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简单求学生涯
文/安琪
1975年,我6岁,和我一起玩的同伴大概都是1968年出生的,那时候7岁就可以念一年级了。眼看着她们都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去上学,我哭闹着吵父母也想去学校。爸爸没办法,带我到大同五七学校找校长,希望他网开一面,破格让我上学。爸爸说,就让我这女儿寄读吧,不行的话明年再读一年级。
校长说好,我就这样坐进了小学一年级的教室。
年龄这东西很奇怪,越小的人差别越大,也就是说,1岁和2岁绝对不一样,30岁和31岁就没什么差别了。因此,6岁的我和7岁的同学就有一定距离,表现在学习上比人家笨,动作上比人家拙。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很羡慕那些当班干部的人,我想,哪怕给个小组长当当也好啊。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要我收作业本,我很激动,赶紧把我的和同桌的本子拿了上去,引来全班大笑。原来,老师要我收的是全组的作业本。我面红耳赤,这个组长就泡汤了。
那时候实行红小兵,我是到第三批才加入的,可见我当时多么差劲。
我的智力似乎是跟时间成正比的。当我读到三年级时,我的成绩已经超过很多一二年时比我好的人。四年级就更好,五年纪几乎是前三名了。这从初考全班只有三位同学考上省重点中学漳州一种,而我就是其中之一可以看出。
到漳州一中后,在一大堆优秀生面前,我的成绩就一般了,主要在于我的理科太差,数理化都不行,结果中考时我落到了市重点中学漳州三中。
在三中,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数学老师郑友惠,郑老师采取完全填鸭式的教学对我这类数学白痴很有用,一种题型郑老师会让我们做无数道题,于此强化了我们对该题型的认识。高考报志愿时,父母亲为了保险起见,一定要我全部报师范类,当时,我念的是英语班,因为爱好文学,高考时就填报文史类。结果成绩公布时,我的分数可以上英语类的本科线,却只能委屈地上文史类的专科线,在文史类专科,我的成绩高出了四十分,真是很亏。更亏的是,父母当时要我填的第一志愿是漳州师范学校。结果,我很快就被该校录取。
就这样,1986年我来到了漳州师范学校。1987年,学校申请学院成功,我就成了漳州师范学院的学生,而我们这一届又有一个特殊情况,我们的大专念的是二年制。因为我是漳州人,学校宿舍紧张,就让全部市区学生走读而不能住校。我的两年大学生活在我看来就像是高中生活的延续,一点也没有大学生远离父母、家乡的牵挂。这,也为我今后的离家离乡埋下伏笔。
在我看来,一个没有离开过家乡的人是没有故乡的。如果我的大学时代是在外地渡过的话,我就会体验到独处的难,或者往好了说,就会满足了没人管束的自由,那么,我的2003之漂到北京就不会是真的。
这,就是我的简单求学生涯。
2006/10/2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