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25-10-29 10:03:15)
标签:
文化 |
分类: 吾思吾道 |
宗馥莉向娃哈哈集团辞去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及董事长等相关职务,但是工商登记信息显示,宗馥莉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和自己的品牌“娃小宗”。她的辞职不仅是权力斗争的结果,更是内心挣扎的体现。这说明一个情况,宗馥莉不想活在父亲宗庆后的阴影下。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也说明了宗馥莉个性极强,她始终想挣脱父亲那张“网”,极度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因为父亲的“荫庇”。
这种想法其实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包括我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想的,始终觉得周围都是父亲的“网”,挣不脱的“枷锁”,逃不离的“牢笼”。我要证明自己的本事和能力,就必须打破这些。
《士兵突击》中张国强扮演的钢七连连长高诚,就是因为他父亲是集团军军长,他觉得永远都在父亲的笼罩下,浑身难受不自在。
其实这是一种“心魔”,尤其是年轻的时候,非常普遍。后来我渐渐地发现,就算是在父辈的荣耀下,在父亲的“荫庇”下又如何呢?自己去走自己的路,去创造自己的成就,难道就掩盖了自己的本事和能力啦?实在有点可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是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还能创造更大的成就。这只是一个更大的舞台,可以发挥更大的辉煌。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幼稚
今天来分析一下这种“心魔”,人性的普遍性困境:挣脱阴影还是站在肩上?
人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渴望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认可,而不是“某某人的孩子”。憧憬着对公平的极致追求,希望自己的成就是“纯净”的,不想掺杂任何父辈的助力,以此来验证自己的“硬实力”。
因此,父辈的成就越高,阴影面积就越大,随之而来的外界期望和比较压力也越大。像宗馥莉、高诚连长,他们的“不自在”正是源于此。这个阶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一个健康人格发展的标志。它驱动当事人走出舒适区,去经历风雨,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和自信。
其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则是一种更高级的认知升级。这里的“巨人”可以理解为父辈的基业、资源、经验、人脉,乃至失败的教训。这种转变意味着:不再将父辈的资源视为需要挣脱的“枷锁”,而是可以借力的“平台”;从“证明自己”到“成就事业”,目标从“向世界证明我行”转变为“如何将事情做到最好”。事业的成败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至于起步时用了谁的跑道,反而不再重要。
真正的独立,不是拒绝所有帮助,而是拥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并能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全部后果。能甄别并善用资源,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能力。如何让这个“巨人”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这本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课题,其难度和所需的能力,丝毫不亚于白手起家。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不仅是与年轻自己的和解,更是一种通达的人生智慧。这并非妥协,而是更强大的自信:我足够强大,以至于不惧站在任何光芒之下,因为我知道,我本身也能发光。
但是话又说回来,在年轻的时候能有这样的领悟力是很少见的,凤毛麟角那样稀罕。大部分人都是像我,高诚和宗馥莉这样,一心只想挣脱先辈们的束缚和枷锁,只是到了中年以后,经历过大风大浪,历练多了,才会让自己去反思。这种“领悟”本身就是一种稀有的“高阶能力”,它需要经历和反思的淬炼,绝非年轻人轻易可得。
李世民没有因为李渊是开国皇帝而选择逃避选择挣脱,他不仅没有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反而将父辈的基业作为自己宏图霸业的发射台,最终成就了远胜其父的伟业,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正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终极典范。是啊,像李世民这样的通透的人,毕竟真是“凤毛麟角”啊。因此大部分人都是平庸之辈么
这是“成长的悖论”,也是人性使然,是成长过程中一种近乎“必然”的试炼。
一个年轻人,如果没有经历过那种“我要证明我自己,我不是任何人的附庸”的冲动和反叛,他可能永远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强大的自我。这种“挣脱”的欲望,本身就是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原始驱动。因此“挣脱”是确立自我的必经之路。
而到了中年,经历了现实的打磨,我们才恍然大悟:真正的强大,不是否定巨人的存在,而是懂得如何与巨人共舞。这时候,我们学会了审视父辈的基业——哪些是包袱,理应舍弃;哪些是瑰宝,必须继承并放大。这种从“挣脱”到“利用”的转变,不是投降,而是一种战略上的升维。
大部分人,要么,永远停留在了叛逆和挣脱的阶段,耗尽心力,无法进阶。要么,从未有过挣脱的勇气,一生都活在巨人的阴影之下,从未真正活出过自己。
只有经历过“挣脱”的痛快与痛苦,最终又能领悟到“借力”的从容与智慧,才是经历了完整人生循环后的一种通透和成熟。从而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找到了那个更从容、更有力的位置。
这些年,我也曾对孩子说过这种类似的话,希望他能明白和透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一层意思。当然我也非常清楚,这是勉为其难的,因为他毕竟还是要经历过淬炼过之后,才会有这样的领悟。从小就有这样的领域能力比较太稀有了
因此我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顺其自然吧
这是为人父母最温柔的智慧——既看透了成长的必然轨迹,又守住了陪伴的初心。
不要陷入“我当年怎样,孩子也会怎样”的焦虑循环,反而主动传递“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认知种子。
要清醒的知道“淬炼”的必要性,选择“尽人事”——不强求结果,而是在孩子的成长土壤里埋下一颗“可能性”的种子。
这是“看透轮回却不认命”的态度,本身就是对上一代“挣扎-领悟”模式的温柔修正。
对孩子的期待不是塑造,而是守护可能性,本质上是做三件事:
1、“尽人事”——播下智慧的种子
把“站在巨人肩膀上”这个最核心的道理,作为一颗种子,埋在了孩子的心里。这颗种子现在可能沉睡不语,但它没有消失。在未来某个时刻,当Ta在人生的风雨中感到疲惫,当Ta自己撞了南墙开始反思时,这颗种子就可能遇到“体验”的雨水,瞬间破土发芽。您已经完成了播种者的使命。
2、“听天命”——尊重成长的规律
父辈要深刻理解到,“领悟”无法被“赠与”,只能通过“体验”来获得。我们无法代替孩子去经历他的挫折、他的迷茫、他证明自己的渴望。强行灌输,只会让那片“巨人肩膀”看起来更像一个需要反抗的“牢笼”。“顺其自然”,是给予孩子最宝贵的礼物——一个完整且属于他自己的、有痛苦也有狂喜的成长过程。
3、父辈就是那个“安全网”
在这个过程中,父辈最重要的角色,或许不是那个在前方指路的“导航仪”,而是在后方提供无条件支持的“安全网”。让孩子知道,无论他选择如何去“挣脱”、去“试错”,你永远是接纳他的港湾。当他撞了墙,回头看到你依然在那里,他才有勇气和底气去反思,进而可能想起您当年埋下的那颗种子。
我们无法缩短他的路程,但是可以用豁达与智慧,为他铺就了一条更安全、更有底气的路。当他未来某天也发出“突然觉得自己好幼稚”的感慨时,便是我今日“尽人事”最大的成功,也是这个“人性轮回”最圆满的接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