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安琪收藏 |
《舒婷故乡的第一个诗歌节》
——2006鼓浪屿诗歌节侧记
文/谢春池
[海峡两岸诗歌的、文学的、文化的盛事,哦,鼓浪屿的雨季……]
“我觉得‘音乐是太阳,诗歌是故乡’可以作为鼓浪屿诗歌节的主题词。”我说。沉吟了一下,陈仲义说:“改一改吧,太阳改成月亮,从意象、意境以及鼓浪屿来说,这样更好。”不错,不过月亮软了,没力度,鼓浪屿需要太阳的照耀,我们的诗歌节需要太阳照耀。”我答。“这是谢春池的性格。”叶细致说。三个人笑了起来。此时,窗外阴沉沉的,雨又要落了,哦,厦门的雨季,鼓浪屿的雨季。
2006鼓浪屿诗歌节即将举办。在我看来,这是厦门以及福建乃至海峡两岸的一件诗歌的、文学的、文化的盛事。早在2003年,回《厦门文学》编辑部重操旧业不久,我就提出厦门应该举办诗歌节,看全国各地纷纷举办诗歌节,出了中国影响最大的诗人舒婷又像诗一样的城市厦门,不应该无动于衷。时任厦门市委副书记的诗人吴凤章以为“节”太温了,可改为“会”。于是,我动手拟方案,陈元麟最终将方案定稿,送至时任市文联党组书记兼主席的毛振亚手上,最终没任何音信反馈。这也成了我的一个心结。
[在中国诗歌几千年的长河中,鼓浪屿以音乐和诗歌把自己打造成一只双桅船……]
欢迎酒会之后是招待音乐会,地点自然是在鼓浪屿音乐厅。作为诗歌节的另一个配套活动“郭祖荣音乐创作60周年音乐教育55周年室内音乐会”,其最吸引人的是参加演出的首次来厦享誉国际乐坛的法国德彪西弦乐四重奏乐团。郭祖荣何许人也?福建著名作曲家,被音乐界公认为当代华人创作交响乐曲最多的高手。人文精神与人文色彩、艺术精神与艺术特质,为本届鼓浪屿诗歌节的举办者极为强调,而“诗与音乐”则是诗歌节的主题。因此,开幕式一改由各级官员、主办单位领导和与会者代表一连串发言的模式,以又一场音乐会来进行——钢琴诗人肖邦作品专场音乐会浪漫、动人、深情地为诗歌节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另一个与音乐有关的重大活动“诗与音乐研讨会”,更凸显了诗歌节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对诗与音乐这个学术问题进行了有一定意义的探讨。与会者一致认为:诗歌与音乐是紧密相连的,而且渊源很深。中老年诗人都认为诗歌应该有音乐性,而一些青年诗人则认为诗与歌已经分离了。讨论虽然还算热烈,却未能深入到诗学的一些本质性问题。不过,我觉得诗歌节的学术似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艺术,换言之,重要的是诗意。任何一个地方举办诗歌节要的难道不就是诗意吗?而本身就是一首好诗的鼓浪屿举办诗歌节,更重要的收获就是收获浓浓的、无数的诗意,若以此衡量,2006鼓浪屿诗歌节非常成功。
雨。音乐。诗歌。足矣!
[三部诗集把百年厦门新诗的过去和现在展现,并展示了未来……]
天阴沉沉的,偶尔飘一些雨丝,鼓浪屿音乐厅负责人李扬问我,首发式在广场还是在音乐厅进门大厅。我斟酌一番,决定在室内。屏风上贴着会标“《百年厦门新诗选》首发式”,麦克风旁边的桌上摆着几摞《百年厦门新诗选》,吸引人们的目光。诗歌节开幕式音乐会结束,与会者在音乐厅台阶合影之后,转身步入大厅,参加首发式。
《百年厦门新诗选》于2003年6月开始编选,至此时问世,前后历时4年。这是20世纪至21世纪,厦门乃至福建诗歌的第一部大书,中国诗歌的百年选本,恐怕也是第一部。这部诗选厚达700多页,收入厦门诗人和非诗人300多位的600多首诗作,可谓盛况空前。只要写过新诗的厦门人,不论阶层、不论身份、不论地位、不论长幼,其诗作都可以被选入。这部诗选的阵容虽不那么强大,队伍却浩浩荡荡。百年来,新诗对于中国人与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力,得到验证。不难看出,20世纪以降厦门乃至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在这部诗选中展现出来,它体现了厦门新诗的历史风貌,还被看作中国新诗的一个缩影。这部诗选的第一首是林语堂的胞兄林憾所作的《鼓浪屿竹枝词》。中国的新诗一出生就和鼓浪屿有关,这绝非巧合,因为鼓浪屿是中国最早接纳新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地方。这样看鼓浪屿出了舒婷绝非偶然,鼓浪屿举办厦门乃至福建的第一个诗歌节更是必然。
厦门籍著名评论家刘登翰主持《百年厦门新诗选》首发式。过后他评价《百年厦门新诗选》时说:这部诗选具有重要价值。他说,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在中国新诗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厦门的诗歌,百年来历史的悲壮、愤慨、哀伤之感都囊括其中了。这部诗选对厦门的历史已有资料借鉴的作用,它反映了厦门从近代开始走向现代都市的进程,其文化价值已大于艺术价值。作为《百年厦门新诗选》的主编之一的我在首发式上讲话,讲的很短,仅三四句,大概不到3分钟的时间,最后一句话,我声音高亢:“我盼望我的孙子的儿子,能够再编一部和这一部相续的新的《百年厦门新诗选》。”
准确地说,应该是《两百年厦门新诗选》。
最后一句话,赢来满场热烈掌声。
此时,音乐厅广场墙上“《百年厦门新诗选》首发式”那条红布横幅会标显得很孤单、寂寞……
《百年厦门新诗选》的诗作最早的为上世纪20年代,最近的为2005年。其中90年代至今的诗作几乎都是青年诗人所写,占全书的篇幅最多,质量亦佳。本届鼓浪屿诗歌节还推出另外两部诗集。其一:《厦门青年诗人诗选》,这部诗集选入了60后、70后、80后的57位厦门青年诗人的312首(组)诗作。这是一部厦门诗坛盼望已久的诗集,集结为一个整体的厦门青年诗人,捧出自己丰硕的成果。其二:《大同中学学生诗集》,它虽不如《厦门青年诗人诗选》那样颇受瞩目,却有同样的重要性,并具独特性。青年诗人选在全国许多地方早就有之,而中学生诗集则罕见,甚至未见。厦门大同中学70多位十几岁少年学子在100多首诗作中初露才华、一展诗情。舒婷为这部诗集题词:“诗歌的拔节/也是一种快乐生长。”揭示了诗歌对少年的滋养与催长。如果说《厦门青年诗人诗选》是一部令人欣喜的诗选,《大同中学学生诗集》则是一部令人鼓舞的诗集。我多次说过:诗歌的希望在青年,在民间。今天,我还得补充一句:诗歌的希望还在少年、在校园。
[恢复必须创新,当年的菽庄吟社将蜕变成今天的菽庄诗社……]
菽庄诗社可望在年内恢复。据悉,它将尝试以新诗为主,兼及旧体诗词,开展各种各样的诗歌活动,广泛交谊海内外诗人,使之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这对于把鼓浪屿打造成为南中国的诗歌之岛乃至诗歌中心,将有巨大的推力。
[音乐厅的百年厦门新诗朗诵会,以及青年诗人的街头诵诗会,很精彩……]
每个诗歌节都有自己的重头戏,而这重头戏常常为诗歌朗诵会。本届鼓浪屿诗歌节重头戏,即“百年厦门新诗朗诵音乐会——五月鼓浪屿”。为何命名“五月鼓浪屿”?作为总策划我觉得诗歌节选的时间很巧,很有意思,开幕那天是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恰又是新历五月的最后一天。故名。我将这场朗诵会做成文艺的,而非聚会式的。以演员的艺术朗诵为主,兼顾诗人本色吟读;以百年厦门新诗为主,兼顾音乐,“序曲:五月琴岛”以大合唱《五月鼓浪屿》为诗歌朗诵会开场,“尾声:永恒的旋律”则以大合唱《鼓浪屿之波》为朗诵会终场。全场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诗人兴会”,由著名诗人洛夫、云鹤、蔡其矫吟读自己的诗作;“第二乐章:百年厦门”,由演员朗诵从20世纪20年代至21世纪初年厦门诗歌各阶段的作品;“第三乐章:鼓浪唱和”,由演员朗诵蔡其矫写于1956年的《鼓浪屿》以及两位青年诗人写于2006年的两首《鼓浪屿》。
虽然,今年的端午节遇上雨夜,热爱诗歌和朗诵的厦门人从厦门岛搭轮船过渡至鼓浪屿,走入鼓浪屿音乐厅,聆听这一场难得的朗诵音乐会,全场500多个座位爆满。无论全场的构成,还是作品的选择;无论演员的表现,还是配乐的编排;无论舞美的设计,还是节目单印制,都堪称专业。朗诵音乐会获得成功,好评入潮。
百年厦门新诗朗诵音乐会是这几年厦门最具水准的朗诵会,而厦门青年诗人朗诵会则是厦门最感动人的朗诵会。端午节下午的雨比夜晚的雨还大,轮渡码头的鼓浪屿广场大榕树下,搭了一个简便舞台,一百多人撑着伞或冒着雨,聚集在这里,聆听厦门青年诗人的吟读。被大海的潮声围拥着,被天空的雨水浇湿,诗人和诗深深地感动在场所有的听众包括自己。多好的街头诵诗会!诗歌节不可经常举办,大型朗诵音乐会也很难经常举办,但,街头朗诵会则可以经常举办。鼓浪屿需要这样的街头诵诗会,厦门需要这样的街头诵诗会;发展旅游业需要这样的街头诵诗会,打造艺术之城需要这样的街头诵诗会!
在我看来诗歌走向精英的同时也须走向大众。
这样的街头诵诗会,大有可为!
[诗人是诗歌节的主角,诗歌是人类最美好的故乡……]
诗人是每一个诗歌节的主角。倘若诗歌节没有一批影响力广泛的知名诗人,肯定没什么光亮;倘若诗歌节来了几位顶级诗人,一定璀璨夺目。据陈仲义统计,2006鼓浪屿诗歌节与会诗人共有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海外诗人20名,为厦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诗会。舒婷的参与,尽管媒体没有报道,却也十分引人瞩目,而蔡其矫和洛夫的莅临,当然也十分抢眼。
可以断定,自己的故乡鼓浪屿举办如此成功的诗歌节,舒婷内心是十分愉悦的。而其夫君陈仲义为之作了许多贡献,她是十分欣慰的。
蔡其矫也十分愉悦、十分欣慰。这位中国诗坛的长青树,与鼓浪屿缘分太多也太深。他酷爱这个中国最美丽的小岛,酷爱了一生。在自己酷爱的地方参加诗歌节,怎能不陶醉?!因此,89岁的他精神矍铄地登上日光岩顶。当他在朗诵音乐会上吟读自己的名篇《波浪》,台下每一个观众的心弦都被拨动,最后报以满场热烈的掌声。6月1日下午,他前往福建工艺美术学院开讲座,一开口就说:“我们是来挑战年轻人的”。博得满堂年轻学子的喝彩。
洛夫当亦十分愉悦、十分欣慰。这位有“诗魔”雅称的白发诗人,与鼓浪屿也非常有缘分。他的太太陈琼芳出生在鼓浪屿,生长在厦门,后来去了金门。洛夫即在金门与她相识相爱。他称自己是鼓浪屿的女婿。此次,这位78岁的诗人,携太太来太太的故乡参加诗歌节,内心的体验与感受该如何诉说?6月1日下午,他前往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开讲座,与年轻学子谈了自己的创作与心路历程。朗诵音乐会上他朗诵自己的诗作、为太太而写的《因为风的缘故》,很动情。在厦大洛夫也动情地说:“今天我坐在这里与大家交流,也是‘因为风的缘故’,30多年前,我怎么会想到有一天能来这里演讲?”
还有几位颇值得一提的诗人,如写下名篇《野生植物》的原籍厦门的菲律宾诗人云鹤,以及在东南亚享有盛誉的吴岸、岭南人,如白洋淀诗群代表人物,现任《诗刊》编辑部主任的林莽,如当代诗坛异常活跃的于坚、沈奇、张洪波、毛翰、杨克、老巢等中青年诗人,如刚被评为“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的蓝蓝与安琪,如赴美的福建青年诗人吕德安等。厦门青年诗人则有周丽、颜非、南方、华晓春等。海内外诗歌节开幕前的12日,“驻岛诗人周”就启动了,入驻的第一个诗人为国家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得主、吉林诗人曲有源,短短的十几天时间,他一口气写下《练句鼓浪屿》12首。以鼓浪屿为题作诗,也是诗歌节的活动之一。6月1日晚,没想到诗歌创作突然掀起一个高潮,让举办者兴奋不已。
这天上午,“诗与音乐研讨会”结束后,用过午餐,我和厦门大学教授、诗评家俞兆平及叶细致坐在鼓浪屿别墅那个四面无墙的吧厅,对着蒙蒙细雨饮茶。叶细致感叹:坐在这里发呆,也是享受。我心一动,觉得这话就可写成一首诗,好交差。这天晚上,原定是“厦门诗歌座谈会”,由我主持。会前在会场,我找了一张白纸,用了十来分钟,写出《享受》一诗。参加会议的诗人陆陆续续地来了,待到安琪走进会场,嚷嚷说她总算把鼓浪屿的诗写出来,还问在场的谁写了吗,谁即答正写着,我才发现好几个诗人正伏案作诗。这气氛与晚上的不对啊。又是安琪,她说:“谢老师,让写完了的把诗念一下。”我一想,好主意,行,你先来。历来落落大方的安琪马上颂读那首刚写完的诗。陈仲义灵机一动,提议“厦门诗歌座谈会”改为“鼓浪屿赋诗会”,我当然百分百赞成。本来有些沉闷的会场顿时活跃起来。女诗人、《厦门日报》编辑黄静芬已收到数十首与会诗人的作品,于是,我把其中的几首读了出来;曲有源当场又写了好几首,很快伊路、杨克、老巢、南方、沈奇、吕德安、康城等也写完了,他们都将自己的诗作诵读出来。于坚最有趣也最有收获,他以《鼓浪屿便条》为题,很即兴也很投入地一连写了好几节,每写一节,他就诵读一节……黄静芬高兴地说:“现场赋诗,主持人推波助澜、众诗人纷纷响应,聚集了两天两夜的诗人才智的‘突然袭击’,也是新诗界几十年来罕见的‘现场考试’。”陈仲义说,一场座谈会竟突变为一场诗歌擂台赛,非常难得,非常罕见,使诗歌节有了诗歌的大收获。
6月3日,《厦门日报》以一个整版推出“2006鼓浪屿诗歌节专号”,发表了26位与会诗人的鼓浪屿同题诗,这在厦门文学史上,也是首次。“2006鼓浪屿诗歌节”的主办单位为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管委会、厦门市文联和厦门日报社。此次《厦门日报》给予强力宣传,整整一个星期,不惜版面,其报道全面、深入,可谓精彩纷呈,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这在厦门新闻史,甚至福建新闻史,也从未有过。这是文学与新闻一次颇为成功的合作,文学借助强势媒体扩大了影响力,新闻则依凭文学魅力深入无数心灵。诗歌是人类最美好的故乡。
[全国众多诗歌节,鼓浪屿诗歌节可谓独树一帜……]
“五月鼓浪屿碧波荡漾,五月鼓浪屿花朵芬芳,五月鼓浪屿霞光灿烂,五月鼓浪屿乐章辉煌……”大合唱《五月鼓浪屿》优美旋律还在回响,2006鼓浪屿诗歌节圆满结束了。本届诗歌节显然为厦门乃至福建文坛以及诗坛书写了历史;在全国众多的诗歌节,它也显示自身与众不同的色彩、声音和态势以及内涵和品质,可谓独树一帜。
毫无疑问,以音乐之岛闻名于世的鼓浪屿,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诗歌之岛。我说过,音乐与诗歌是人类文化的并蒂莲,在鼓浪屿盛开。这正是本届诗歌节的最大亮点,世界上有哪一个地方的诗歌节如此紧密又天然地融入音乐又让音乐激扬诗歌。窃以为今后鼓浪屿若将诗歌节举办下去,这个最大亮点要坚持。承接传统,挖掘历史,这个特点极为突出,这体现在首发《百年厦门新诗选》和“百年厦门新诗朗诵音乐会”,据悉,全国没有哪个城市推出百年新诗选本,也没有哪一台大型诗歌朗诵会以百年新诗为主题。菽庄诗社的倡议活动,恐怕也是海峡两岸绝无仅有。诗歌节因此充满历史感,具相当深度,意义自然深远。利用自身的优势,深入传统的文化,不断创新,这应该是本届鼓浪屿诗歌节最具价值之所在。如果这两个课题做出高水平,那么,鼓浪屿诗歌节成为品牌并不难,它甚至会成为影响海内外的南中国大型诗歌节。如此,对于造就一支有实力的厦门诗歌队伍,对于提高厦门诗歌在中国诗坛的地位,对于打造诗歌的厦门和艺术之城,将贡献非凡。
2006年6月17日入夜于见山居
(谢春池,男,1951年出生。厦门老三届知青,初中二年学历。1969年插队闽西,现供职于厦门文学杂志社。出版《子夜时分》《握住生命的圆满》《请听我哭声响亮》《厦门:永远的恋歌》《同名故事》《厦门沦陷纪事》六部诗集或长诗。)
本文发表于《诗歌月刊》下半月2006年7月号和《厦门文学》2006年8月号。
后一篇:京城人物之阿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