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陈先发安琪 |
分类: 安琪随笔 |
——安]
《从陈先发〈前世〉说开》
文/安琪
上午开信箱,得陈先发赠送的两本《前世》,一本我的,一本叶匡政的。把书给叶匡政时我按捺不住满脸笑意,陈先发是我近期特别关注并挂在口上的诗人,通常我喜欢哪一位诗人时都是这么做的,所以得到他的赠书自然心情是喜的。
久闻陈先发自负高傲,据说这位出生于1967年10月的陈先发当年是鼎鼎有名的复旦才子,毕业后分配至新华社安徽分社,娶得佳妻,生活过得丰欲自足,难得的是他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他在安徽分社至今常年以写报道淮河、农民苦难为主的内参著称,现已升至副社长,可谓少年得志。以上消息来源于他的安徽老乡,我听起来感到更多的是他的才华和传奇,内心并未把他定位在官方诗人行列。
说起来也简单,陈先发自打出道就一直在先锋诗界享有盛誉。我记得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陈先发就是安徽《诗歌报月刊》的主力诗人。那时的《诗歌报月刊》在先锋诗界的号召力是现在任何一家诗歌刊物无法比拟的,陈先发的《树枝不会折断》《春天的死亡之书》几成那一时期诗人们都记得住题目的名篇。我那时尚未完全进入诗的大门,对陈先发的诗名很是景仰,对他的创作很是向往,并寄钱到《诗歌报月刊》邮购他的诗集《春天的死亡之书》,不巧赶上该刊停刊,钱被退了回来,内心一直引以为憾。直到去年我到叶匡政处,才在他的书架上看到这本薄薄的32开诗集,内心只是想,这就是我曾经想邮购的,但那种激动已经过去。
据伊沙文章透露的信息,原来当年海子卧轨自杀后全国的海子热中涌出了陈先发和大解两人,被称为海子二世,情形是否如此我无意考证,只是我觉得海子的影响不仅在陈、解二人,海子也是我很重要的阅读和学习对象,所以,陈先发当年对海子的热爱实在也无可厚非。
和陈先发有过电话的交往,那是在做《中间代诗全集》的时候。其时我在大兴祁国处,通过询问他的电话跟他取得联系,说明情况后他一口答应,不料第二天突然接到陈先发短信,言及全集中收入的某个人是他不能接受的,申明退出,我虽然尽力解释我收谁是我的自由,不能因为他不喜某人就把某人拿下,但终于还是没得到他的诗稿。时在2003年5月。
后来《中间代诗全集》辗转到叶匡政处,叶一看名单,没有陈先发,问及缘由我如实做了说明,并且表达了不能收入他作品的遗憾。叶匡政当即拿起电话把全集的状况做了解释,言里面所收的都是中国当代最为优秀的诗人,这部全集在将来的阅读史上将很重要云云,陈先发终于把稿件电邮过来,虽然其中我也曾有意小小地推辞了一番以示对陈此前行动的不满,但内心对陈先发的同意入选《中间代诗全集》是很高兴的,作为主编之一,我自然希望入选的诗人都是绝对优秀并且有影响力的,陈先发完全担得起这份信任。今天看来,当初的决定何其幸运,否则,看到今日陈先发的《前世》,岂不是要让我后悔莫及。
陈先发近年来的诗完全打通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接的气脉,直接续上了自《诗经》以来经由《离骚》《楚辞》到唐诗宋词的这一线,他诗中的高贵、典雅、忧郁、感伤,他对轮回的沉入与迷恋,都能毫不费力地在语言中表达出来。我在多种场合和不同的理论界师友如陈仲义、探花等谈及陈先发时,大家也都深有同感,都认为,陈先发的近作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我在偶然的一次搜索中进入陈先发的博克《佛说莲花落》,更是赞叹于里面文章的古韵悠然,陈先发营造出的语言意境好像不是生活在当下,而是唐朝的某个书生在读书记事说心得,但他所描述的对象又完全是当下的而且非常当下,非常农村,非常城市底层民众的疾苦,陈先发以一个古代士大夫的忧国忧民之心在对当下的社会不良状况发表感受时,让人不胜希噓。可惜《佛说莲花落》的博克现在已找不到,我少了一个阅读陈先发的去处。
2005年6月我在德州为格式转颁“柔刚奖”时得遇山东诗人戴小栋,在与之交谈并阅读了他发表在《上海文学》的一首长诗及一组短诗后,我不由自主地把他和陈先发联系起来,这一方面因为他们二人同属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同样长得干干净净文质彬彬,更主要的是戴小栋的诗作也是不染尘埃气地有着透明的忧郁和古典的底色,我说的是他诗中营造出的意境而非语言模式,他的语言和陈先发一样同样是先锋的,也就是说,他们都能用完全现代的语言结构出中国传统文学中那份感时伤怀的个人心绪,或者体察民情之后的忧虑与沉郁。我知道我的理论功底不足以对戴小栋的诗作发表意见,但我希望他能和他的校友陈先发进行惺惺相惜式的沟通。
是为题外。
2005/11/1
上午开信箱,得陈先发赠送的两本《前世》,一本我的,一本叶匡政的。把书给叶匡政时我按捺不住满脸笑意,陈先发是我近期特别关注并挂在口上的诗人,通常我喜欢哪一位诗人时都是这么做的,所以得到他的赠书自然心情是喜的。
久闻陈先发自负高傲,据说这位出生于1967年10月的陈先发当年是鼎鼎有名的复旦才子,毕业后分配至新华社安徽分社,娶得佳妻,生活过得丰欲自足,难得的是他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他在安徽分社至今常年以写报道淮河、农民苦难为主的内参著称,现已升至副社长,可谓少年得志。以上消息来源于他的安徽老乡,我听起来感到更多的是他的才华和传奇,内心并未把他定位在官方诗人行列。
说起来也简单,陈先发自打出道就一直在先锋诗界享有盛誉。我记得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陈先发就是安徽《诗歌报月刊》的主力诗人。那时的《诗歌报月刊》在先锋诗界的号召力是现在任何一家诗歌刊物无法比拟的,陈先发的《树枝不会折断》《春天的死亡之书》几成那一时期诗人们都记得住题目的名篇。我那时尚未完全进入诗的大门,对陈先发的诗名很是景仰,对他的创作很是向往,并寄钱到《诗歌报月刊》邮购他的诗集《春天的死亡之书》,不巧赶上该刊停刊,钱被退了回来,内心一直引以为憾。直到去年我到叶匡政处,才在他的书架上看到这本薄薄的32开诗集,内心只是想,这就是我曾经想邮购的,但那种激动已经过去。
据伊沙文章透露的信息,原来当年海子卧轨自杀后全国的海子热中涌出了陈先发和大解两人,被称为海子二世,情形是否如此我无意考证,只是我觉得海子的影响不仅在陈、解二人,海子也是我很重要的阅读和学习对象,所以,陈先发当年对海子的热爱实在也无可厚非。
和陈先发有过电话的交往,那是在做《中间代诗全集》的时候。其时我在大兴祁国处,通过询问他的电话跟他取得联系,说明情况后他一口答应,不料第二天突然接到陈先发短信,言及全集中收入的某个人是他不能接受的,申明退出,我虽然尽力解释我收谁是我的自由,不能因为他不喜某人就把某人拿下,但终于还是没得到他的诗稿。时在2003年5月。
后来《中间代诗全集》辗转到叶匡政处,叶一看名单,没有陈先发,问及缘由我如实做了说明,并且表达了不能收入他作品的遗憾。叶匡政当即拿起电话把全集的状况做了解释,言里面所收的都是中国当代最为优秀的诗人,这部全集在将来的阅读史上将很重要云云,陈先发终于把稿件电邮过来,虽然其中我也曾有意小小地推辞了一番以示对陈此前行动的不满,但内心对陈先发的同意入选《中间代诗全集》是很高兴的,作为主编之一,我自然希望入选的诗人都是绝对优秀并且有影响力的,陈先发完全担得起这份信任。今天看来,当初的决定何其幸运,否则,看到今日陈先发的《前世》,岂不是要让我后悔莫及。
陈先发近年来的诗完全打通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接的气脉,直接续上了自《诗经》以来经由《离骚》《楚辞》到唐诗宋词的这一线,他诗中的高贵、典雅、忧郁、感伤,他对轮回的沉入与迷恋,都能毫不费力地在语言中表达出来。我在多种场合和不同的理论界师友如陈仲义、探花等谈及陈先发时,大家也都深有同感,都认为,陈先发的近作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我在偶然的一次搜索中进入陈先发的博克《佛说莲花落》,更是赞叹于里面文章的古韵悠然,陈先发营造出的语言意境好像不是生活在当下,而是唐朝的某个书生在读书记事说心得,但他所描述的对象又完全是当下的而且非常当下,非常农村,非常城市底层民众的疾苦,陈先发以一个古代士大夫的忧国忧民之心在对当下的社会不良状况发表感受时,让人不胜希噓。可惜《佛说莲花落》的博克现在已找不到,我少了一个阅读陈先发的去处。
2005年6月我在德州为格式转颁“柔刚奖”时得遇山东诗人戴小栋,在与之交谈并阅读了他发表在《上海文学》的一首长诗及一组短诗后,我不由自主地把他和陈先发联系起来,这一方面因为他们二人同属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同样长得干干净净文质彬彬,更主要的是戴小栋的诗作也是不染尘埃气地有着透明的忧郁和古典的底色,我说的是他诗中营造出的意境而非语言模式,他的语言和陈先发一样同样是先锋的,也就是说,他们都能用完全现代的语言结构出中国传统文学中那份感时伤怀的个人心绪,或者体察民情之后的忧虑与沉郁。我知道我的理论功底不足以对戴小栋的诗作发表意见,但我希望他能和他的校友陈先发进行惺惺相惜式的沟通。
是为题外。
前一篇:我看青春诗会/安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