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铁路春运火车票新闻宣传问题 |
分类: 时政评论 |
对于每位旅客来说,一张车票,就是回家的“路条”,至于这张车票是怎么产生的,不在他们关心的范畴。但是,作为新闻媒体和整个社会舆论,尤其是中央媒体,关注铁路春运,就不能把人们的视线和注意力都集中到车票这个表象问题上。
纵观多年来有关铁路春运的新闻报道、舆论之声,都觉得是在头疼骂屁股,新闻媒体一帮子外行,完全说不到点子上,似乎中国铁路春运就是个买票问题。对此,铁路各大客运站回应媒体舆论时,举行新闻发布时,也就只说自己为了方便旅客买票,为了缓解“买票难”,又增加了多少个售票窗口,而闭口不谈本应采取的其他内应措施。于是,增加售票窗口这一说法,每年都成为各家新闻媒体反复报道的春运新闻,重复又重复。(就那么多车票,增加窗口再多有啥用呢?)
其实,铁路春运的本质问题,或者说火车票“一票难求”的实质,原本不在火车票的售票多少、售票形式、售票技术、售票过程和售票细节上,而是在于铁路运能的现实状况、铁路运能的适应与否,以及铁路运力配置的科学合理状况等等。每一张火车票的产生,都来源于铁路所提供的座位量。具体来说,旅客能否买到一张火车票,表面上看是售票窗口、电话预订、网上抢购“决定论”,实则是铁路车辆供应能力、牵引机车供应能力、运行线路通过能力、车站站场接发列车能力、通信信号及供电保障能力、线路安全保障能力、铁路设施设备维护维修能力、铁路运输调度协调指挥能力、铁路各部门各工种承担能力的综合反映。如此诸多因素,都决定着火车票的供应量,决定着旅客能否买到火车票。
新闻媒体仅仅炒作“一票难求”,压根儿就没有点中铁路春运的要害,既帮不了旅客的忙,也帮不了铁路的忙,等于是瞎嚷嚷。(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一系列春运报道,本不该外行,却是老外行)。关注“一票难求”,必须首先关注铁路在运能供应、运力配置、运输组织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关注国家和铁路部门在铁路基础建设、运输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关注研究铁路春运,必须把关注的目光从单纯的“买票难”移开,转移到上述深层次问题上去。
另外,春运“买票难”,也不完全是个运能、运力问题。例如今年春运,全国36亿人次客流量的暴发式大移动,如同滚滚洪流,势不可当,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运输能力必然难以应对自如。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就有3亿多人,他们大多都要乘坐火车回家和返城。春节前后的几天之内,铁路客流呈现巅峰之势,前后要运输十几亿人次,现有的铁路线和运输车辆昼夜运转,超饱和运转,也不可能满足所有旅客的乘车需求。于是乎,“你死我活”,有的人能买到车票,有的人就买不到车票。铁路作为国家的交通大动脉,作为国防战备的重要投送工具,为了维持均衡、正常、持续的运转,不可能、也不能按照“极端客流”倾其所有,毫无保留地拿出全部运力安排春运。去时列列暴满,回时车车空载,不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和企业经营法则。怎么办呢?这才是需要新闻宣传和社会舆论认真关注,做好文章的地方,而且有很多很多文章可做。
解剖铁路春运“一票难求”现象,必须撤离买票本身话题,对铁路的车、机、工、电、辆、调、维修、基地等生产一线领域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探寻出追根求源后的正确判断,赞扬铁路或者谩骂铁路春运才能说到点子上,才能促使“一票难求”问题的根本解决。
有的新闻媒体,关注铁路春运,自始至终就老盯着车站那几个售票窗口,老盯着客车上那几个漂亮的女列车员,老盯着网上的12306抢票状态,除此再无作为。这是采花还是采访?这是报道春运还是观赏春运景色?他也热炒“一票难求”,可能嚷嚷到点子上么?
总之,女人不生孩子,可能与女人自身完全无关,而主因完全在男人身上。火车票“一票难求”,不是一句“买票难”那么简单,它实际上是目前我国铁路运力仍然严重不足的必然产物。而从更深层的社会背景来考察,这也是城乡分割的社会体制下,是盲目推进城镇化的种种弊端下,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旅客不得不像候鸟一样年年迁徙的内在写照。所以,新闻宣传和社会舆论不要都来炒作和谩骂“一票难求”,而应该透过“买票难”这一现象,求解于深层次的、根本性的问题。
这里特别提醒中央各大媒体,你们报道铁路,起码要懂得点铁路,少说点外行话吧!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