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呵 呵

(2014-04-20 13:18:11)
标签:

呵呵

词汇

聊天

学问

生活

在《新华字典》的前几页,有一个常见的“呵”字。这个字有一种“两面派”的特点:单个的“呵”,有着怒斥之意,但单用者少;两个呵的“呵呵”,就变成了笑的拟声词,用的比较普遍。单“呵”与双“呵”,意思相佐,量变影响着质变。另外,这个字里的两个“口”,表面上看一致向外,实则内外有别,可与不可,高深莫测。这跟某些人似的,不动声色,喜怒无常。本人曾经放牛当牧童,后来就觉得那个“牧”字特别儒雅而神秘。中国汉字的无穷奥妙和魅力,从一个“呵”字上,就可见一斑。我们必须好好学习汉字。呵呵!

北京太大,人口爆满,拥挤不堪,部分单位外迁势在必行。对此,媒体最近爆炒“保定要建副都”,弄得保定市的房价像男孩硬鸡撒尿似的,直线儿往上撺。我注意到,在有关新闻的后面,网友评论甚多,其中最精练的评论就是两个字:“呵呵!”又如最近的明星新闻,马伊俐的男老公文章与女演员姚笛劈腿(“劈腿”是练舞吧?)一些网友的评论也是如此两个字:“呵呵!”网友在这两条新闻后面的“呵呵”,你说这对新闻内容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贬损?是欣赏还是不屑?是拭目以待还是嗤之以鼻?这些意思,似乎都像,似乎又不像,若说都不像,却又都很像。这就是“呵”字以及“呵呵”的神奇。呵呵!

而在某些事情及某些场合上,人们一声“呵呵”,大家心领神会,意思倒是明了许多。例如,有的时候看到别人在哭(例如下图女孩的哭泣),哭得很伤心,你可能会走上前去,轻轻地说声“呵呵,莫哭”,以此表示关心和安慰。虽然你是“呵呵”地笑了一下,别人也决不会怪你,知道你是好心。如果你只单用一个“呵”字,喊声“呵,莫哭”,倒是怪吓人的。呵呵!

又比如,原铁道部公然违反国家规定,拒不为部机关以外的职工交纳养老基金,本人原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都没让进入社保,风雨飘摇的单位有钱了就发,没有钱了那就“呵呵”了,潜在风险极大。国家多次增加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可我们的养老金没有增加一分钱。可是如今看病,医院跟抢钱似的收费,仅有的一点养老金,几乎都交给医院了。按照医保规定,医药费本来可以报销一点儿,但我们家住外省市的,要去北京某城区报销(我们的医保关系在那儿),而北京某城区对我们报销单据的苛刻要求,所在地医院又很难达到。医院电脑打给我们的发票上,经常有“治疗”二字(本来就是治疗嘛),但是凡有“治疗”的,发票就被退回,不给“治疗”报销,这事儿算是为难到家了。因此我们基本上就是全自费就医,养老金更显得捉襟见肘,实在办不了其他事情…… 老伙计们一提起这事儿,都气得无话可说,最后只能一声苦笑:“呵呵,没办法!”而这一声“呵呵”,显然是无奈的叹息和怒骂。谁若违反党的政策,不拿老百姓的利益当回事儿,那就该“呵呵”地骂他!这就是“呵呵”的某种“定向性”,呵呵!

与此同理,我们常从影视作品里看到,坏人在办坏事之前,一边做着动手的准备,一边会“呵呵”地一笑。但“呵呵”的再好,也透着狠毒和阴险。所以,我们对于某些部门、单位和某些人,必须听其言而观其行。呵呵!

自己过去写了几十年的稿子,极少用过“呵呵”,自从有了手机短信和网络交流,这“呵呵”就见的多了,自己也常用“呵呵”。例如,前些年流行手机“笑话”和“段子”,别人给我发来一条,我会回以“呵呵”二字,表示有意思。我有时自编一条“段子”发给朋友,朋友也会回以“呵呵”,表示感兴趣。又如,近些年阅读别人的博客文章,除了留下长短不一的评论,有时就仿照他人,只简略地写上两个字:“呵呵”。同样,网友们看完我的博客文章,有的也只是留下两个字:“呵呵”!这里的“呵呵”,可以理解为“阅读了”,可以理解为“我赞赏”,可以理解为“有点意思”,还可以理解为“不过如此”。同样是“呵呵”,在纯粹的过客和熟悉的朋友之笔下,含义是不一样的。这其中,既包含着客气和礼貌,也包含着应付和敷衍。一个“呵”字与“呵呵”,内涵深厚,奥妙无穷。呵呵!

网络聊天,手机聊天,“呵呵”的使用频率可能是最高的。几年前,自己刚刚申请了个QQ号,那小人头第一次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老伴就问我在跟谁聊天,好像我有什么秘密似的。自己想想没意思,一无聊天对象,二无那个精力,马上就删除了QQ,所以自己从来没有在网上聊过天,没跟任何人“呵呵”过。但是,在网络之中,自己看到过很多“呵呵”,其中有的“呵呵”,不过是顺便“呵呵”了一下,难说何意,可有可无;而有的“呵呵”,真的让自己“呵呵”地笑了。这说明,如何使用“呵呵”,是有讲究、有艺术的。呵呵!

由“呵”字组成的“呵呵”,使用之广,用途之大,变幻之多,不胜枚举。今年(2014年)年初,有网友发起“年度最伤人聊天词汇”评选,结果“呵呵”一词被推上榜首。呵呵,这让我感到奇怪:一个代表笑声的“呵呵”,何以引发“公愤”?网友们解释称:这个词是象声词里最中庸的,但含义又是最深刻的,不知道要说什么时用“呵呵”,无奈时用“呵呵”,自嘲时用“呵呵”,表达恨意用“呵呵”,传递热情用“呵呵”……“呵呵”意义含糊,琢磨不透,所以它很伤人。如此说来,似乎言重了,呵呵!

还有的人,十分痛恨“呵呵”,说这个词是“用来以最大的效果激怒对方,践踏对方的全部热情”,“给人高深莫测的感觉,说白了就是敷衍”。于是,有人总结并呼吁道:聊天止于“呵呵”。不过,也有不少人为“呵呵”喊冤,称“呵呵”只是随手敲出来表示笑容而已,并没有那么复杂的含义……呵呵,聊天中的一个“呵呵”,竟然给网友带来那么多解读、联想和情绪,不得了,不得了啊,呵呵!

不过我觉得,“呵呵”就是“呵呵”,它毕竟是一个虚幻而含蓄的词儿。例如,人际交往中,有的人开始并不熟悉,出于礼貌,见了面点点头,“呵呵”一声,发短信时“呵呵”一下。可是“呵呵”的次数多了,话就多了起来,直至成为可以“热聊”的朋友。我自己就有这样一位忘年交朋友,开始认识时话语不多,见面时“呵呵”一笑,发短信时“呵呵”回复,打电话时“呵呵”再见,后来相互尊重和信任,成为一个关系密切的老少朋友。我退休10年来,她虽然很少“呵呵”应付,却时有探望和问候。难得啊,呵呵!

沉湎于网聊和手机聊的网友,把“呵呵”选为“最伤人的聊天词汇”,大概是觉得自己被别人轻慢,被敷衍,自尊心受了伤害,于是激发起对“呵呵”的抵触情绪。但在网络空间里,在手机漫游中,“呵呵”可以是敷衍,也可以是逢迎,可以是有意,也可以是无心,“呵呵”何缘何意,真不可一概而论。所以说,再便捷的聊天平台,也不如面对面的交流,也不如书信交流。见信如面,一字千金。呵呵!

特别是在社会网吧里,藏污纳垢,鱼龙混杂,真话不多,不论使用不使用、会用不会使用“呵呵”二字,大概都没有多少真诚和真话。不跟他们“呵呵”,不接其招,就是免受欺骗和伤害的最好保护。因此,对于不知底细、缺乏真诚的无聊的网聊,如果说希望“聊天止于呵呵”,还不如说应当“呵呵止于聊天”。呵呵! 

当今“呵呵”之多,也许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繁华之多、浮躁之多、疑问之多、交媾之多、表达之多。总之,这个时代“呵呵”很多,“呵呵”的学问也很多。呵呵,这就是“呵呵”的学问与时代之生活。呵呵!

201449日晚,吹灯睡觉之际,呵呵(下图:呵呵,孩子莫哭

 

 呵 <wbr>呵

呵呵,孩子莫哭! 

 

我们为什么不能让狗说人话?       人民币对不起中国人”谁最伤心?

            我的财新博客:http://laiguoqing.blog.caixin.com/ 

 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aiguoqi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