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原创)

标签:
文化 |
分类: 吾思吾道 |
有这么一个故事,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府的时候,遇到一个老太太她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她忧虑,她焦虑。老太太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是卖伞的,一个染布的。天下雨,她焦虑,为什么?天下雨了,我的大儿子的布怎么晾得干啊?他不是染布的吗?天晴了,我的二儿子的伞怎么卖得出去?下雨她焦虑,出太阳她焦虑。都焦虑,焦出病来了,苏东坡对她说,你换过来想想呢,天下雨你高兴,我二儿子的伞卖得出去。天晴我高兴啊,我大儿子的布晾得干。下雨也高兴,出太阳我也高兴,只是换了个角度。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人,他们喜欢渲染负面信息,负面新闻,负面情绪。他们觉得是在揭露真相,他们很伟大,这个世界别人都是傻子,唯独他们最清醒:世人皆醉我独醒!事实真是这样吗?!国学大师季羡林有这么一句话: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鲁迅在立论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阖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到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我认为这个人是活该挨打的。他说的对不对,对!是不是真话,是真话,却毫无人性,自以为是。说话要考虑方式方法,要应时应景,哪怕你说的是实话也要有所顾忌。鲁迅的段子是讽刺,是调侃,但也说明了人都会陷入负面情绪。并且负面情绪像病毒一样会扩散,会传染,会快速影响更广的范围。
情绪是会传导的,不论是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拿下一场比赛,打了一场胜仗,攻克一个难关,都会给人们带来鼓舞和振奋人心。当年女排夺冠带来那股精神,让全体中国人和整个国家都得到全面的提升。在我20多岁的时候曾看过两本书,一本叫《红镜头》,一本叫《黑镜头》。《黑镜头》我大概看了四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快要吐了,整个人感到翻江倒海的难受,再也看不下去了,那一晚我几乎没睡着。
很多心理医生比普通人更有心理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们每天接触到的都是负面情绪,他就像泡在阴沟水里面,你觉得他的感受会好吗!同样,很多记者也比普通人更负面,也是如此,他们接触到的那些不良信息,比别人多得多,久而久之他的反应就会自然而然的很负面,这是潜意识使然。
同样有的病人活得好好的,有的病人还没怎么治就变成骨灰盒子,就是这些病人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没有活下去的勇气。经常有人问:人活着有啥意义?其实没啥意义,早晚都要离开,早一点晚一点有多大区别?那么,人为啥活着,还痛苦不堪。人是为了希望才活着,比如你希望有更美好的生活,你希望看到孩子结婚,你希望孩子结婚后还有孙子。……
王国维,一代大师,他最终走进北大昆明湖里。1927年北伐战争开始,北洋政府很快就分解,冯玉祥易帜,溥仪被迫出宫,国家时局处于一片纷乱。因为他看不到这个国家的希望,他看不到这个国家的未来,他没有活着的勇气。因此,人有了希望才能活着的动力。
我不喜欢,甚至很反感那些整天怨天尤人,爱抱怨,爱发牢骚的人,因为这些东西会让人们很难受,感到这个世界没有希望,这个社会充满了阴暗,人们就会失去活着的动力和勇气。人,需要给自己一个活着的理由,所以,对未来,对社会,对国家,充满希望才是人们活着的理由和动力。
有地产界哲学家之称的冯仑,曾说过一件他自己的经历:年轻的时候曾在某部委工作,那时候他非常喜欢提意见和建议。有一次,领导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说你说的那些我都知道,并且你不知道的我也知道,比你知道的多的多。问题的关键不是你知道多少问题,而是,你能解决多少问题!从此,冯仑不再提意见。
什么是公知,就是专门挑刺儿他们最拿手,顺便带节奏,其他一无是处,只挑出问题,什么解决方案都不给,这就是公知。什么是真正的专家?真正的专家就是看到问题,提出问题,并有后续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有些人真的很恶心,他们只会制造那些让人不舒服的气氛,有些时候这些气氛会令人窒息。
不同人,人生观世界观不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会有不同的归因:
第一类人,会把这种不如意,归因到自己身上。这类人会努力奋斗,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类人是人生的强者,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中流砥柱。
第二类人,碰到不如意,也会主要归因在自己身上,但他们没有那么强的奋斗精神。他们会沮丧,会躺平甚至会自杀。但他们不会去因为自己的不如意,伤害他人。这类人对社会贡献小,但也对社会没有什么伤害。
第三类人,碰到不如意,不归因在自己身上,而是归因到外界。认为自己没任何问题,是配偶的问题,是原生家庭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国家的问题。他们一肚子怨气,天天骂骂咧咧,各种不爽。他们认为所有的问题就是社会问题、体制问题,种种不顺利都是别人的错,社会的错。
为什么那些公知让人反感,他们要么就是自以为是,只看其一不知其二,就像这张图片一样,以为自己站在高处看得远,其实他们只看到一个低层次的高度,如果再站高一点,就会看到另一种美好,更高层次的美好。“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是一种哲学性的表达,更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也是一种境界。
另一种就是纯粹的坏,他们的目的就是是带节奏。这个世界谁都不是傻子,难道别人都不知道,就他们知道吗?!公知们喜欢拿西方国来说事,就借用西方一句谚语:阳光照到的地方都有阴影。这跟世界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有优点必然有缺点,同样也没有一个社会、国家、制度是十全十美的,何况我们是拥有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14亿人的庞大的国家。苍蝇盯着垃圾桶找腐臭,蜜蜂却循着香味找花蜜。
看山是山 :这是指人生初期,人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新鲜感,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没有太多复杂的思考。
看山不是山 :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开始对世界进行深入的思考,发现事物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世界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看山还是山 :这是指在经历了深刻理解和洞察之后,人们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能够超越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且能够以一种平和、自然的态度面对世界。
这种境界的提升,往往需要个人不断地学习、体验和反思。每个人达到这一境界的路径和方式可能不同,但关键在于能够超越表面的现象,把握事物的内在逻辑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