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第十二节气热至极
(2016-07-21 17:11:27)
标签:
农历节气农耕文化自然现象传统习俗问题反思 |
分类: 二十四节气 |
明天,7月22日(农历六月十九),我们将迎来农历丙申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大暑”。
大暑将至,让我想起了家乡的栽秧泡、山楂和八月渣等野生果子。家乡人有句顺口遛:“七月洋桃八月渣,九月的板栗笑哈哈。”这里说的月份是阴历,应着农历时节。栽秧泡,野生草莓,色泽红艳,酸甜可口,带有小刺的叶茎生长在田坎、山角、地边等处,栽插稻秧时节结果,现在已是大暑,只有最晚成熟的少数红泡会躲在草丛,等着嘴馋的人。洋桃,山上野生猕猴桃,阴历七月成熟;八月渣,一种略像香蕉的山中野果。这两种野果因植被的破坏,已基本绝迹。
家乡水土适宜板栗树生长,且果质极佳,近20多年来人们追求经济,板栗树被广泛种植。阴历九月板栗成熟之际,那种指肚大的野生小毛栗也成熟了,都是农村孩子心怡的野生食物。“六月六,红屁股兜”,说的是到了农历六月上中旬,山楂的尾缔部开始发红,山楂已不那么硬涩,渐渐变得好吃。此时在山上放牛,就会采摘山楂吃。
离开乡村,离开山区,长久地生活在城市,忆趣尚存,现实不再。现在,就说说大暑节气。
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交“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则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就是说,农历六月中的大暑之热同小暑之热相比,已是“大热”。最近以来,本人所在小区除了一些老年人不大使用空调,很多人都开着空调降温。
一般来说,时值大暑,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有的地方的会出现35℃左右的高温,少数地方甚至会出现40℃以上的极端气温。据中央气象台预报,这次大暑时节,江南、华南地区会出现35度以上的持续高温。我国著名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在大暑前后正是“炉火”最旺之时。与此同时,比“三大火炉”相差无几、甚至更热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安庆、九江等地。福州、杭州、长沙、南昌等城市,酷热中也都给人“火炉”之感。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自然环境的人为改变和破坏,随着城乡汽车的剧增,气温多有不正常的增高,“火炉”之地亦在增多和漫延,全国范围的气温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常现象。
在中原地区,过去并不特别酷热的西安、郑州、石家庄、济南一带,现在的气象预报里,平均气温经常超过长江以南各地,成为新的盛夏“火炉”。尤其长江三峡大坝建起之后,破坏了流域性、区域性的气候环流,打破了亿万年来形成的气象平衡,不仅使得西南地区自此失去了风调雨顺,而且四周地区的气温也发生了改变,变得极不正常。“天作孽,有可为;人作孽,不可活”,人对大自然失去敬畏而造成的恶果,终究要由自己去吞咽。
当然,在长江以南各地,由于空气湿度大,并不很高的气温中,却湿热难奈,甚至出现令人极为烦闷的“桑拿天”。而在大西北的哈密、新疆吐鲁番等地,大暑前后经常出现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会热得人“不出汗”(实则是汗水随时被蒸发了)。有一年大暑前后本人经游吐鲁番、火焰山等地,中午45度的高温中,身上衣服却是干爽的,并不觉得比在南方的湿热中更难受。
我们说的这些气温,一般是气象台播报的平均气温。其实,烈日烤晒之下的马路上、田地间、铁路路基等处,实际温度会比播报的平均温度高出10度上下,甚至高出20多度,坚守岗位、不辞劳苦的交警、工人、农民常常汗流浃背,极其辛苦。曾经在农村,暑期伏天照样在高温中干活,此时下田下地,各种虫子都热得躲了起来,不动也不叫,稻田里的水在太阳的烤晒下,热得跟城里人的洗澡水一般……如此等等,正如宋代诗人戴复古的《大热》诗云: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
亦是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诗作描写了大暑前后极盛的炎热,更衬托出农夫耕种的艰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想起农民在酷暑高温中劳作,都不忍心安坐在家吃饭。没有切身的体会和悯农之情,是写不出这种诗意诗情的。
同其他节气一样,我国古代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即:“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一个节气十五天,五天一候。这里的“候”,皆泛指时令的物候特征。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科学认知,但对于一时一地来说,不一定十分全面和准确,某一“候”也不一定仅限于那五天。
第一候,腐草为萤。世界上的萤火虫,分水生与陆生,共约2000多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节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其实,萤火虫和蜻蜓等昆虫的繁殖生存,都离不开水,都需要一定的气温和环境条件。就我的家乡来说,过去到处都有洁净的水,从夏至前后直到白露,两个多月里都能看到萤火虫。
在我家门前,有一口约两亩面积的大水塘,每到炎热的夏季,我们晚饭后就带着小凳子,坐在塘埂上乘凉。水塘里,不时响起鱼儿上浮透气搅水之声;远远近近的稻田里,蛙声此起彼伏;冲田及沟溪边,水秧鸡发出“好哇,好哇,轻轻逛,轻轻逛”的歌唱。天上繁星密布,亦近亦深,时有流星自北向南划过。南来的晚风,拂过稻田和水塘的坡坎,送来沁人肺腑的稻禾清香。不断闪烁着光亮的萤火虫,或在夜空里穿梭,或在稻田和草丛里飞舞与停息。
那时的农村不用化肥和农药,田地、土壤和水源都没有化学污染,各种昆虫都能正常繁殖生长,夏夜里萤火虫又多又活跃。黄褐色的萤火虫个头不大,身长约六七毫米,尾部的发光器以大约每秒钟一次的频率,不间断地闪出荧光。我们小时捕捉萤火虫,主要是为了做“小灯笼”。白天母亲做饭时,自己央求着动用一个鸡蛋,将蛋壳弄破个小口,把里面的蛋液倒出并洗净,晾干备用。夜里将捉住的萤火虫放进蛋壳。只要装进三五只萤火虫,蛋壳里就一团萤光,小灯笼似的好看。如果用较白较薄的鸭蛋壳装上萤火虫,透光效果更好。小伙伴们拿着各自的“小灯笼”,交流着,叫喊着,奔跑着,快乐着。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勤学励志的故事,其中的“囊萤读书”说的是东晋时期的少年车胤,因家贫买不起灯油,夏夜里用一个网袋装上一些萤火虫,借其微弱的荧光读书,后来终成大器。小时的我还不知道这些刻苦求学的故事,用蛋壳装萤火虫纯粹是一种玩乐。可悲的是,随着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乡间的萤火虫已经断子绝孙了。
第二候,土润溽暑。这是说,此时的天气变得闷热,暑气很重,土地也很潮湿。其实,夏至之后,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变得闷热,只是大暑时闷热天气更多,闷热程度更大。土地潮湿,是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的原故,一些比较干燥的地区,这时也因为雨水增多,土地变得潮湿起来。大暑前后,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是喜温农作物生长最快的阶段,潮湿的土地适应了农作物的这种需求,这就是大自然的合理安排。沙漠地区,雨水少,蒸发快,四季干燥,就不适应动植物的生长与生存。节气的“三候”,在那里就比较模糊。
第三候,大雨时行。这里的意思是,此时会常有大的雷雨出现,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不过,对于淮河以南、尤其长江以南的地区来说,“时行”的大雨会来得更早更多。以今年(2016年)为例,夏至以来,这些地区就不断出现强降雨。黄河以北的新乡、安阳、濮阳地区,以至更北的邯郸、北京地区,大暑到来之前也发生过强降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给各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灾害,受灾最严重的湖北水淹武汉城,到处都是“都市海景”。
前天的7月19日下午,郑州市仅仅下了一个小时的大雨,全城数十条街道就瞬时变成了滚滚“黄河”。昨天的7月20日,北京一场大雨,全城到处积水,连铁路西客站都大量进水,被网友戏称为“典型的北漂”;而有着600年历史的故宫排水系统却经受住了暴雨考验,整个故宫之地始终都没有积水,从而引发网友的热议。封建时代,官员如果失职,事情没有办好,可能要被杀头的。
全国许多地方,不仅洪水进城淹镇,最近甚至发生了过去极其罕见的江河堤坝崩溃事故,例如:武汉军山河堤近日溃口,湖北黄梅考田河堤7月17日崩溃,湖南华容河大堤7月10日崩溃,长江支流武汉肖家村大堤7月17日溃堤,湖北新洲举水河7月4日溃口,安徽肥东河堤日前多处溃口,江西上饶市滨田泄洪道堤坝近日崩溃,武汉市黄陂区五处堤坝近日溃口, 湖北天门市汉江支流今天早晨8点半发生严重溃堤……如此等等溃堤崩坝事故,淹没了大量农田和村庄,毁坏了大量基础设施,致使数以万计的民房倒塌,数百万民众沦为无家可归的灾民,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古代人民早就认定的“大雨时行”,是四时节气的必然经过,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过去也不曾出现今天这么多、这么严重的事故和灾害。究其原因,正如一些正直的专家所说,如今的这些事故和水灾,百分之二十的因素是天灾,百分之八十的因素是人祸。水灾形成,调集军队抢险救灾,洪水一退,又万事大吉。多年来对水利设施的漠视,对农田水利的完全放弃,对行洪排水设施建设的轻视,对包括地质、水土等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必然会在“大雨时行”的气候中遭到报应。这里再说一遍“天作孽,有可为;人作孽,不可活”,你不要对每年的水灾都埋怨天老爷,冤枉天老爷,妄称什么“百年一遇”、雨量“极值”所致。如此将自身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然后再等着来年“百年一遇”的降雨。
大暑之节到来,水情仍然严峻。近几日,江南中北部仍然笼罩在大雨之中,长江流域再迎强降雨。四川盆地东部、江汉、江淮、长江中下流地区及黄淮南部,都迎来大到暴雨。大暑后至立秋前,这些地区的降雨量可能仍然偏多,甚至可能出现持续暴雨。所以,国家部门及有关地区不论怎样冤枉天老爷的“极值”和“百年一遇”,但防洪抗灾的“功课”还应做好,不可有任何松懈。与此同时,田间作物正处在快速生长期,排涝和田间管理等工作也需要加强。
上面说的是水灾方面,另外还有干旱的一面。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大暑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而有一部分省区的极端最高气温值会出现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谓之“七下八上”(这个“七下八上”,也是我国的主汛期)。这期间的高温是正常的气候现象,此时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和温度,喜温的水稻、棉花、红薯、玉米、豆类、芝麻、高粱等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同时,连续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对旱地作物又存在不利的因素。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这样的农谚:“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连续的高温,稻田里的水蒸发很快,水利与水源不足的地方,就会因为补水不及时而发生稻田旱情。尤其当南方雨多雨大成灾之时,华北、西北等地就可能因高温雨少而干旱。所以,防涝很重要,防旱也重要,重要之处既体现在灾害出现后的抢险救灾,更要体现在经常性的基础建设上。
大暑虽然是个“热至极”的节气,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的中国人还是不忘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忙里偷闲,冒着酷热,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在火热的季节中寄寓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例如,在浙江沿海地区,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模样建造,纯手工,纯实木,长约8米,宽约2米,船内装载各种祭品。活动开始,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巡游,此时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辅以文艺表演,道路两旁站满祈福的人群,场面跟春节耍龙灯一样热闹。“大暑船”被运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后,用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五谷丰登,送暑保民安。
大暑之时,是乡村一个短暂的“农闲”,野外蟋蟀也最多。在一些地方,人们茶余饭后,以斗蟋蟀为乐。只是这项活动后来被部分人用于赌博,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食俗方面,浙江台州一带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我理解,姜汁调蛋大概就是用姜汁泡蛋。据说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能“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肉粥,谓能补阳。
山东不少地区的群众,例如枣庄地区的农民,在大暑这天有“喝暑羊”(即吃羊肉、喝羊肉汤)的习俗。这习俗与当地的农事、气候有关。枣庄是产麦区,入伏之时正是麦收结束,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期。夏收初过,人已疲惫,需要休息调养一下,可农村过去没啥好吃的,也就是吃个新麦馍馍。另外,狠狠心,杀只羊。不舍得自己吃,把嫁出去的闺女接回来,带着外甥狗子,回娘家一起吃新麦馍,喝羊肉汤。你家闺女接回来了,我家也不能落后,也蒸新面馍馍,也杀只羊,也把闺女接回来“喝暑羊”,于是便形成一方民俗。据营养学家研究,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大暑喝羊肉汤能去湿补阳,有益健康。
广东人(例如粤东南地区的人)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说是“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属药食两用植物,由于其有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其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食物“烧仙草”,被称为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广东人什么野生动物、家养动物都吃,连猫和老鼠都吃,大暑吃仙草倒算正常。
大暑前后就是农历六月十五日,已过完全年的一半,因此台湾一些民众将大暑称为“半年节”,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这“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掺上红面搓成,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吃,象征团圆与甜蜜之意。
暑夏“热至极”,现今的人们可以使用空调、电风扇等降温纳凉,这得益于当代技术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只是近一二十年来的事情。过去没有空调、电扇,就靠一把扇子过夏。我上世纪70年代的盛夏出差武汉,晚上只见大街小巷都躺满了纳凉的人,那是武汉最负“盛名”的一景。曾经在老家,盛夏的男人经常赤裸着上身,高挽着裤腿,自织棉布并染色的衣衫厚而吸热。女人再热,从早到晚都穿着这种土布衣裤,汗湿的衣背很难见干。晚饭之后,男人经常坐到塘埂、稻场、庭院、村口等开阔透风之处乘凉、抽烟、聊天,女人多在闷热的家里,干那些刷锅、洗碗、喂猪、洗衣、喂孩子等忙不完的事情。夜里,有小孩、甚至有多个小孩的女人更为辛苦,既要哄着酷热中的孩子睡觉,手中的扇子还要不停地给孩子扇风,自己身上的汗水整夜不干。
今人如此,那么古代的人是如何纳凉消夏的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首古诗里领略一二。
南朝诗人徐勉在《晚夏》一诗中写道:“夏景厌房栊,促席玩花丛。荷阴斜合翠,莲影对分红。此时避炎热,清樽独未空。”此诗是说,晚上讨厌屋内的闷热,便来到室外的花丛,席地而卧,避暑纳凉,一面饮着美酒,一面欣赏月下的莲荷。看得出,诗人纳凉,浪漫而惬意。
白居易写过一首《消暑》,诗曰:“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诗人认为,室内少放东西,多释放空间,心平气和地坐于窗下,便会感到清风徐来,凉爽也就由心而生了。心静自然凉,是这首诗表达的主要体会。
王维在林茂竹翠之处纳凉时,给后人留下了千吟不厌的《竹里馆》一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认为,只有古树参天、宁静清幽的深山古寺,才是消暑纳凉的理想去处。
大诗人李白《夏日山中》诗曰:“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盛夏之中,扇子也懒得摇,干脆脱得赤身裸体,躲进树林之中,享受着松风吹拂的快感。此诗写出了诗人赤身取凉的狂态,甚有“影像感”。
酷热的夏日,吟咏着古人留下的这些避暑诗句,如临其境,顿生丝丝凉意,暑气也仿佛随之而去。相比于这些惬意率性的表达,有的诗人则联想得更深一层,更接地气和民情。例如前面所举宋代诗人戴复古的《大热》,就写得很接地气。
关于大暑其间的防暑和健身,需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这个时节,一般提倡早晚凉爽时外出活动,运动量不宜太大,高温和太阳下尽量不进行户外锻炼或者从事体力劳动。必须从事户外劳动的人,一定要注意预防中暑。
炎热之中,人体的水分蒸发消耗较快,需要及时补充水分,而且喝白开水最好,也可以饮用绿豆汤、菊花茶、绿茶等,出汗过多的饮用一点糖盐水,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以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有时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现象。这种被称为“情绪中暑”的现象,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年老体弱者会由此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等问题,故提醒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气、着急等情绪,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
当然,很多事情到了极端,就要开始走向反面。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热至极”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物极必反的规律。再克服一下,坚持一下,酷暑的炎热就过去了。这种规律赋予给人,就是很好的人生哲理,人的思维和举止,都不宜走过热过冷的极端。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