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你怎么看待“成名要趁早”?
http://wx2/large/48c3ab9fgy1fcjcpuwcuyj20cg091q3g.jpg
不止一次看到标题上加引号的说法,且不止一次知道是张爱玲说的话。网上搜索了一番,才知道原话是这样的:“成名要趁早,来的(注:此处应是“得”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是那么痛快。”但是她在什么场合说,又为什么这么说,却无从考证。于是我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就像怀疑网上有些人冒充名人说自己的话。
然而,仔细想想,这种说法能流传,想必一定有它的理由。在中国这样一个千百年来受着“三十而立”的思想影响,人们对于“成名要趁早”自然受用,并会欣然传播。不过,令我不安的是,联系张爱玲这句话的完整意思,我看出她的悲观与消极思想,便也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不乏这种案例:
人们大多被告知,拼搏几年,赚得名利,哪怕到中老年之后什么都不做,也可尽情享受,有种自甘提前“老龄化”的意思。举眼望去,有不少实际年龄刚过六十便已显老态的人。为什么这样?因为他们心理年龄已老,觉得自己已经退休,正在“安度晚年”。从某种角度说,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加重,讨论“退休年龄推迟至六十五岁”时引起巨大反弹,不能不说与这种心态也有关。
http://wx2/large/48c3ab9fgy1fcjcqfvwqij20cg08at93.jpg
前几日看到一个短视频,说的是一位八十九岁的外国老太太,在香港当教师,教英文教音乐,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她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命里是没有“退休”二字的。要往前走,一直往前走。要把生命活得丰富、精彩和快乐。看完视频,联想到跟一位朋友学英语口语时,曾去过一位美国老太太家。她那时已届八十岁,却仍然在深圳教授英语,兼做义工之类的事。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同时还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这在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里有所表述。因此在认识生命以及年龄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确得好好反思。说到这儿,恰巧又看到一篇《成名要趁晚》的文章,以著名导演李安为例,并用《道德经》里的“大器晚成”论证。
其实,在我看来,纠结于“成名要趁早”还是“成名要趁晚”都属于写作者内心的希图。前者是借“莫须有”的名人之言引导人要趁年轻拼搏,否则“来的太晚的话,快乐也不是那么痛快。”而后者也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与前者的观点针锋相对。
http://wx3/large/48c3ab9fgy1fcjcqyr40ij20cg08j0t5.jpg
《道德经》和《庄子》,都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运用于方方面面,因此,无论是“少年得志”还是“大器晚成”,都须顺乎自然。也就是说,“成名”早也好晚也罢,都不是你能左右,即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你必须努力“一直往前走”,积极作为;“偶然性”是说因为你的努力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便“一夜成名”。也符合“量变质变” 过程 。
作为名门望族后裔、著名作家,张爱玲对世事沧桑、人情冷暖当有深刻认识。而她所生活的年代,战乱频仍、颠沛流离,会浓缩经历。因此我们也必须清楚她说话的历史语境,不能生搬硬套。再者,写作是终身职业,不存在“早”“晚”问题,除非你自己放弃写作。
说张爱玲的悲观与消极,是因为按她的说法,“成名”就是为了“快乐”,或者说只有“成名”才能“快乐”;而“成名”晚了享受的时光少,那“快乐”便也不那么“痛快”。这里顺便提一下,我在搜索张爱玲这句话的出处时,发现其中“的”“得”不分。因此对这句话出自张爱玲之口表示怀疑。不知你怎么看?
2017/2/8
【图片来自网络。涉及版权,告知删除。】
相关阅读:http://www.toutiao.com/i6384656145616732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