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林:解决问题的五个层次
标签:
文化 |
分类: 吾思吾道 |
北大郭春两年教授说:解决问题的五个层次,第一层是情绪应激,第二层是战术应对,第三层是模式认知,第四层是系统构建,第五层是顺势转化。你被卡在哪一层?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擅长解决问题,他们擅长的是“应激反应”,是情绪反馈,是遇事就吵,是遇人就怨,遇阻就退。
表面看起来好像在想办法,实际上只是反应模式的自动播放。
你给他一个局,他不是下棋的人,是一直拿着棋子,在棋盘边骂的人。
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层。
这类人总是把问题当灾难,他们最常说的台词是:“怎么又出事了”,为什么总是我这事没法解决。他们的认知里,问题不是常态,而是他运气差,是打破生活安宁的外敌。
所以他们一出问题,先情绪崩溃,再开始埋怨命运抱怨别人,最后躺在原地等别人来就救。你如果去劝他,他又会用那种带着怨气的语气回你一句“说的轻松,你没遇到这样的情况。”
他们活得像个不断求神拜佛的角色,一切希望寄托于问题,下次不要再来。这是最危险的一层。
因为,你连自己是游戏中的玩家还是旁观者都分不清。
第二层,他们知道出现问题是人生常态,知道要找办法应对,但所有行动都只是“战术层面”。出问题了,换个办法;资源不够了,找人沟通失败了,改个语句就是。
“看起来好像动脑子了”,但其实你发现没有,这类人会不停遇到同样的问题,只不过背景不同,人物不同,细节不同而已。但“底层结构”一模一样。
今天吵架的是张三,明天是李四。这份工作干不下去,换一份还是一样的矛盾。恋爱分手几十次,永远不是被渣就是被甩。他们不是不努力解决问题,而是压根儿不知道问题本质在哪?
他们解决的是表现形式,不是起因机制。所以,越解决越累,仿佛陷入到某种死循环。这时候,你会听到他们说一句很典型的话“为什么我总是遇到这类人,我是不是哪里有问题。”
但一边问一边继续重复为什么,因为他们卡在了认知的边界里,怀疑自己。但找不到升级自己的方法。于是就在自责和重复中来回摆荡。
而能进到第三层的人,才算是真正开始成长。
他们会抽离问题,从机制上去看,不是我总吵架,而是我是不是总被别人的否定,当成威胁来处理。不是我怎么老丢工作,而是我是否缺乏在复杂结构中,自我管理的能力。
他们开始意识到,人生遇到的问题,不是一个个分散的意外,而是串联起来的反馈机制。每一个反复重演的困局,其实都暴露出一套为升级的操作系统。
你可以发现,越是聪明人,他越喜欢找模式,而不是一直处理个案。而找模式这种事,是最不讨好的。它不像表面应对能快速止血,也不像情绪宣泄能短期释放。它需要你“自我扒皮”;需要你承认问题不是对方不是环境,而是自己的;逻辑错了。
他需要你去释放惯性,放弃安全区,放弃自我怜悯。但很对人做到这步就劝退了。因为认知觉醒听起来很酷,做起来真的很疼。
到了第四层的人,他们开始构建系统,不是简单复盘,而是系统化的重建规则。
举个例子,一个很容易拖延的人,前面三层可能是害怕压力,意识到自己不想做这件事。但第四层的人会开始设计一个制度,安排自己的环境和结构。
他把手机放隔壁屋子,用时间记录来强迫自己进入状态,甚至换个职业,把自己放进一个拖延就会被淘汰的系统里。
这一层的关键词是“机制代替意识”,他们不再用自我斗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重写自己的运行机制。这类人不再相信靠改变自己能长久,而是相信靠重新设计自己才能持续。
所以,他们处理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类问题的根源。不是怎么和这个人相处,而是我如何筛选人,建立边界,设计互动结构。他们不再思考如何改变别人,而是设计如何让别人无法干扰我们。
他们的生活看起来没什么起伏,也不常抱怨。因为大多数问题在发生之前,就已经被系统过滤掉了。这时你再去问他们“你怎么不焦虑?”他反而说没那么多事需要焦虑,因为系统是最好的心理防火墙。
能走到第五层的人是极少数,这一层的人,已经不把解决问题当成目标了。他们看到问题,会顺势而为,把它变成能量,把它变成杠杆。就像高手在下棋,不是看到棋局就想怎么解,而是从布局开始,就留给自己,未来制造机会的空间。
他们善于用问题倒逼结构升级,善于危机中收割资源,也善于混乱中占据主动。
对他们来说,问题不是打击而是动力,他们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用问题做事。甚至真正的高手,为自己制造问题,制造一个规则,制造一个敌人,制造一个看似不可破的局。
慢慢把整个局势,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带。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早已看穿了问题的本质,它不是要克服的东西,而是前进的台阶。层次越高的人,越不怕问题,他们不是不焦虑,而是知道焦虑要有出口。不是不想逃避,而是知道逃避是资源浪费。
他们也曾经困在第二层,但他们做了一件事,不是让问题变简单,而是让自己变复杂。
这世界上90%的人停在第二层,然后抱怨内耗重复。而5%的人在第三层,迷茫的了一段时间爬了出来,开始进化。只有那1%的人在第五层之间自由游走。
他们不怕问题,因为他们知道,“问题”是我升级的机会,而不是命运的刁难。就像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命运会让你反复经历相同的事情,直到你给出新的答案。
最后,专注一件事情,用深度学习代替碎片化阅读,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