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后 记(《曾经的乡土》之91)

(2012-12-16 09:49:41)
标签:

本书后记

写作思考

心路历程

文化

分类: 曾经的乡土

后  

元月1日清晨起床后,突然发现墙上电子钟的年份由“2009”变成了“2010”。对“2009”看了整整一年,已经熟悉和习惯了,因而对“2010”感到陌生,不知所以。愣了片刻,恍然大悟:今天元旦啊,又是一年了!时间如同白驹过隙,21世纪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过得真快啊。再想想自己几十年前的经历,不是也恍如昨天么?

昨天,2009年12月31日,我正好写完本书最后一章,心里多少一阵轻松。应该说,这部并非纯属个人回忆录的回忆性著作,我是带着一种责任、一种压力完成的。书中所写,虽然都是小人物、小事情、小地方,但在自己心中,却虽小如天。

我以前并没有打算写这本书,认为一个普通人的过去没有什么好写的。正如女儿在序言中提到,我以前只是零零星星地给她讲过“老家的事儿”和“小时候的事儿”。正是得益于女儿的反复提示和精心策划,我才意识到这本“草根史记”的可写性,于是决心把那些给女儿讲过的“过去的事情”加以扩充和整理,写作成书,并于2008年8月中旬在电脑上写出第一章。

但是,刚刚写了三章,原工作单位通知去北京参加统一组织的退休人员体检,9月5日在北京世纪坛医院的体检结果传来,有一项特别重要的指标向我发出了严重警报,即AFP(甲胎蛋白)超标,表示肝脏有癌变。我非常明白,这一信号意味着什么。当情绪低落,心情沮丧过一阵子后,我产生了危机感、紧迫感,决意抓紧有限的生命时间写出本书,同时也通过写作过程的精神投入,缓解情绪的沮丧和压抑。

自己一非伟人,二非名人,有什么必要写作这种回忆性著作?其实,伟人与名人生活的时代,总有无数的历史小民与之相伴,自己就是与历史伟人同时代生活的历史小民。历史是伟人和小民共同创造的,伟人的历史没有小民历史的补充,就不会丰满和完整。我想记录和保存的,是宏观历史中的微观生活状态。

每个人都是被历史带着走的,每个人也都是历史的一部分。纯朴的农民没有能力记录和保存自己的历史,当他们像流星一样流逝之后,他们和他们的历史不应该马上被抛弃、被遗忘。在大人物和小人物共同生活过的历史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

我写本书,既不同于伟人的自传,也不同于名人的回忆录,我只是想通过自己曾经的生活、曾经的经历、曾经的经见和感受,把有着中国农村代表性的那些已经消失、即将消失、熟知者已经不多的那些乡土形态、乡土历史、乡土自然、乡土文化、乡土民俗、乡土农耕以及乡村曾经的民风民情、人文状态、生产组织、社情民意等等,抢救性地记录下来,为现在的人、更为我们的晚辈存留一份较为真实的以往。表面上看,我是以我为主线,写了很多我自己,写了很多家人及亲朋,实际上我与他们只是上述内容的载体而已,我自己只是一个我熟悉的代表而已。我所记录和描写的,是宏观历史中微观状态的一个代表与缩影。

我通过回顾曾经的生活,广泛地涉猎和触及曾经的乡土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人文、环境、农耕、教育、交通、医疗、生态、气候、物产、养殖、种植、居住、信仰、生产技术等等,为并不熟悉农村、并不熟悉以往的人,甚至为已经陌生了乡土的城乡晚辈们,勾勒出一些可触可感、有形有神的概念与图景,供其了解,供其重温,供其感知,供其参照,供其思考。

不熟悉的事情无法写、不能写,我只能写我熟悉的东西,只能写自己的经见,只能写自己的人生与感受,所写范围主要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对家乡生活的记忆,所写内容主要是那一阶段家乡农村的历史印记、岁月痕迹。而这些印痕,对于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来说,可能已经淡漠,不算什么,但对于没有在那种环境生活过的人而言,对于我们的晚辈而言,可能就是新鲜的、奇异的、有用的,因而会显得弥足珍贵。

我热爱自己的家乡故土,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充满眷恋。家乡的山水蕴含着人生的养分,掩藏着诸多的秘密。我个人的生活印记也是社会的印记、乡土的印记。我在回忆和披露个人印记的时候,就是为了将社会的印记和乡土的印记携带出来。这对于现今及今后的人来说,肯定都是重要的、珍贵的、有用的。我的记述虽然透着很多惋惜与遗憾,但过去那些真实的历史、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感受,应该能帮助自己的晚辈们更好地思考现实、面对未来。

自己所写的那段经历,已经处在新中国。但是,由于新中国刚建立不久,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加之其他社会原因和人为原因,农村还很穷,家庭还很穷,山区农民经常生活在困难与困惑之中。即使数十年后的今天,贫困的农村和农民也还依然存在。所以,在很多时候,在很大程度上,我的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有着很多的困苦与艰难。但是,我是用乐观的情绪和快乐的笔调去看待、去描写那时的困苦经历,去再现那时人们的坚毅和品格,努力传达出一种向上的精神,寻找和展示各种美好的元素。

我们谁也不喜欢困苦,谁也不会拒绝富裕和幸福,但经历过困苦之后,会更容易、更深刻地体验到快乐,也更容易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快乐的理由。因此,即便是儿时的艰难、困苦和险恶,我都想把它写得如诗如画,把它看成一种人生的馈赠和阅历,看成一种品尝山果后的回味。

人人都夸家乡好,我道家乡更亲昵。曾经的家乡,那养育了我的家乡,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田园、那里的林木、那里的村庄、那里的飞禽、那里的农耕等等,都是一轴画,都是一首诗。那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循环往复的农事,那些农民不以为然、山外人又难以深入其中的家常之事,组成了一曲曲和谐而美妙的交响乐。尤其是那里的亲人和乡亲,纯朴、勤劳、坚韧、善良,既平凡,又伟大,既给了我生命的雨露,又给了我成长的力量。我是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望家乡,去书写家乡,去打开对家乡的记忆。

本书涉及到的农时、农耕、生产、种植、技术,特别是那些传统的农耕方式、种植方法,以及延续于乡间的民风、民俗、生活方式、居家状况等等,我都进行了必要的交待和描写。因为那都是一种农业“原生态”、乡村“原生态”、乡土文化“原生态”,而这些特别需要原样记取的东西,现在城里人不熟悉、无人写,年龄大一些的农村人又写不出、也无人写,年轻一些的农民则由于大量地、长久地脱离农村,进城务工,对此已经生疏。像我一样亲身经历而熟悉那个时期农村状况的老年人已经不多,他们也无人对此留下翔实系统的文字。从农村读书出来的文化人,却又不屑于那些东西。

考虑到本书将要同家乡人见面,尤其要和家乡的晚辈们见面,但他们由于时间、条件和兴趣的原因,很难将一本书从头至尾全部看完,所以在各个章节之间,某些背景性文字会出现重复。这是自己的有意重复,目的是当他们只阅读某个章节时,不会因为没有背景的交待,就看不明白完整的内容和意思。

本书还写了十几章曾经的军旅生活,那也是立足于美好的回忆,通过自己的经历再现那个时代的印记和真实,并且想以此说明人生:处处皆不易,时时须努力。

这本书渗透着我的人生态度,也反映着我的生活态度。我不敢说对别人有着多少阅读价值,只希望对自己的、对家乡的那些晚辈们能有一点儿启示,唤起大家对故乡的共同感恩与记忆。

由于时间远去,一些非常值得一写的东西因为失去清晰的记忆,可能被漏掉了;而一些写进来的事情,可能不是那么十分准确。更为主要的是,自己缺乏准确记忆时间的能力,因此除了有记载可查的、可向家乡亲朋求证的,一些时间的写法难免存在误差。包括自己的那些简历,时间都会存在误差,有的只好用“大概”、“大约”、“左右”来表述,有的不敢明确地写出年份或月份。

在这本书里,我写到了家乡众多的亲人、朋友、乡邻以及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尤其写到与自己有着密切关系的长辈们。每当写到他们的时候,都勾起我的无限思念,都想起他们曾给过我的好处和帮助,因而充满着感激。特别是自己的父母,恩深似海,而自己的报答是那么有限。

另外,能顺利地把这本书写完,我还要感谢老伴鲍秀莲的鼓励和照顾,要感谢女儿赖冉的策划和推动,感谢她在内容和文字上的逐篇纠错与修改。

关于本书的书名,我曾打算用《金色的记忆》,可女儿建议书名中要有“乡土”二字,说是“内涵要乡土一些才好”,于是采纳她的建议,就叫现在这个书名。

2010年1月2日,于郑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