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间代辑 |
暧昧:对中间代诗群的一种界说方式
试图对一种新诗潮,对一个拥有相同或相近美学倾向的诗群进行命名,是~件非常困难,并且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这种处心积虑的命名,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对客观对象进行认知时更加清晰确定,但其结果也许事与愿违,反倒使本来还有几分确定性的对象变得一分都没有了。但是,凡事物总得有个名称,大自一国一族一江一河,小至一居一室一草一木,其效用也无非是为了方便自报家门或他人指认、从这番人情道理说来,对中间代诗群的命名便显得是那样的理由充足。
问题是,名字有了,而名字究竟应该指称什么样的实体?
诗人安琪在《诗歌与人--中国大陆中间代诗人诗选》中对此擘划道:一是积淀在两代人中间;二是当下中国诗坛最可倚重的中坚力量;三是诗歌作为呈现或披露或征服生活的一种样式,有赖于诗人们中间团结起来,摈弃狭隘、腐朽、自杀式的围追堵截,实现诗人与诗人的天下大同。我基本同意她在一、二条中,对中间代所做的时空边界的界定,也为她在第三条中,对诗人在现实困境中应该持有的道德自律而发出的伦理诉求而感动.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既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诗潮,她还没有或没有来得及对这个诗潮作出基本的具有美学意义的界定,而这是当下最需要做的事情。在对“朦胧诗”、“第三代”和“70后”等诗群所创造的典范诗歌文本做了一些比勘之后,我宁愿用这样一个词来界说中间代诗群:
暧昧。
在汉语词汇中,暖昧的经典意义倾向于贬义,分为两层:一是指态度或用意含糊、不明白;二是指行为不光明,不可告人。但在我这里,这个词却不含有对错和道德判断成分,它仅仅是一个语汇,或者仅仅是一个形容词。它指称的是一种时空位置,生存境况;情感方式和精神指向;它还指称这群诗人带有普遍性的诗歌态度。
当“暖昧”一词以呼啸之势奔至笔端时,在我面前立即出现了这样一幅层次分明的诗歌景观:暧昧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含蓄,它没有“如骄马弄衔而欲行,集女窥帘而未出”的韵致;暧昧不是英美诗歌理论中的含混,它没有把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距离看得无比重要;暧昧不是朦胧诗派的朦胧,它没有“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顾城)这些断语,所具有的那样深透而广阔的社会背景,并且情感倾向如此强烈的批判意识;暧昧不是第三代诗人无所不在的神性迷恋,它甚至不再尊重“记忆燃烧着记忆我们白了头”(西川)这种撼人心魄的反观和自省;当然,中间代也不是七十后诗群那种诗性的沉潜与体认,如礼孩那样对诗寄予太严肃地厚望:“诗歌是一粒种子的过程,是一种饱满而结实的品质",也不会像他那样使诗人在俗世获得天使般的待遇:"诗人,你是这座城市/唯一不戴面具的人/我们将去证明自己的生活有光/像你一样温暖像你一样有力。"
终于,暧昧一词从林立的诗歌旗帜和词语的密林中脱颖而出,或突围而出,此时,我们便会听到这样一些声音:
"我只对不完美感兴趣”(安琪);
"用诗歌捍卫生命”(古马);
"饿死诗人"(伊沙);
"诗歌是一种慢”(臧棣);
"诗人与鸟相似”(汗漫);
"在瞬间逗留”(沈苇);
如此等等。
其实,当我们将隐藏于这一条条诗歌主张后面的文本检索出来,—一剖析时,从中发现的却是,其诗歌愿望不能说不明确,而制造的诗歌文本却呈兼收并蓄之势,而正是这一基本品质,才构成了中间代的中间状态:暧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时空位置的中间态。中间代诗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受诗歌教育于八十年代,进行诗歌文本创作于八十年代后期,成名于九十年代。从个人年龄说,他们比第三代诗人出生晚几年,或者还要早出几年,而比七十后诗群诗人则要年长数岁,或仅仅一个圣诞节的距离,仅从年龄和外表上无法判断他们与第三代和七十后的明显差别。是为暧昧之一;
生存境况的中间态。安琪认为,中间代是"当下中国诗坛最可倚重的中坚力量。这个断语下得一半准确,一半虚妄。准确的一半在于,中间代确实是当下中国诗坛最可倚重的中坚力量,这个群体的文本制
造和诗事参与能力都体现了这种咄咄逼人之势;虚妄的一半在于,他们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话语权,还无法用自己制造的堪称雄厚的诗歌文本为自己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诗歌主张争得一纸出生证明,以至于仅仅为了获取“中间代”这三个汉字的名字,也不得不郑重其事地向诗界发出自己的伦理诉求.这是一层意思。另一层意思是,中间代的许多诗人,虽然拥有名牌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头衔,但他们在一个个单位里,还处在被倚重和被漠视的两可地位,在上一代人眼里,他们还不够成熟,难以获取独当一面的
权利,在更年轻的一代那里,他们又算不得新锐,在两代人上下夹持之下,身心常常处于悬浮状态。是为暧昧之二;
情感方式和精神指向的中间状态。中间代生长于传统人格与现代意识激烈争斗的过程之中,他们与生俱来的人格底蕴是传统的,这是一种个体无法选择的遗传,而在他们睁眼看世界时,满目都是无理性的破坏和摧毁,在启蒙教育阶段,接受的却是以禁欲主义为基调的一无所有式的纯粹,在费尽心力迈进大学门槛后,比他们急切的脚步还要急切百倍的是,西方百年思潮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对中国的人侵和覆盖,一颗空洞而稚嫩的头颅,在很短时间内,被纷乱如冰雹的拳头痛揍过千遍万遍,所受的大学教育,充其量只是一个被摧毁的过程,而后续的教育或社会生活,才获得部分地喘息、审视自省和重建的空间。如此,先天的无奈继承,和童蒙无知时的恶性塑造,以及后来的反复洗礼,共同组合为一个中间态的情感方式,和与此相对应的精神指向。这种中间态是如此地云雾缭绕,而又青峰挺出。如果一
定要我为此出示证据,那么,请随我来:
我喜欢下雨,我对下雨有一种特殊的迷恋。它带给我那么多的想象和暗示。雨是一种暖昧的事物,有点来路不明;有点行踪不定,有时候我们如饥似渴地盼着它来,有时候它让我们等得太久,直到我们快没有耐心了,我几乎不抱希望了,它哗地一声,突然来了伴着狂风和雷电.它真是潇洒啊,想来就来了,想走就走了,这种气势真让我羡慕,有点义无反顾,有点激昂。有时候又流连忘返,缠缠绵绵,小雨淅淅沥沥,下得无休无止,那种恣情任性,那种随心由意,我们再洒脱的凡人也无法做到。
——赵丽华《我曾多次写到雨》
我至今没有宗教信仰,但我是一个有信念的人。我知道,冥冥之中我无望地信仰着一点什么。事实上,没有信仰的话,人世间就既不会有生活,也不会有与之对称的虚无。惟有信念的力量,能从根本上超越成败给艺术家带来的烦恼,说诗人既有宗教狂热又缺少仪式崇拜是有道理的。
——树才《诗歌笔记》
如果按当下最酷的划分,(谭)五昌大概是要划到学院派里去的,但他的诗,却又一点也不学院—一当然也更不民间。像一个蝙蝠,两边都不要,我感觉这样最好,做个自言自语的行者,而又按照自己的节奏,难道还不行么?
—一大卫《谭五昌:节奏中的自言自语》
确实,还不行么?是为暖昧之三;
诗歌态度的中间态。在我看来,中间代诗群的诗歌态度普遍地介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有的离现代主义近些,如赵丽华、臧棣、谭五昌、贾微、周瓒、古马、李轻松、王明韵、史幼波、沈苇、树才等,有的离后现代主义近些,如安琪、伊沙、中岛、西渡、汗漫、余怒等。实际上,在他们的诗歌文本中,要分清谁是这主义谁是那主义,是很困难的;而且也无太大的必要.需要指出的是,他们以其对西方诗歌广泛的阅读经验,共同实现了与中国传统诗歌的诀别,也实现了和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诗歌美学观念的整体性断裂。在从事诗歌文本制造时,一开始便站在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旗帜下,而有的已开始或部分地实现了对现代主义诗歌的反叛.但由于文化背景和先天性情感底蕴的制约,他们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精神理解得不彻底,继承得也不彻底,同样,对其反叛也不彻底。他们的诗歌态度事实上是一种中间态。具体表现在,在结构尚未完成时尝试解构,在象征的基石尚未确立里追求平面地愉悦,在对整体的把握还处在混饨状态时关注琐屑,在一只脚踏进知识分子门槛时,另一只脚退回或迈向民间。如此等等,是为暖味之四。
如此说来,暧昧确实不是一个贬义词,甚至不是一个形容词,它仅仅是一个汉语词汇,它指的只是—个位置,一种状态,有如物理学上的临界状态,即物质的气、液两态能平衡共存的一个边缘状态,在此状态下,液体和它的饱和气密度相同,因而它们的分界面消失。然而,这是一种具有独立品格,而且真实存在的状态。衡之于当下中国诗坛,大概就是安琪所幻想的“诗人与诗人的天下大同”境界。
问题是,名字有了,而名字究竟应该指称什么样的实体?
诗人安琪在《诗歌与人--中国大陆中间代诗人诗选》中对此擘划道:一是积淀在两代人中间;二是当下中国诗坛最可倚重的中坚力量;三是诗歌作为呈现或披露或征服生活的一种样式,有赖于诗人们中间团结起来,摈弃狭隘、腐朽、自杀式的围追堵截,实现诗人与诗人的天下大同。我基本同意她在一、二条中,对中间代所做的时空边界的界定,也为她在第三条中,对诗人在现实困境中应该持有的道德自律而发出的伦理诉求而感动.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既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诗潮,她还没有或没有来得及对这个诗潮作出基本的具有美学意义的界定,而这是当下最需要做的事情。在对“朦胧诗”、“第三代”和“70后”等诗群所创造的典范诗歌文本做了一些比勘之后,我宁愿用这样一个词来界说中间代诗群:
暧昧。
在汉语词汇中,暖昧的经典意义倾向于贬义,分为两层:一是指态度或用意含糊、不明白;二是指行为不光明,不可告人。但在我这里,这个词却不含有对错和道德判断成分,它仅仅是一个语汇,或者仅仅是一个形容词。它指称的是一种时空位置,生存境况;情感方式和精神指向;它还指称这群诗人带有普遍性的诗歌态度。
当“暖昧”一词以呼啸之势奔至笔端时,在我面前立即出现了这样一幅层次分明的诗歌景观:暧昧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含蓄,它没有“如骄马弄衔而欲行,集女窥帘而未出”的韵致;暧昧不是英美诗歌理论中的含混,它没有把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距离看得无比重要;暧昧不是朦胧诗派的朦胧,它没有“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顾城)这些断语,所具有的那样深透而广阔的社会背景,并且情感倾向如此强烈的批判意识;暧昧不是第三代诗人无所不在的神性迷恋,它甚至不再尊重“记忆燃烧着记忆我们白了头”(西川)这种撼人心魄的反观和自省;当然,中间代也不是七十后诗群那种诗性的沉潜与体认,如礼孩那样对诗寄予太严肃地厚望:“诗歌是一粒种子的过程,是一种饱满而结实的品质",也不会像他那样使诗人在俗世获得天使般的待遇:"诗人,你是这座城市/唯一不戴面具的人/我们将去证明自己的生活有光/像你一样温暖像你一样有力。"
终于,暧昧一词从林立的诗歌旗帜和词语的密林中脱颖而出,或突围而出,此时,我们便会听到这样一些声音:
"我只对不完美感兴趣”(安琪);
"用诗歌捍卫生命”(古马);
"饿死诗人"(伊沙);
"诗歌是一种慢”(臧棣);
"诗人与鸟相似”(汗漫);
"在瞬间逗留”(沈苇);
如此等等。
其实,当我们将隐藏于这一条条诗歌主张后面的文本检索出来,—一剖析时,从中发现的却是,其诗歌愿望不能说不明确,而制造的诗歌文本却呈兼收并蓄之势,而正是这一基本品质,才构成了中间代的中间状态:暧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时空位置的中间态。中间代诗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受诗歌教育于八十年代,进行诗歌文本创作于八十年代后期,成名于九十年代。从个人年龄说,他们比第三代诗人出生晚几年,或者还要早出几年,而比七十后诗群诗人则要年长数岁,或仅仅一个圣诞节的距离,仅从年龄和外表上无法判断他们与第三代和七十后的明显差别。是为暧昧之一;
生存境况的中间态。安琪认为,中间代是"当下中国诗坛最可倚重的中坚力量。这个断语下得一半准确,一半虚妄。准确的一半在于,中间代确实是当下中国诗坛最可倚重的中坚力量,这个群体的文本制
造和诗事参与能力都体现了这种咄咄逼人之势;虚妄的一半在于,他们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话语权,还无法用自己制造的堪称雄厚的诗歌文本为自己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诗歌主张争得一纸出生证明,以至于仅仅为了获取“中间代”这三个汉字的名字,也不得不郑重其事地向诗界发出自己的伦理诉求.这是一层意思。另一层意思是,中间代的许多诗人,虽然拥有名牌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头衔,但他们在一个个单位里,还处在被倚重和被漠视的两可地位,在上一代人眼里,他们还不够成熟,难以获取独当一面的
权利,在更年轻的一代那里,他们又算不得新锐,在两代人上下夹持之下,身心常常处于悬浮状态。是为暧昧之二;
情感方式和精神指向的中间状态。中间代生长于传统人格与现代意识激烈争斗的过程之中,他们与生俱来的人格底蕴是传统的,这是一种个体无法选择的遗传,而在他们睁眼看世界时,满目都是无理性的破坏和摧毁,在启蒙教育阶段,接受的却是以禁欲主义为基调的一无所有式的纯粹,在费尽心力迈进大学门槛后,比他们急切的脚步还要急切百倍的是,西方百年思潮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对中国的人侵和覆盖,一颗空洞而稚嫩的头颅,在很短时间内,被纷乱如冰雹的拳头痛揍过千遍万遍,所受的大学教育,充其量只是一个被摧毁的过程,而后续的教育或社会生活,才获得部分地喘息、审视自省和重建的空间。如此,先天的无奈继承,和童蒙无知时的恶性塑造,以及后来的反复洗礼,共同组合为一个中间态的情感方式,和与此相对应的精神指向。这种中间态是如此地云雾缭绕,而又青峰挺出。如果一
定要我为此出示证据,那么,请随我来:
我喜欢下雨,我对下雨有一种特殊的迷恋。它带给我那么多的想象和暗示。雨是一种暖昧的事物,有点来路不明;有点行踪不定,有时候我们如饥似渴地盼着它来,有时候它让我们等得太久,直到我们快没有耐心了,我几乎不抱希望了,它哗地一声,突然来了伴着狂风和雷电.它真是潇洒啊,想来就来了,想走就走了,这种气势真让我羡慕,有点义无反顾,有点激昂。有时候又流连忘返,缠缠绵绵,小雨淅淅沥沥,下得无休无止,那种恣情任性,那种随心由意,我们再洒脱的凡人也无法做到。
——赵丽华《我曾多次写到雨》
我至今没有宗教信仰,但我是一个有信念的人。我知道,冥冥之中我无望地信仰着一点什么。事实上,没有信仰的话,人世间就既不会有生活,也不会有与之对称的虚无。惟有信念的力量,能从根本上超越成败给艺术家带来的烦恼,说诗人既有宗教狂热又缺少仪式崇拜是有道理的。
——树才《诗歌笔记》
如果按当下最酷的划分,(谭)五昌大概是要划到学院派里去的,但他的诗,却又一点也不学院—一当然也更不民间。像一个蝙蝠,两边都不要,我感觉这样最好,做个自言自语的行者,而又按照自己的节奏,难道还不行么?
—一大卫《谭五昌:节奏中的自言自语》
确实,还不行么?是为暖昧之三;
诗歌态度的中间态。在我看来,中间代诗群的诗歌态度普遍地介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有的离现代主义近些,如赵丽华、臧棣、谭五昌、贾微、周瓒、古马、李轻松、王明韵、史幼波、沈苇、树才等,有的离后现代主义近些,如安琪、伊沙、中岛、西渡、汗漫、余怒等。实际上,在他们的诗歌文本中,要分清谁是这主义谁是那主义,是很困难的;而且也无太大的必要.需要指出的是,他们以其对西方诗歌广泛的阅读经验,共同实现了与中国传统诗歌的诀别,也实现了和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诗歌美学观念的整体性断裂。在从事诗歌文本制造时,一开始便站在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旗帜下,而有的已开始或部分地实现了对现代主义诗歌的反叛.但由于文化背景和先天性情感底蕴的制约,他们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精神理解得不彻底,继承得也不彻底,同样,对其反叛也不彻底。他们的诗歌态度事实上是一种中间态。具体表现在,在结构尚未完成时尝试解构,在象征的基石尚未确立里追求平面地愉悦,在对整体的把握还处在混饨状态时关注琐屑,在一只脚踏进知识分子门槛时,另一只脚退回或迈向民间。如此等等,是为暖味之四。
如此说来,暧昧确实不是一个贬义词,甚至不是一个形容词,它仅仅是一个汉语词汇,它指的只是—个位置,一种状态,有如物理学上的临界状态,即物质的气、液两态能平衡共存的一个边缘状态,在此状态下,液体和它的饱和气密度相同,因而它们的分界面消失。然而,这是一种具有独立品格,而且真实存在的状态。衡之于当下中国诗坛,大概就是安琪所幻想的“诗人与诗人的天下大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