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 |
前日,新浪博客众人争吵于丹老师的论语解读,我也顺便看了一些,问题不在于它是否能够传播中国传统思想,使其更大众化,让大众能够了解接受——显然这是此节目的目的所在,至于这样的传播算不算一个快餐文化的产物,结论是明摆着的。从中获益的人肯定有,反对的人也有,很自然,也很正常。但是,传统文化是否可以简单的借用电视媒体,讲一讲就能给孔老夫子重塑金身却值得怀疑。
对论语读解退守到伦理道德的层面恰当吗?一个裹着道德外衣的思想到底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阐释为哲学?尽管这些问题还不那么明朗,但把论语仅仅做一个道德解释肯定是过于草率和简单了。至少是不完整的。即使重塑金身恐怕也是一个残破的金身。
过年的时候我的一个亲戚说她正在看央视讲论语,说“是你们学校的老师”我不以为意。不过她说是个年轻的女老师,我想不出哲学系有个年轻的女老师教中国哲学,也就就淡忘了。还是后来我爹说是于丹在央视讲论语,听说收视不错,我立刻想起来我的亲戚,呵呵,要是于丹讲的也难怪她会去听了。大学听于丹老师讲课,讲的是我们的专业课,关于电视节目制作之类,没想到她去讲论语。她的文学功底很好,给我们开中国古典文学课的时候,讲的是神采飞扬,我们也听的是神采飞扬。后来也去中文系听过课,没她讲得好听,再后来到北大去听课,也仍然没她讲得好听。讲的“好听”正好满足了电视传媒所需要的条件。
于丹老师讲课语言华丽,节奏感极强,富有感染力。个人经验毕竟更加容易被接受,把经验变成一种生命体验的样式,无疑是动人的,也是立刻能够被广泛认同的。关于论语的讲座同样借用这种方式,然而,这使她所能够进入的空间无形中缩小了。我们感性所能够体会的东西,永远因为它过于直观而浅显,虽比理性生动却完全没有理性的所具有的穿透力和深度。当然作为电视讲座这完全是不必要的。
<读者文摘>的销售量永远是《读书》所不能企及的,大众所需要的不是逻辑的、深刻的、真实的那个传统思想,更不是批判反思和质疑。那些直接的,可以一夜暴富的东西更让他们欣喜若狂,也包括了在“文化”上的一夜暴富,于是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之后,一大批你不可不读的100本书,不可不知的100幅名画,100首古典音乐,100个历史人物,等等不一而足的体现了“文化”快餐的到来。忙啊,人们哪里还有时间细细琢磨一个君子所立之“礼”到底是什么意思,粗略的来说就是《大兵瑞恩》的结尾,主人公衰老的手抓着身边的人,接近疯狂的问“我是不是一个好人”!这个时代我们只需要好人,不需要君子。一个好人就是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就是不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成礼物送给别的人,就是那些有点愿望并踏踏实实工作的人,有礼貌的人,而已而已。然而,无论多么的快捷方便,这些被归纳总结的东西就像读者文摘中那些似乎有些智慧的美文一样,在它们合理的简单的表面下掩盖了那些不可知的、复杂的、真实的东西。那些看上去可以轻松获得的东西走向了它的反面,变得不可操作不可复制也必然不会实现。
所以,还是于丹老师是对的。她在关于电视栏目制作的课上讲过,对于电视讲座这样的节目,不需要一个学究,慢条斯理的打开他的学问,电视不是做学问的地方,就是把现成的东西用最快的方式传播出去的地方,所以一个口才好的人,比一个有学问的人更受到电视的欢迎,也更符合电视栏目制作的原则。的确,她说得没错。
只是我想,如此讲论语,是不是给那些本来想要接近那些复杂思想的人设立了一个道德的屏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