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电影《剃头匠》反思都市文明(一)

(2006-12-11 10:03:33)
分类:

都市生活中的死亡:个人的荒谬和尴尬

                                         ——电影《剃头匠》所引发的宗教思考

 

 

一、引子

最近的一部电影《剃头匠》尽管获得了印度国际电影节获了金孔雀奖[i],还没有获得人们特别的关注,仅仅在几所大学里放映。没有爱情,没有复仇,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刀枪剑戟,电影平淡的勾勒了一个90多岁高龄老人——敬大爷自己的生活。一个孤老头子,单身的老男人,已经老到了可以忽略性别的程度。一个老剃头匠,给那些和自己一样老的老伙伴们剃头,生活简单,并且孤单,孤单到了儿女孝悌四世同堂天伦之乐都纷纷谈出的程度,不是儿女不孝,而是这根本不重要。那么,还有什么是重要的呢?电影说是死亡。

整部电影都是围绕着敬大爷对死亡的要求展开。一个老人,90多岁,任何一天的任何时候都可能死去,死亡已经降临他的生活,伴随他一同的穿梭于那些古老的北京胡同里。不管敬大爷的生活是不是简单到甚至固执的地步,电影还是不由分说地把他放入一个喧闹的都市背景之中:老房子要拆迁,一遍一遍核算占地面积,人们也一遍一遍的计算着飞涨的房价将带来的利益;百年老字号没有后继之人,迅速蔓延的快餐让那些复杂独特精细的手艺毫无喘息的余地;新一代的身份证浓缩了更高的科技含量,正在保证活着的人们确定无疑的身份;精确的照相技术拍不出敬大爷对自己的想象,瞬间完成的技术面前,谁也来不及展开自己;琳琅满目的商场没有一件庄重得体的装老衣,时尚的脚步和流行的腰肢越来越快越来越疯狂,一切都来不及。这就是被影片隐去的背景,一个十足的都市,带着时下最先锋的文明,四处占领,侵入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技术就是通行证。

都市文明是近代工业社会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的结果,在工业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断被广泛应用的过程中,都市文明成为后工业社会的标志。消费时代的到来,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生活中人们的物质所需,一切以方便快捷高效为原则。高呼个性时代的到来,放大差异性的同时,人们看着同样的电视节目,唱着同样的流行音乐,崇拜同样的偶像明星,吃同样的快餐,受同样的教育,一同在医院出生,一同在饭店结婚,一同在火葬场消失。都市文明就这样以其相悖的面貌进入了我们的私人空间。用物质消费标志出都市生活的文明进程。

然而,这好像对敬大爷没什么影响,他不在乎电视里面演什么,也不考虑房价给人们带来的普遍的压力,那些生龙活虎的生活在他看来无非是有个动静,免得寂寞而已。他的生活就像那只老钟,走还是走着,就是每天都慢5分钟,他和这城市的节奏就这样永远的错开了5分钟。

两个老伙伴先后去世,强化了敬大爷安排死亡的紧迫性。这个要求在影片中借敬大爷之口反复强调:干干净净的,利利索索的。这不仅仅是敬大爷一个人的,可以说是他那几个老伙伴共同的,到了这个年龄“就是活一天赚一天”,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能不能“回去”的体面。这样看起来,米大爷和赵大爷不算体面,老人们不愿意那样回去,可这结果却似乎不由得他们做主。在敬大爷口中一再被提起的要求,和继而发生的一系列行为,面对都市文明所带来的一切方便的快捷的舒适的东西,显得有那么一点错位。这个错位并不多,仅仅5分钟。

从这5分钟望回去,都市文明表现出它令人尴尬的一面。





[i] 国际上十大A及电影节的金奖,是2006年国内在国际一级电影节上获奖的两部电影之一,另一部是贾章柯的《三峡好人》——笔者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