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安琪随笔 |
《广子来了》
广子又要到北京了,这是阿翔昨天在扣扣上告诉我的。去年,广子在北京发展过一段,后来因为内蒙古老家有更大的投资项目,他就回去。这么一折腾,大半年过去,他最终还是要再到北京闯。
我以为广子此番前来是纯粹北漂,就有点着急他的出路,赶紧发短信跟老巢和不伟推荐他到我们公司。此前推荐过莫卧儿,老巢也同意了,但一联系莫,她已找到新工作了。这就作罢。昨晚在短信往来中,本来想直接到老巢拍片的通州,但不伟说他们拍片地很远,还是等他们在宾馆附近拍的时候我们再去。
于是,就和阿翔他们约了在公司见面。
十点多,阿翔等大帮人马就到了。其中有一个名“横”的,是网络上早知,此次第一次见面。我一直以为横是福建或安徽人。一聊开,竟然是湖南胡志刚的网名。呵呵,胡志刚,在福建就知道了,他是子梵梅的老朋友,梅的诗集他还写了文章附后。
言谈间横说,他还是通过我才在网络上和梅恢复联系。不禁忆及一些往事。
我对横说,原来以为胡志刚是一个很土气很中庸的人,横呢,倒是有些个性,写作和人都有些个性。
广子开玩笑说,什么时候发发他的诗,让他享受一些老朋友的温暖。我说,从来也不见你投稿,也找不到你的诗。我知道广子只是说说而已,他并不在乎发表。
然后和胡志刚说起这话题,真的,当编辑将近一年下来,才发现,很多人对编辑有误解,一曰编辑爱发熟人稿,其实是因为熟人稿好约,譬如本刊,诗歌类的我基本不约,约的都是理论稿,这种稿我们有命题要求和时间限制的,如果不是熟人谁会赶给你,给你也没稿酬啊。好在,这么多年混迹江湖,团结了一批学院理论高手,总算如愿完成许多命题理论,加强了刊物的学理。
而诗歌稿就太多,自发投的,网络投的,都多,根本顾不过来,有些朋友以为,他/她认识你了,你肯定会选他/她的,其实,编辑忙都忙死了,除非他/她认定非你不可,不然根本没有时间精力专门为你找作品。所以,无论朋友还是不朋友,想命中刊物的办法依然很老:投稿。
横也是刚到北京不久,现和阿翔夫妻住同一地。没想到横居然是68年的,还以为是小年轻呢。可能是他出道较晚的缘故吧。
横说,其实他很早就在写,只是93年停笔。到网络时代才又开始拿笔。
网络唤醒了不少人啊。
说到精力,横说,安琪很有精力。我也觉得如此,其实有时内心很疲惫,生活很疲惫,但一旦和朋友聊到诗,就又神采奕奕,言语激昂。真搞不懂自己。
我如果在生活上也有这种强大的操持力就好了。
阿翔呢,因为耳疾,我们的话他根本听不到,自己到电脑上玩去了。
然后和广子聊到推荐到公司的事,广子说,昨晚阿翔把短信都给他看了,他很感动,想,安琪毕竟善良,关心人。广子笑着说,一个男人跑到北京你以为一个月两三千元就能维持,呵呵,原来他早有来处,北京有一家公司要高薪聘他。他此番前来面谈,合适的话立即过来。
我听了,也不禁为他高兴。
我说,我就这样没大想法,挣个零花钱就行。
大家谈到几个朋友包括广子自己近期生活的剧变,不禁感慨。此处略去不表。
中午时间到,一行人走出公司,到外面吃饭。以往诗人们到公司,一般都是不伟负责接待。最近公司就我和美编两人,自然不好用公司名义接待。我就找了间最简单的成都小吃,这样无论自己还是别人付账,内心都比较心安。最后,广子还是很大哥地付了,虽然钱不多。
记起一件事,横当时在公司时跟我力推苏非舒,还要调他的诗给我看。我直笑,说,苏非舒还要你推荐吗,我都推荐他给当年编70后的康城和后来的广子,不然你问广子。
苏非舒在我看来在70后里排得上前五名,就写作的个性而言。我还在想适当时候给他做个专题呢,把他的诗塞在一群人里有点埋没。
临别时,大家都说,要好好生活。这些人里恰好每个人都经历了生活的波折。
是为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