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样的“多面主义”/安琪

标签:
多面主义宋醉发安琪走遍莫扎特 |
分类: 安琪文论 |
2009年3月初,宋醉发在QQ上发来他关于“多面主义”创作理念的崭新构想,其时我正忙于公司的系列文案,分不出身心去仔细详读他的理论,醉发认为,百年中国新诗各种流派背后都站着西方母本,只有“多面主义”纯属原创,因此他颇为兴奋,立志要做成这一大事。醉发是个有想法有行动力的人,一旦确立目标必将矢志不移地走下去,这点,从他现如今名满诗江湖的“中国诗歌的脸”的大行其道可以得到映证。一个有成功先例的人必也是一个值得信任和跟踪的人,这是我看好醉发操持“多面主义”的原因。
中国诗歌流派是否都在“翻炒西方先锋艺术观念”(醉发语),这个我没有研究无法发言,但中国新诗自它发端之初就与流派息息相关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家耳熟能详的语丝社、新月派、创造社、中国诗歌学会乃至后来的七月派、九叶派,无不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诗人与诗人间是需要交流互动、切磋诗艺、竞相激励的。一个流派的成立,大致要有相同的审美趣味和写作方向,否则一干乌合之众的云集最后定然是纷纷嘈嘈做鸟兽散。流派不同于代际,这是我一向坚持的,代际要做大流派则要做小,这也是我一向坚持的。看惯了那些贪大求多的流派,最后总会出现分裂。我自己因为这样那样的关系,也隶属于数种不同群体,只能说群体因为它们没有流派所要求的大致相同的“审美趣味”和“写作方向”,作为松散群体的一员我一般是乐得顺水推舟随大流走。
但是今天,当醉发问我是否写出了“多面主义”文本并发来他叙述完整的“多面主义”理论时,我有点振奋了,振奋原因在于如下两句:1、所谓多面主义,指原创者将作品或创作灵感有理性地做不同语言向度,不同版本样式发表的观念或主张。2、多面主义创作有两个典型向度。其一,提倡一个作品追求不同面貌的原创发表(即“一品多面”);其二,提倡一些灵感融入不同作品的原创形态进行不同向度的呈现(即“一感多面”)。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按照醉发理论,我早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多面主义”工作者了。我写作有一个悄悄的习惯,喜欢隔段时间就把自己诗歌的题目拿来写写随笔,大家比较熟悉的《明天将出现什么样的词》《像杜拉斯一样生活》《走遍莫扎特》《大觉寺》《九寨沟》《给外婆》等等,我都“多面主义”过啊。这些同题随笔其实陆续都在一些报刊杂志登过但朋友们并不很清楚其原因有两个:1、相对于同题诗作的光彩,这些随笔实在乏善可陈,它们大抵充当了阐述当初创作这些诗作的背景主要是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心里感受;2、我自己从不把它们当一回事地推广,随手写写能发就发不能发就放着。我想,每个写作者都或多或少会有“多面主义”的文本冲动,究竟自己除了擅长的文体外,对其他文体,他/她能迸发到什么状态。事实证明,除了诗歌,我在其他文体上还是不太拿得出手。
也正因为如此,“多面主义”才更有它的必要性和趣味性,类似一菜多做,作者自己有尝试挑战自己的心态而阅读者也可借此品尝品尝作者不同的手艺活。这个,确实是“多面主义”不可多得的发散性想象!
籍此“多面主义”创立之初,我先端出《走遍莫扎特》这道一荤一素菜,诗歌为“荤”因为它更肉感更刺激人,随笔就算“素”因为它家常普通,若大家有兴趣,我会陆续再端出前面所说的那些同名荤素菜,摆起来也够一桌不成样子的便餐了。
谢谢醉发搭起“多面主义”这个台子,现在,我的那些素菜们预备一一登场了。
——————————————————
[我的多面主义之《走遍莫扎特》]
安琪跨越诗歌与散文的一感多面尝试
《走遍莫扎特》(A面)
我相信莫扎特作为音乐材料的现实性
那么暗淡的阴雨线条在此刻
黑衣人的传说如同举着盾牌
如同把九重大门一一推开
欧洲已经分出两旁丽日
欧洲的丽日
晴天中有砖铺就的古典主义
它们直接闪射下来
穿过集体主义的风 风的长发 长发的泪水
绝望却向上的力量!
那就是莫扎特的快速旋律
偶尔柔缓,容得下一世界的哀伤
偶尔放置下高音的梯子,沿着咏叹的路径
我和诗一起起伏不定
变冷的手抱成一团
下午抱着上午,脸抱着滑过的深呼吸
奥地利从欧洲走出像天才按住胸口
3年以后,我36
应该有一双安静的睫毛得到祝福
远远地,为生活奔波的人很快就要走近
数不清的物质困窘如果音乐不行
就用诗来解救!
《走遍莫扎特》(B面)
莫扎特这个名字一如庞德这个名字,曾经在我生命中的某段时光反复出现在我的诗中,比庞德更早,我对莫扎特的喜爱源自九十年代初期,大概是我在浦南中学的同事郭伯龄推荐给我的。
从我第一遍听莫扎特的《安魂曲》开始,一种旋律就印在我的灵魂里,是的,是灵魂。《安魂曲》由十多个章节构成,其中有一段主旋律贯串其间,每一章节都有男声或女声或男女声伴唱。大抵上,《安魂曲》都是教堂用的。
莫扎特这首《安魂曲》是应他的同行,一个对之心怀嫉妒的宫廷作曲家所约,那时,莫扎特正处于生存特别困顿的时期,那个作曲家以此让他在最短时间内用高额报酬为条件要他完成此曲,而莫扎特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并且因劳累过渡而付出短短一生的生命,曲终人逝,时年36岁。论者于是认为,《安魂曲》是莫扎特为自己写就的,据说莫扎特在写作此曲时贫病交加,已经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他并无任何惧怕,他的《安魂曲》充斥着的是诉说和向上之力,一种企图凭借对高音之末的攀缘而与上帝之手相握的努力,尽管其中有艰难有迷惘,有呼唤有叹息,但那种精神的不断引领是最吸引我的东西。我想,我就是在这样的旋律中深深爱上莫扎特和他的《安魂曲》的。
《安魂曲》在莫扎特那个时代是一个通俗的题材,许多优秀的作曲家都写过同名曲子,像瓦格纳等也有同名曲子传世,但我独爱莫扎特这一个。对莫扎特本人,我其实谈不上什么了解,也谈不上什么感情,虽然读过《莫扎特传》,看过电影《莫扎特》,但无论在书中还是电影中,莫扎特的形象并不鲜明。
对莫扎特的其他曲子,我也没有更深的记忆,独独这一曲《安魂曲》让我流连,是否说明我不安的心,试图在与之呼应中得到安宁?九十年代中期我经常在莫扎特的《安魂曲》中写诗,一边把旋律放到最大,自己听得泪流满面,跟着哼,然后写诗。《干蚂蚁》《未完成》《节律》三首柔刚诗歌奖获奖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完成的,认真的读者、对莫扎特《安魂曲》有了解的读者很容易在里面感受到那种互动的词句。
1994年,我写过一首《安魂曲》,发在《山花》杂志吧。那是就旋律本身给的感受,里面最后一句是:“光的风衣驾起/像我的心”,它表达了一种对灵魂向上的渴望和追寻。而《走遍莫扎特》是2002年的作品,我还记得那是一个阴暗的午后,大概是一个星期天吧,我坐在书桌前看书,突然脑子涌出了《走遍莫扎特》的题目,那时,“走遍中国”之类的电视节目很盛行,也许《走遍莫扎特》的出现与此有关,应该是的。总之,当这个题目出现时我很激动,地理可以走遍,人物为什么不可以走遍呢。然后我赶紧坐到电脑桌前,哗哗哗地敲打起来。
“我相信莫扎特作为音乐材料的现实性”,起笔一句我就知道感觉对了,这是一首完全写给莫扎特本人的诗,它抓住莫扎特生命最后一年完成《安魂曲》的情景去自由生发,并结合进自己当时的现状,诸如下午,诸如三年后我36等等。这里面有几个地方我以为有神来之笔,一个是“欧洲已经分出两旁丽日”这一节,这一节里,把丽日晴天拆解放置到两个句子里,时至今日依然让我惊奇。然后是“变冷的手抱成一团”这节,里面“奥地利从欧洲走出像天才按住胸口”实在也是让我惊讶的一个句子,莫扎特的天才是贝多芬早在莫扎特5岁时就发现的,而莫扎特的多病之躯或许是我联想到西施的捧心之举的原因,也许吧,很多时候,我的写作总是不讲道理地东拉西扯,古今中外不分。而奥地利从欧洲走出凸现了莫扎特对奥地利的作用就很容易明白。
当然,这一首诗最理想主义色彩的一句是最后两句,“数不清的物质困窘如果音乐不行/就用诗来解救”,呵阿,连音乐都解救不了的物质困窘,诗就更不行了。这是当下的生存事实,但在我写作的当时,因为对诗抱有强烈的自信和英雄情怀,就想充当解救一切的好汉,解救莫扎特,解救困窘的现状。现在想来,这一句口号式的句子也只有当时当地的我才能写出,今日的我怕是要倒过来写:“数不清的物质困窘如果诗歌不行/就用音乐解救”了。
走遍莫扎特,应该有一双安静的睫毛得到祝福!
————————————————
[宋醉发之多面主义宣言http://blog.sina.com.cn/songzuifa]
《关于多面主义出场的报告》(代民刊《多面主义》创刊辞)
一种新观念的出场,总会被批评家们怀疑是从某种已有的观念变异而来。说通俗一点,就是翻炒西方先锋艺术观念的剩饭。纵观数百年来先锋艺术观念的原创轨迹,你就不难理解批评家们的怀疑是有道理的。因为没有一种先锋艺术观念原创于中国。然而,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原创于中国的多面主义观念已经出场。这里要报告的是,虽然多面主义观念所反映的艺术现象早就出现过,但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提出,并为文学艺术创作实践带来理性的成果,之前从未有过。2006年8月在广州举办的《中国诗歌的脸》首展上,多面主义观念及理性作品第一次系列地出场;在2008年出版的《宋醉发诗文摄影作品选》一书中,多面主义观念及理性作品则第一次呈现为纸上风景。
所谓多面主义,指原创者将作品或创作灵感有理性地做不同语言向度,不同版本样式发表的观念或主张。
多面主义观念诞生于2003年。当时顿悟于一张艺术摄影底片洗成难以取舍的多种视觉效果的创作实践。后来,多面主义的理性,走向诗歌以及其他文学艺术领域。相信这是后现代以来最强劲的,颠覆传统价值取向和作品传世样式的观念风暴。如果多面主义早几百年成为一种原创理性,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风格的艺术作品,是否会早几百年出场于那些被大师们丢弃的草稿中呢?
——————————————————————————————
综合大家的意见,改成民刊《多面主义》封面、封底4稿(宋醉发设计)
综合大家的意见,改成民刊《多面主义》封面、封底5稿(宋醉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