合掌当胸还给礼,口中连连说:
“贫尼没有什么功德能耐,不敢劳烦员外和夫人亲自迎接,只因为我们要去须弥山,路过贵地,想打扰借宿一晚,不想却惊动了员外和夫人,真是十分过意不去。”
一番叙礼后大家进了大门一直到大厅,分宾客坐定寒暄几句后,妙善大师说:
“听刚才那位老人家说,小官人病重,急需糯米做汁用,刚好我们带有一些糯米和糙米在身边,不要说三碗,就是三斤也有,如果能对小官人的病有用,我们会十分高兴的。”
说完指指那黄布行囊。妙善大师三人在过神鸦岭时,一袋饭干全部抛给神鸦食用,好在永莲带的那袋谷米还没有打开过,这时候正好派上用场。
永莲喜滋滋地上去解开布袋,一边说:“只需要将糯米和糙米分拣开来就行了。”
卢员外赶紧让家人拿来一只盘子,将袋中谷米倒在盘里,然后叫卢二和家人一起仔细挑拣,很快地,就将糯米挑出了。
卢员外装了三碗后,连声说:“够了够了,其余的请活佛留着自己用。”
妙善大师叫永莲装好袋子后,又特别吩咐卢员外:
“这些糯米煮的时候不用淘洗,因为谷米的精华全都在表皮,一淘一搓一洗的会把元气都伤了。另外,烹煮的时候用微火就可以了,注意不要让它溢出来。要是溢出来了,米中的营养就会失去一些,这会降低治疗功效的。”
卢员外夫妇欢天喜地地说:“大师真是活佛,今天我的孩子有救了,大师就是他的再生父母。”
说着叫家人赶紧去煮糯米,特别交代了具体的煮法,一边又叫人安排素食款待妙善大师三人,一边让卢二去请那老医生询问怎么服药。
负责烹煮糯米的老奶奶洗好一只瓦罐后,倒米进去又调配好水,然后在炭火炉上慢慢地煮,自己就坐在旁边小心地看护着,生怕有半点溢出。这样大概煮了半个小时,瓦罐里的糯米已煮成粥了,老奶奶一揭盖,香气四溢,满屋都闻得到。
老奶奶小心翼翼地盛了一碗,用扇子扇到正适合喂食的时候才端进房间,来到小官人床头。小官人病了好多天从来没有进食,早已神气涣散有气无力,连张嘴都有点困难了。
旁边的丫环只好一汤匙汤一匙地慢慢喂他,这样终于把一碗喂完了,小官人闭着眼好像就要睡着了。
老奶奶很高兴,就收拾好瓦罐熄了炉火,一切打点完毕后她再回到小官人的房间,却看到小官人还没睁眼,她觉得有点害怕,连忙把手伸到小官人的鼻子下,感觉小官人鼻息特别微弱。
又把手伸向小官人的四肢,不觉大吃一惊,如果说小官人在吃糯米粥以前,手脚还有一丝温热的话,现在却是连一丝温暖的气息也没有了,反而是冰凉得像寒冬。她再伸手摸摸小官人的额头,也是冰凉冰凉。
老奶奶将手缩回,心突地一沉,像掉进黑窟窿里一样感到恐慌,连忙踉踉跄跄地跑出房间,一路向大厅狂跑,一边跑一边哭喊:
“小官人,小官人……”
卢员外夫妇正陪着妙善大师三人用斋,突然看见老奶奶哭喊着跑进来,泪流满面,上气不接下气地说:
“主人,不好了,不好了,小,小官人在吃了糯米粥后,没,没气了。”
卢员外一听小官人没气了,顿时手一僵,眼一直,脑袋嗡的一声,一歪身就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
夫人眼看着卢员外晕倒在地,不由痛哭失声起来,听起来真是凄凉。
一家人都跟着哭天抢地的,满屋悲音,乱成一团。
老奶奶一下子扑向妙善大师,嘴里不断地说:
“那糯米肯定有毒,那糯米肯定有毒,不然为什么小官人吃了后就断气了?”
看老奶奶的阵势是要和妙善大师拼命了。
妙善大师看到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也不知说什么好,永莲和保姆看到老奶奶在抓撕妙善大师,赶紧上来保护以免妙善大师受伤。
正在这一片纷纷吵吵的时候,卢二带着老医生赶来了,看到大厅里这一片混乱,也来不及问什么,赶紧招呼家人将卢员外抬到里屋躺下,老医生拿出银针在卢员外的合谷等穴位扎了几针。
等了小半柱香功夫,卢员外才醒过来,却仍然是两眼发直,口中一直喊着儿子的名字。
老医生宽慰他说:“员外先不用担心,等我去看看小官人再说,情况或许没那么严重。”
员外也没有气力回答,老医生让卢二陪伴员外,自己走到小官人的房间去看个明白。
他轻轻地给小官人把了脉,满屋的人都屏住呼吸,大气不敢出地看着老医生。一会儿,老医生走了过来对卢员外说:“恭喜恭喜,小官人有生还的希望了!”
卢员外一听连忙坐了起来,睁大眼睛问:“真的?可是我看这孩子手脚冰冷,气如游丝,分明是一个死亡的征兆,怎么说是有生还的希望呢?”
满屋人也都惊喜不解地看着老医生。
老医生解释说:“员外和夫人有所不知,小官人现在确实是手足冰冷气若游丝,不知情的人以为是断气了,其实不对。小官人这种情况叫做神气内聚。你想想……”
老医生停了一下,有意卖了个关子,急得众人直喊:“快说啊快说啊。”
老医生继续说:“大家想想,小官人病了这么多天,神和气已经差不多分崩离析了,所以才要借助糯米汁养养元气。刚才小官人喝了糯米粥后,身体内部的精气便聚集起来积存在深处,显出了肢体冰凉好像急转直下的假象,等他今夜睡好这一觉后,明天醒来,保证判若两人,生生猛猛地叫员外和夫人开心放心。”
众人听到老医生这么一说,不禁长长地喘出一口气,连连感叹。
卢员外和夫人早按捺不住起身到房间里看过儿子,果然像老医生所说的。夫妇二人连连鞠躬对妙善大师赔不是。
老奶奶也不好意思地向妙善大师道歉认错。
妙善大师宽宏大量地微笑着说:“没关系,这都是因为大家心里想着救人,可以理解,可以理解。小官人没事是最要紧的。”
卢员外一家人十分感动,连忙安排了上好的房间让她们三人歇息。
老医生又为小官人开过药方后,交代了一些事项就告辞而去。
第六章
第一节
再说老医生为小官人开了药方,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后就向卢员外一家辞行,卢员外嘱咐家人备了礼金,连声感谢,让卢二把老医生送出了大门。自己和夫人依然陪着妙善大师说些话,聊些事。
妙善大师在来贤坛村的途中就发现,这一片广大的田野,土地十分肥沃,奇怪的却不见生长米谷。
这一片田野要放在兴林国,早就是五谷丰登了,妙善大师不由得动了好奇心和慈悲心,当时就想,等到村里后找个机会问个明白,看到底是为什么。
这天吃完晚斋后,妙善大师看到小官人呼吸和顺,显然恢复得十分顺利,卢员外夫妇自然心情也是非常愉快。
大家就在厅堂闲聊,妙善大师看准时机把自己在路上见到的疑惑问了出来:
“卢员外,请恕贫尼多嘴,我一路走来看你们这里风景不错,土地也肥沃,真是一个洞天佛地,只是有一个不明白的地方想要请教员外。”
卢员外说:“请讲,请讲。”
妙善大师便说道:“你们为什么不种些稻谷呢?这样土地荒废不是很可惜吗?”
卢员外说:“哦,大活佛说的是这事啊。我们也不是不想种稻谷,曾经也有人想种过,可是就是一直没有种成。现在没有种子了,要怎么种呢?”
妙善大师笑着说:“我这里不是还带了些稻谷吗,都留下来给你们种吧。”
卢员外一听非常高兴,但是口中还是推辞了一下说:“你们还是留下吧,一路上恐怕还会用得着的。”
妙善大师念了一声佛,说:“既然留在这里用途更大,自然还是留在这里的好。”
然后就叫保姆将布袋解下,交给卢员外,微笑着说:“能让你们这儿种上庄稼,有所收获,也是我们的愿望。”
卢员外见妙善大师这样真诚,也就不再推辞,他郑重地向妙善大师拱手致谢说:
“大活佛今日把种子留下对我们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它将改变我们村里的命运。明天我将招集全村百姓接受你们的献谷。”
永莲和保姆在一旁也很高兴,她们本来以为妙善大师会推辞的,没想到妙善大师想了想,点点头说:“也好,我顺便和大家讲讲种稻谷需要注意的事。”
第二天一大早,妙善大师三人刚刚梳洗完,就见卢员外派人来请她们去用早斋。
她们来到厅堂,见到卢员外一家早就恭候在那里了,一见面就恭恭敬敬地行个礼,口中说:“多谢大活佛,我们的小官人今天一觉醒来就一直很好,身体也棒起来了,胃口也好了,可以吃东西了,感谢你们的救命之恩啊。”
妙善大师听到小官人病情好转,也十分高兴地说:“阿弥陀佛,员外不用客气,这是出家人的本分。”
他们互相拜过礼后,就坐下来用斋。
卢员外说:“大活佛,我已经通知了所有村民,等一会儿都集中到村中的广场,他们将用最隆重的仪式来接受您的献谷。”
用过斋后大家来到广场,只见村里所有人都已集中到那里了,几百个人密密麻麻地站满了广场。
广场中央早已搭起了个讲坛,两边放着提炉,里面一柱柱香冉冉升起。
卢员外将妙善大师请上讲坛,先作了介绍,接着由妙善大师讲解佛经。
妙善大师一开讲,村民们就都静了下来,神情又虔诚又严肃。
讲完经文后,卢员外高兴地大声说:
“告诉村民们一个好消息,妙善活佛要把从兴林国带来的稻谷的种子献给我们贤坛村,从今往后,我们也会有稻米吃了。”
村民们都发出了欢呼。
妙善大师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后,叫永莲将谷种拿上来,卢员外早就安排好一个童子手捧银盘接谷种。
只看见黄灿灿的谷种从永莲手中的布袋流了出来,一粒粒清脆悦耳地落到银盘里,村民们更是欢喜得喊出了声。
许多老人流出了眼泪,嘴里念诵着一些感谢的话。
妙善大师就将怎样下种,怎样耕田,怎样锄草,怎样培育等注意事项都详细地说了一遍,让村民们牢牢记住。
对妙善大师的一片苦心,村民们当然是非常感谢。
讲解完以后,妙善大师一行三人便向卢员外和村民们告别,大家当然是舍不得她们走,但妙善大师说,赶路要紧,决定立刻出发。
卢员外苦苦挽留说:“三位活佛,要是在以前我自然会同意你们走,但今天不行,你们这次去要经过天马峰,天马峰半年前突然出现了老虎,特别凶猛,也不知道伤害了多少人和畜,这条路现在已经没有人敢走了。你们不如先在我家住下,等我悬赏一批勇士进山除了老虎后,你们再过去。”
妙善大师说:“多谢员外挂心,但我们赶路心切,等不了那么多天了。”
村民们得知妙善大师三人一定要走,就自告奋勇地组织起一支有三十二个精壮猎人的队伍,准备保护她们过天马峰。
卢员外高兴地说:“活佛,这些猎人都有拼死精神,有他们作伴,我也比较放心了。”
妙善大师笑着说:“谢谢各位乡亲美意,不必劳烦大家了。老虎在你们看来是猛虎,在我们出家人看来却是巡山夜叉,我们已经皈依了佛门,它是不会伤害我们的,请员外和村民们尽管放心,你们的好意我们心领就是了。”
卢员外和村民们都是凡尘中人,哪里相信猛虎是巡山夜叉,不会伤害出家人这一说法,他们不肯让妙善大师三人冒这样的危险。
于是,也不管妙善大师愿不愿意,这三十二个猎人都找了一些铁棍刀叉之类的器械,决定簇拥着她们过山。
妙善大师看到这种情况,知道推辞不过他们,只好让他们跟着一起走了。
一大群人浩浩荡荡出了塞氏堡,妙善大师坐上大白象,永莲和保姆一左一右,后面又有三十二个勇士,看起来有点声势。
卢员外和其他村民一路相送了很远很远。
第二节
天马峰有东西两条路可以走,西路比较险峻,树木荒草很多,还有不少猛兽在里面跑来跑去。东路就比较平坦,树林相对少些,那些自发组织的精兵强将们担心西路危险大,会遇到猛虎,就决定保护妙善大师走东路。
一路走去,众人都打足了十二分精神,小心在意两旁的树林草丛。每当经过地势崎岖险峻的路段时,大家就都互相提醒,注意一切动静。
这样走了几里路,来到了半山腰,众人看到前边有一块巨大的险峻的石头,四周围拢着乱草和杂树,这块石头形状恐怖,为首的村民赶紧叮嘱大家:
“小心这个地方,猛虎要藏身的话可能就是藏在这里。大家抓紧手中的器械,不要大意。”
众人一起回答:“知道了。”
就是这样的叫喊,反而惊动了草丛中隐藏着的两只猛虎。
那两只猛虎头天夜里就出来觅食了,觅了半天只抓到一只小兔,哪里够添它们的肚子。它们从东山绕到西山,又从西山绕到东山,什么也没抓到,正绕得又饿又倦伏在草丛中打盹呢。
忽然听到一阵喧哗,睁眼一看,来了一群口中之食,便一声狂啸,闪电般扑了过来。
在寂静的山谷中,那一声吼叫简直像霹雳惊雷。
说实在的,妙善大师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见过老虎,只是在别人的口中和书上的文字中听说过而已。现在突然见到两只金黄斑驳的大老虎扑了过来,速度快得眨眼间就扑到面前,不由得吓了一跳,心里暗叫不好,身子不稳一下子从象背上摔了下来。
永莲和保姆更是吓得手脚发软,摔倒在地站不起来。
村民们起先看见老虎扑了过来,本能地各自散开,然后又一边叫喊着一边包围上来。
猛虎也聪明,看见有人跌落在地上,就舍弃那些村民,直接扑向妙善大师。村民们看到妙善大师就要受到伤害,连忙围拢过来,够得着的就用器械扑打猛虎,够不着的赶紧搬起石块投掷猛虎,就算这样,也只能挡住一只猛虎,对另一只却是无能为力。
那另一只已经扑到了妙善大师跟前,正张着血盆大口,妙善大师几乎就能看到猛虎口中尖利的牙齿和嘴边的长须了。
正在危急关头,只见大白象忽然伸过来长长的鼻子,风一样迅速拦腰卷住猛虎,一甩长鼻猛烈地向前一掷,将猛虎一直摔到几丈之外的石头上。
猛虎被大白象这么用劲一甩,直接地就撞到了一块大石头上,它发出了一声惨烈的嚎叫,众人只听到一阵骨头、皮肉与石头碰撞的巨大声响,亲眼看到猛虎扭了几下身子就动弹不得了,看样子已经撞死了。
妙善大师平安无事地跌坐在象脚下。
大家看到大白象已经杀死了一头猛虎,一下子勇气大增,围拢过来,形成合力,一阵乱棍之下,将另一只猛虎一并打死。
大家喘了口气正在暗暗庆幸的时候,忽然又听到两声令人惊恐的吼叫,听得众人毛骨耸然。
难道又有猛虎出来?
果然,一会儿功夫,只见树林又跳出来两只猛虎,这两只猛虎本来已经在山洞里睡着了,被洞外的人声和同伴声吵醒,知道同伴正和人相斗,就循着声音冲了过来。
一来就看到自己的两个同伴躺死在地上,不禁勃然大怒,更加咆哮起来。
村民们这时正要扶起妙善大师三人离开这危险的地方,一看又来了两只,心中虽然暗叫不好,行动上可得强打精神,他们举斧的举斧,挥锹的挥锹,再次形成合力向猛虎冲杀而去。
那大白象更是勇猛,也跟随众人冲杀过去,妙的是,这回它再次如法炮制,对准其中一只伸出长鼻子,一卷,一收,一甩,又把那只猛虎砸向一块巨石。
情形就像刚刚被大白象砸死的那只猛虎一样,这一只猛虎嚎叫一声,最后的尾声变成凄厉的惨叫,又摔死在巨石旁。
剩下的那只猛虎眼看它的三个同伴都躺死在地上,不觉更加愤怒,直接冲着大白象猛扑过来。这只猛虎有三只死虎的教训在前面,也学乖了,一看到大白象的长鼻子伸过来,就赶紧闪避开,这样大白象几次伸长鼻子都扑了个空,不禁急躁起来。
一急就出错,倒被那猛虎冷不防抓伤了几处皮肉。
好在大白象皮肉深厚,还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这样一来,大白象的杀伤力未免就受到了影响。
两只猛兽打来斗去的真是激烈。
众人在一边挥舞着器械瞄准猛虎,但又怕伤了大白象,实在有点难以下手。一不小心,有两个村民还被猛虎的尾巴甩倒在地,另有两个则是被猛虎扑了一身伤。
但大家都毫不畏惧,一心协助大白象勇都猛虎。
这样众人拾柴火焰高,几番回合下来,猛虎已经筋疲力尽了,众人瞅个空隙,蜂拥而上,一阵乱棍,把猛虎打得趴了下来,那大白象颇通人性,赶紧一个长鼻伸过来,狠狠地卷起站都站不稳的猛虎,一甩长鼻,那猛虎很快又撞上巨石,变成死虎了。
这样,最后一只猛虎也被大家齐心协力杀死了。
众人累得躺的躺,坐的坐,大口大口喘气,汗水直流。
这么歇了好大一会儿,众人才向妙善大师告别,抬着四头猛虎,向山下走去。
临行前,妙善大师内心有说不出的感受,眼看着四头猛虎眨眼之间全部被杀死,自己也有不忍心的意思。
但不杀呢,看来也不行。
内中有善解人意的村民开口说:“大师不必感慨,这四只猛虎已经伤害了不少人畜,不是你所说的巡山夜叉了。今天我们在大师佛法护佑下,又加上大白象这么勇猛,这才为民除了害,大师想想,以后村民们就不用害怕过天马峰了,难道不是件好事吗?”
妙善大师连连用“阿弥陀佛”作为回答,也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众人再次向妙善大师告辞以后,这才抬着猛虎下山回村去了。
接下来的路程并不困难,妙善大师一行三人快步走下天马峰,朝琉璃城大踏步走去。
第三节
妙善大师三人翻过天马峰后,一来到山脚下,再往前走了一段路以后,就进入一座通体透明的小城。
说通体透明是因为这座小城的屋檐全部铺上琉璃瓦,在阳光下显出了一片亮晶晶的色彩,远远看去,整个小城好像都发着光一样。
在进入琉璃城以前,妙善大师三人又陆续走了过几座小村镇,每座小村镇之间的间隔并不远,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
妙善大师三人走得十分喜悦,没有了这之前的荒凉寂寞感。等到她们看到阳光下一座闪光的城时就知道那就是琉璃城了。
一到这里,她们忍不住感叹起来,由于在来的路上曾经走错了方向,结果多走了几百里路,又在贤坛村治病救人停了几天,现在总算来到琉璃城了。
到了琉璃城一切就都快了,要不了多久,她们就能来到须弥山了。
妙善大师一行三人进城后,找了个地方住下,又化了些斋食,除了当天吃的,也留了些进山时备用。
琉璃城虽然没有兴林国国都那么大的规模,却也是一派繁荣兴旺,百姓们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好像有使不完的劲。
整座城市生气勃勃十分热闹,妙善大师看得心里高兴,脸上就常常挂着笑。
三人看了一回城中景色后,回到住处休息了一下,第二天就向东取道直往须弥山出发。
第四节
妙善大师三人日行夜宿马不停蹄,走了差不多半个月,终于来到了须弥山地界。
远远地,三人欣喜地看到了须弥山的山影,好像也闻到了须弥山的气息。又清凉又幽静,中间夹杂着芳香和宁静。
她们更加信心百倍地往前走,平时每天只能走五十里,现在竟能走七十里了,平时一到夜间因为白天太过劳累都觉得很疲惫,现在到夜间竟然不觉得疲惫,只是觉得就要到须弥山了,就要到须弥山了,内心因为激动而振奋。
永莲和保姆的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她们千里迢迢跟随妙善大师来到须弥山,意志是够坚定的了,眼看着就要见成效了,又怎能不兴奋呢。
妙善大师却是一如既往地念佛持守身心,看到永莲和保姆那么高兴她也是不反对的。
这样又走了十多天,她们终于来到了须弥山下。
她们先前产生的看见须弥山的影子,闻到须弥山的气息,其实都是她们内心迫切向往时产生的幻觉,说起来这幻觉也是一种佛缘。
这须弥山就是当初迦叶曾经带领精兵强将来过的须弥山,它高耸入云,显出一种挺拔的气势,山山相连总计有七十二座,一峰连一峰蜿蜒起伏远远看去就像一条巨大的游龙。
妙善大师三人虽然来到了山脚下,却也像当初迦叶一样不知道哪一座山峰才是雪莲峰,才有白莲花,放眼看去,那些山峰极其相像,区别也只在于高低之间,一时间还真辨别不出呢。
妙善大师三人犯愁了,凭她们的力气是不可能一座山峰一座山峰地走遍的,怎么办呢?找不到雪莲峰,就是找不到雪莲,找不到雪莲,这一趟路程不就是白辛苦了?
妙善大师三人放眼看去,这须弥山周围方圆数十里,连个村庄都没有,想找个人询问都不可能。
她们商量起对策来了。
永莲毕竟思维活络,脑瓜转得快,兴奋地说:
“大师不是说过,雪莲峰是主峰吗,主峰一般是最高大壮观的,我们不要浪费时间了,就专门找最高的山峰,说不准那就是雪莲峰呢。真找不到的话,雪莲也许被我们感动了,也会自己显形指引我们的。”
妙善大师点头同意。
她们三人仔仔细细地观察了一番之后,确认那第三峰又高大又威猛,也许就是主峰了。
她们也不耽误时间,就按照第三峰的方向来到她们认定的主峰,也就是雪莲峰前,她们找了一下,找到了通往山上的小路。
永莲便吆喝着大白象:“走吧,要到了,再坚持一会儿。”
谁知那一路上十分驯服并且关键时刻十分勇敢的大白象,这时候却停下了脚步,任永莲怎么吆喝怎么赶也不走,而且还一动不动。
这倒奇怪了,难道大白象肚子饿了,要吃东西了?永莲赶紧从行囊里取出几个大馒头,伸到大白象嘴下想喂它。
谁知大白象居然把头偏开,连吃都不吃,还是不走动。
这一路上大家和大白象处得很好,永莲更是时常和大白象逗逗趣,说说好话怪话,这时看见大白象这样的表现,不禁像平时一样摸了摸大白象的耳朵,口中说:
“好白象,乖白象,勇敢的白象,我们走吧,就要到了,再坚持一下。”
要在平时,大白象被永莲这么一夸一哄,早就迈开大步走了,可是今天,它纹丝不动,一点也不买永莲的帐。
永莲有点恼羞成怒了,她轻轻地拉了一下大白象的耳朵,口中说:
“好你个大白象,耍大牌啊,还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哦,是不是看大师慈悲善良好欺负,关键时刻不走了?”
然后又嘻笑着说:“嗯,我知道了,你一定是有什么条件要大师许诺吧。”
永莲这样自说自话了半天,大白象依然不为所动,反倒把妙善大师和保姆逗乐了,都说永莲这小蹄子真是鬼精灵一个。
话是这么说,她们其实是很疼永莲的。
永莲看见大白象好说歹说就是不动,不由得有些恼了,就假装气势汹汹地比着拳头,口中说:“畜生,难道你真的想挨一顿揍不成,再不走,看我用棍棒教训你。”
大白象这回可听懂了,转过头冲永莲喷了一鼻子气,倒把永莲喷得退了三步。
妙善大师和保姆忙把永莲扶助,口中说,好了永莲,别闹了,今天大白象如此表现,定有奥妙。
可不是,那大白象一副委屈和恐惧的眼神和气息,好像有什么话要说却又说不出,只等永莲来领会,可永莲虽然聪明,也是一时间猜不透大白象是什么意思,所以便僵在了那里。
妙善大师见此情形,就从象背上下来抚摸着它的鼻子说:
“大白象啊大白象,我知道你是通灵的,你自从在金轮山救了我的命,跟着我一路受苦,又在天马峰英勇无比救了大家,总算一路的辛苦没有白费,我们走到了这里,这就是须弥山啊,大白象,我们走了一路就为了到须弥山。现在目的地到了你怎么反而使起性子不走了呢?”
大白象听了妙善大师这一番肺腑之言,好像心有所想,却又说不出来地摇了摇头,好像在说,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这个意思。
妙善大师看大白象这个样子,就继续说道:“不是使性子不走,是不是你知道我们到的这座山峰不是雪莲峰?”
大白象又摇了摇头。
原来,这大白象确实是通灵的,它这次停步不前,是因为闻到了一股腥味,那腥味异常地刺鼻,它一下子就知道山里有怪异的猛兽存在。
那猛兽就是它最为害怕的大蟒蛇。
可是这一切,妙善大师三人又怎么能知道呢?
妙善大师只是一遍遍地劝告它不要有始有终误了正果,大白象眼看着妙善大师一片苦心地劝告自己,终于点点头迈开步子走了。好像在说,大师啊,不是我有始无终,实在是山里有我最为害怕的蟒蛇,现如今你既然这么劝说,我也就顾不得许多了,走就走吧。
妙善大师看见大白象点了点头,也十分欢喜,重新爬上象背坐稳了,一行三人又继续向着山顶进发。
只是,永莲在大白象迈动步子之前冲它哼了一声,并吐了吐舌头,意思是,好啊,不给我面子。
大家就这样继续走了好几里地,慢慢地,一股腥秽之味顺着山风直扑过来,大家不免都掩起了鼻子,这味道实在太难闻了,也太怪异了。
究竟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呢?
大家都猜不出,仍然继续往前走,慢慢地,腥秽的味道越来越浓,十分的刺鼻,闻了不禁使人产生作呕的感觉。
那大白象更是把鼻子卷起来,又怎么抵得住那腥秽的味道呢?永莲皱着眉头吐了口唾沫说:“这是什么气味,这么难闻?”
妙善大师想了想回到说:“这山林本来就是阴湿的地方,阳光常年照射不到,所以就有这股气味散发出来。至于说到好闻难闻的话,永莲你可错了。你应该知道出家人讲究六根清静,永莲你说说什么是六根呢?”
永莲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眼为神根,耳为听根,鼻为嗅根,舌为味根,身为触根,意为虑根。这些都是我经常听大师讲的,怎么可能忘了呢?”
妙善大师笑着点点头,然后说:“是啊,你既然知道六根,却又说这些难闻啊好闻啊的话,可见六根并未清静,你说是不是?”
永莲细细地想了想,连连点头称是。当下收摄心神,跟着妙善大师继续往前走。
她们一行三人又继续走了一段路,那腥秽味真的更加厉害了,几乎到了令人就要窒息的地步。这回连妙善大师的六根也闻到了,但她们都强忍住慢慢往前走着。
又走了几步,那大白象好像已经忍不住了,身子像中了毒一样摇摇晃晃,步子也迈得不那么稳妥了,一副就要倾倒在地的样子。
妙善大师连忙让大白象停下来,自己也从象背上下来。大家都没闹清大白象究竟怎么了。
就在这时,一阵呼呼的声音传来,接着声音越来越大,不一会儿,就见一股强劲的风卷扑而来,刮得树木萧萧直响,树身也不断晃动着,沙子和石块满天乱飞,逼得人睁不开眼睛。
一阵疾风过后,那股腥秽味更重了,简直要把人熏死。
妙善大师和永莲、保姆还没有明白过来,就见树林里游出一条巨大无比的蟒蛇,头大得像打谷场上的木桶,两只眼睛红得像两个大灯笼,一张嘴就像一扇门,一条带叉的舌头又像即将出鞘的利剑。
妙善大师三人看到这个情景几乎要瘫软在地,永莲更是惊声大叫:
“不好,大蟒蛇!”
三人都惊慌极了,口中一面叫喊着,一面飞步向旁边的小路上跑去。
可怜那大白象一看到大蟒蛇,也凄厉地叫起来,但四只脚却像定住一样不能抬步,只管定定地注视着大蟒蛇。那大蟒蛇凶狠无比不慌不忙游到大白象跟前,张开门洞般的巨口对着大白象呼呼喷气,那大白象就像喝了毒药一样立即筋骨疲软,摇晃了几下便仆倒在地。
大蟒蛇游了过来张嘴一阵猛咬,很快就把大白象咬死了,然后又张嘴噙住大白象,连拖带拉地向对面的山峰游去。
第五节
妙善大师三人慌不择路地逃了一阵,听到身后不见动静了才停下来,回头看看,就看见大蟒蛇正将大白象拖走,不禁流下泪来,叹息着说:
“这大白象护送我们一路上过山岭斗过猛虎,想不到在这里却被大蟒蛇吃掉,可怜我们有心无力救不了它。”
永莲也连连叹气:“是啊,这一路大白象陪伴我们走了这么辛苦的路,还救了我们,如今眼睁睁看着它被大蟒蛇拖走,实在心有不忍。”
保姆也说:“怪不得它一直不肯上山,原来有这样一场劫难。我们只好多多诵念几遍《往生咒》为它解脱,使它早日登上极乐世界,也算是尽了我们的一片心意。”
三人就地盘腿坐下,默默地念诵了几遍《往生咒》,才各自站起身来继续赶路。
再说大白象被大蟒蛇吞进蛇口后,灵魂早就悠悠地飞往天界佛祖那儿去了,佛祖看到石象驼着妙善大师历尽艰辛万苦,最终到达须弥山,知道它已完成下界劫难,便注了个册满足石象转世投身的愿望,让它下界为将军去了。
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