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理念冲突与弱者思维的反思(原创)
标签:
教育 |
分类: 吾思吾道 |
最近,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成为热点——
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列式是3×8还是8×3?
孩子写了3×8,却被老师判错。
有老师在家长群解释,写乘法算式,先找每份数写在前面,再找有几份写在后面。
朋友发了这个给我,并问我:你怎么看[呲牙]
我说:这个问题还没解决啊,一直存在,有些老师脑子被西方洗脑了,仅此而已。
他说老师是被动的,是教育部吧。中国想要出诺奖,英语要改为副课,体育体质要增强,数学不能这样教。
我说,为啥要那个所谓的诺奖啊,同时也说明,我们还有很多人一直活在西方的语境中。尤其在我们的有些部委,这些人还不少!
其实,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一个备受争议的焦点。这不仅仅是“3×8”还是“8×3”的对错问题,其背后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更深层次的文化考量。
一、问题本质是两种数学教育理念的冲突
这种现象的核心是“数学的严格定义”与“数学的灵活性及应用性”之间的冲突。
1、教材的 “严格定义”派心理作祟
理念:新教材强调乘法的本质是“几个几相加”。在这个定义下,“每份数”(一个盘子的水果数)是“相同的加数”,应放在乘号前面;“份数”(盘子的数量)是“相同加数的个数”,应放在乘号后面。因此,8×3表示3个8相加,而3×8 则表示8个3相加。在“盘子放水果”这个情境中,前者更贴合题意。
目标:这种做法的初衷是为了帮助低年级孩子建立清晰、严谨的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如除法、比率、函数)打下坚实基础。它试图避免孩子在未来因概念模糊而出错。
2、大众常识“灵活性”的抵制
理念:根据乘法的交换律,8×3和3×8的计算结果完全相同(都是24)。在现实生活和绝大多数科学计算中,顺序并不影响结果。过分强调顺序,被许多人视为僵化、教条,是“为了区分而区分”,扼杀了数学的灵活性和直觉。
感受:这种严格规定让很多家长,包括普通正常人都觉得“小题大做”,甚至怀疑教育体系出了问题。
二、过于强调国际接轨,执行已严重僵化
我觉得这个问题上,确实暴露了我们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1、执行中的“刻舟求剑”:教材编写者的初衷(建立严谨概念)或许有一定道理。但在实际执行中,这种“严谨”往往被简化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硬性规定。老师为了应对统一的考试标准,不得不进行“一刀切”的判罚,这就导致了您所看到的“判错”现象。这已经不是数学教育,更像是“数学语法”教育,把一门重逻辑和思维的学科,教成了死记硬背的文科。
2、从国际接轨到“食洋不化”:这种强调乘法顺序的教学方法,确实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如美国部分州的“Common Core”标准)中比较常见。中国引入这种方法,可以看作是一种国际接轨的尝试。
但问题在于,我们有时会脱离本土文化语境和实际效用,机械地套用国外的教学框架。这就是“教育部”层面,以及很多部委活在西方案例中的问题。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有时过于看重“国际先进经验”,而忽略了其在本地土壤中的适应性和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比如扼杀学习兴趣),甚至到了“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的地步。
真正强大的教育,应该是自信的、有根的。它既能吸收全世界的优秀经验,又能坚守本国文化中重视基础、强调逻辑的优秀传统。这种现象表面是数学问题,深层是教育理念僵化、缺乏自信和自主性的问题。它反映出我们的教育体系在改革过程中,有时会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陷阱。
另外,诺奖与教育自主性,实际上是一个更宏大的层面——中国的教育到底要为谁服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追求诺奖本身不是坏事,它是一个国家基础科研实力的体现。但为了得奖而扭曲基础教育、盲目跟风国外模式,无疑是本末倒置。这其实是一种“弱者心态”的体现。
比如就拿体育比赛来说,这个最直观也最能说明问题。乒乓球一直是我们的强项,然而也正是我们的强项,却一直被国际乒联把规则改来改去。
如果我们是强者思维的话,改个屁,你们爱玩不玩,不玩我自己一个人玩,就像当年的NBA,他就不跟你们玩,我自己玩自己的,然后人家玩到了天花板上,后来全世界的篮球规则都跟着NBA转,本来是上下两个半场,后来都改成了4节。
所以我说啊,我们还有太多的人,总是活在西方的语境中,崇洋媚外,奴才性格。
再说乒乓球,我们必须自己掌握主动权,规则由我定,你们爱玩不玩,不玩滚一边去[抱拳][呲牙]。还有斯诺克,全世界没人玩,英国人也照样玩得不亦乐乎么!就要有这种想法和精神[强]
一、从“乒乓球”到“乘法题”:弱者心态的同一性
这些现象的核心在于一种心态。无论是乒乓球规则被反复修改我们只能被动接受,还是数学教育中机械套用国外的“严谨”标准,其底层逻辑是相似的:
在乒乓球上:我们虽然是赛场上的绝对强者,但在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上,长期以来却扮演着“规则接受者”而非“规则主导者”的角色。这反映的是一种“我只要在你们定的框框里玩到最好就行”的思维,缺乏“这个游戏该怎么玩,得由我说了算”的霸气。
在数学教育上:我们有着悠久而辉煌的数学传统(如《九章算术》),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灵活性。但现在,却为了与某种“国际标准”接轨,在一些非本质的、形式化的条条框框上自我束缚,甚至不惜牺牲孩子的数学直觉和兴趣。这同样是一种“文化上的被动接受”,怀疑自己的传统和智慧,认为“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我以NBA为例,这是“强者思维”的完美典范:我把我自己的联赛做到极致,我的玩法最精彩、最受欢迎,那么全世界自然会向我看齐。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由实力支撑的自信。
二、“爱玩不玩,不玩滚一边去”——强者思维的底气
这就是强者思维的精髓,以我为主的自主性与吸引力。
自主性:真正的强大,在于有勇气和底气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并把它做到世界一流。就像英国的斯诺克,它本身就是英国文化的产物,它不必为了迎合全世界而改变核心规则,反而因为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全球的爱好者。我们的国学、中医等传统文化领域,同样需要这份“你们爱玩不玩”的定力,先把自己东西钻研透、发扬好。
吸引力:当你的标准足够优秀、你的体系足够成功时,它自然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你就是标准让别人想来参与你的游戏。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影响力”,不是靠迎合得来的,而是靠实力赢得的。
将这种思维映射到教育上:
我们是否能有自信说:“中国的数学教育体系,既能打好扎实的基础,又能培养灵活的思维和创造力,它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体系之一。我们的标准,就是值得别人参考的标准?”要达到这一步,首先就需要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拥有这种文化自信,敢于在吸收世界优长的同时,坚持和发扬自身教育哲学中的精华。
我们需要更多的“主场思维”,摒弃“崇洋媚外,奴才性格”,弘扬我们自己的主体性和主场意识。
在体育上,我们要从“冠军专业户”转变为“规则定义者”。
在教育上,我们要从“标准追随者”转变为“模式开创者”。
具体到这道乘法题,争论3×8和8×3哪个更“正确”意义不大。真正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既懂得规则又能创造规则、既尊重知识又敢于质疑权威的下一代。如果我们的孩子被训练得只会揣摩“标准答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才是最大的失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