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事件”与“螃蟹效应”(原创)

分类: 吾思吾道 |
在中国零售界,胖东来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在1995年企业成立之初,胖东来就提出“用真品,换真心”的经营理念,1999年提出“不满意,就退货”,自此形成完整的“用真品换真心、不满意就退货”的服务营销理念。
胖东来不鼓励顾客大手大脚地花钱,而是倡导理性消费。近年来,它减少甚至几乎停止各种促销活动,以免顾客盲目购买打折物品。在胖东来的珠宝柜台上方有一则温馨提示——理性消费更幸福。下方用小字注明:胖东来提醒大家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理性选择,不要承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把钱用在更实用的地方。
胖东来建立较为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服务项目多达上百项。其中,售后服务就有18项免费,如免费存车、免费打气、免费提供修车工具、免费存包、免费给手机充电、免费送货、免费维修、免费干洗、免费熨烫、免费锁边、免费修鞋等。不管顾客在哪里购物,车子可以免费存在胖东来;不管顾客在哪里买的衣服鞋子,拿到胖东来免费熨烫、锁边、修补,一律来者不拒。
胖东来不仅对顾客好,更善待自己的员工。通过高薪激励和专业培训,来确保服务团队的高效率。河南许昌当地的基本月工资在1500元左右,而胖东来的基层员工能拿到3000元左右——这3000元包括基本工资和绩效奖金(因部门不同和岗位不同,数额有所差别)。所有员工到年底还可以拿到一笔分红,这笔钱来自公司的净利润再分配,哪怕是胖东来的一名保洁员,年收入也高达四五万元。从2000年开始,于东来决定把公司股份分给员工,如今他自己只保留10%的股份。于东来一直坚持拿出50%净利润对员工进行财富再分配,多赚多分,少赚则少分。(以上信息来自百度百科)
由于有了胖东来的存在,也带动了整个许昌市的旅游。这个五一期间,许昌市接待了480万游客,日均近百万,共创造旅游收入37.44亿元,这让香港这样的国际大都会都要相形见绌。
最近,一份胖东来的薪资表曝光,让不少网友不淡定了。基层员工月薪,9886元;班长,平均12033元;处长,平均31253元。店长,平均更是高达78058元。
所谓树大招风,近来网上出现了不少攻击胖东来的言论,引来了大量恶心他,碰瓷他,诽谤他,希望把他搞臭。因为你做得太好了,把其他企业家比下去了,变成企业家里面的异类,所以招人恨。
简而言之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你在竹篓中只放一只螃蟹,必须要盖上盖子,否则它就会爬出来。但如果你多放几只进去,就不必再盖上盖子。因为当一只螃蟹爬到篓口时,其余的螃蟹就会拖它下去,如此循环往复,就没有一只螃蟹能够成功爬出来。这就是著名的“螃蟹效应”。“螃蟹效应”深刻揭示了社会中因嫉妒或竞争心理导致的“互相拖累”现象,
该效应源于社会学中的“横向暴力”(Horizontal Violence)理论,即同一群体内成员因资源竞争或地位焦虑,倾向于通过贬低他人来维护自身利益。胖东来作为民营企业中的标杆,其高标准的商业伦理(如员工高福利、公益捐赠、抵制陋习)打破了某些行业的“潜规则”,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经,引发群体性的排斥反应。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捐款支持国防、倡导公平、抵制彩礼等,都具有鲜明的价值观导向,这在部分以逐利为核心的商业环境中显得“异类”。攻击的本质并非针对其商业逻辑,而是对其“道德高度”的恐慌——胖东来的存在客观上揭露了某些企业“为富不仁”的现状,形成了一种无形的舆论压力。这种压力驱动利益相关方通过污名化(如造谣“作秀”“伪善”)来消解其正当性。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公众对“企业家责任”的期待与部分资本的逐利性之间存在张力。当个别企业试图突破“利益至上”的惯性时,既可能被公众推崇,也可能被同行视为“破坏规则者”。这种矛盾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分化:一方面渴望公平与正义,另一方面又受制于“枪打出头鸟”的保守心态。
国家需从制度层面上,完善法治环境,严惩恶意诽谤和商业诬陷,同时建立企业家容错机制,避免“求全责备”的舆论审判。另外还要在舆论上鼓励媒体客观报道,警惕“捧杀”与“棒杀”两极分化,引导公众理性讨论企业社会责任。长远看更要文化层面来推动“见贤思齐”而非“嫉贤妒能”的社会心态,打破“螃蟹效应”的恶性循环。
刀郎的《罗刹海市》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其隐喻直指人性中深刻的矛盾性:人们厌恶“马户又鸟”式的虚伪与压迫,却又在无意识中成为这一系统的参与者甚至维护者。这种矛盾恰恰印证了社会运行的深层逻辑——个体的道德理想与生存本能、群体利益与个人私欲之间始终存在拉扯。
社会规则(如绩效竞争、阶层固化)往往迫使个体服从“适者生存”的逻辑。胖东来式的理想主义者若试图打破规则,必然触动系统的“免疫反应”——既得利益者通过污名化、打压等手段维护旧秩序,而普通人也可能因“恐惧被淘汰”加入绞杀队伍。
心理学中的“相对剥夺感”解释了为何人们会拖累优秀者:当他人成功凸显自身失败时,摧毁对方比自我提升更容易获得心理平衡。这种心态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尤为明显,如同“螃蟹定律”中的互相钳制。这是人性的弱点:嫉妒与从众。世界的本质就是结构性困境与人性本能的双重绞杀。
世界的荒诞性在于,每个人都是“罗刹国”的居民,却又心向“海市”的清明。承认人性的弱点,并非为堕落开脱,而是为了更清醒地与之对抗。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系统绞杀”中坚守底线、在“螃蟹互钳”中搭成人梯时,《罗刹海市》终将不再只是寓言,而能成为现实的倒影。
人性是复杂的,但拒绝向本能投降,显得近乎理想主义,甚至可能被贴上“圣人标准”的标签。其实这是99%的人都做不到的。因为99%的人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做到了这个不是圣人就是伟人,至少是这个世界上非常成功的人。因此说有些事情是无解的,正因为如此,世界在不断地循环,这才是世界的本原,圣人伟人乃至大成功者少之又少。
社会进步从来不是“从恶到善”的直线跃进,而是“进两步退一步”的螺旋上升。胖东来被攻击,恰恰说明其存在触动了旧秩序的痛点;而每一次舆论对“螃蟹互钳”的反思,都在为下一轮进步积蓄能量。世界在“不完美”中进步,在波浪中前行,在螺旋中上升。
一株新芽却固执地朝反方向生长,其他植物嘲笑它“违背天性”。
多年后,风暴来袭,唯这株逆势者未被连根拔起——
原来,它用对抗本能的姿势,长出了自己的根系。
你看,世界的循环中,永远藏着“破局者”的密码。
共勉,愿我们都在自己的竹篓里,成为那株不一样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