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军为什么不让说中国有高速列车?
(2014-04-10 17:35:04)
标签:
刘志军列车提速报纸提法杂谈 |
分类: 时政评论 |
在全国铁路系统,原部长刘志军有“刘疯子”、“刘大胆”之称,这其中有褒也有贬。其实,刘志军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决非盲目地“大胆”和“发疯”。尤其是在具有政治内涵的事情上,他更是心细如发(否则能从一个修铁路的民工高升到部长?你我怎么没能升上去?)。例如,在铁道部机关,他经常是加班到最晚的一个,辛苦无疑。尽管如此,每天清晨,他都提前到机关阅读当天的报纸,对有关铁路工作的重要报道字斟句酌,看得尤为仔细。
2003年前后,广深铁路提速改造完毕,部长刘志军亲自到现场组织指挥大提速,列车时速达到200多公里,为当时国内铁路最高速度。对此,刘志军认定为“准高速”。事后,我们一位记者同事写报道时弄丢了一个“准”字,变成了“高速”。从列车实际时速来看,完全达到了“高速”标准,“高速”二字完全说得过去。但是,刘志军清晨细读报纸后,发现报道中掉了一个“准”字,认为这样写不行。于是他立即指令报社领导,将这一期报纸全部作废,添上一个“准”字后重印。这样虽然要浪费数十万元的新闻纸,也必须修改重印。
已经达到了高速的列车,为什么不让写成高速?刘志军事后解释说:经过大提速,列车确实达到高速了,但现在还不能在报纸上公开说我们中国已经有了高速列车,现在不能下这个结论。他还说,这样写也容易形成某种把柄,被外国公司所利用,成为引进高铁技术的谈判障碍。可见,他考虑问题是很深、很周全的。在他心里,不让写成高速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和意图,那就不得而知。他考虑问题,确有他自己的角度和方式。
如此一个字或一句话、一个提法,别人没有看出毛病,刘志军却能看出问题,为此不惜巨大浪费而命令报纸作废重印的事,每年都会发生若干次,可见其思维的敏锐和严谨之处。
铁路曾先后进行了六次大提速,刘志军一直强调的是“大提速”。后来,他突然改口,将“大提速”的提法改为“大面积提速”。对此,我们记者一时没有反映过来,在新闻稿件中仍写“大提速”。刘志军当天清晨看到报纸后,同样要求报社将这一期报纸全部作废并收回,把“大提速”改为“大面积提速”后重新印刷。记者觉得这两个提法不过是细微的变化,但刘志军对这样的细微之事决不含糊。
铁路系统的人把他称为“刘疯子”、“刘大胆”,主要是说他撤销铁路分局之类的举动是“疯子”,搞大提速和高铁大建设是“疯子”,工作之狂像“疯子”。所谓“大胆”,所谓“疯子”,无非是没有太多的顾忌,对认准了的事情敢想敢干快干。实事求是地看来,如果没有这种“大胆”的“疯劲”,前怕狼,后怕虎,京沪高铁、京广高铁、郑西高铁、青藏铁路等等项目,恐怕至今仍然停留在梦想之中,我们今天不仅没有高铁,大概也没有驰骋在几十条客专上的高速动车。刘志军“疯狂”而“大胆”地进行的“跨越式”建设,应该说是中国铁路基础建设上的一个里程碑。所以说,除去刘志军违法犯罪的一面,他也有其另外的一面。
我们不必否定刘志军在工作上的“大胆”和“疯劲”,但他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也走的太疯、太大胆了,在与商人丁书苗的交往上愚而失德失政,这应该成为所有为官者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