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除了《中华诗词大会》还有什么?

标签:
中华传统文化中小学生《中华诗词大会》 |
分类: 随笔杂文 |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除了《中华诗词大会》还有什么?
(希望中华文化的良种,“散入春风满洛城”一般洒向中华大地)
《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在掀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中优雅落下帷幕。本季赛总冠军被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十六岁的武亦姝夺得。这是“众望所归”,也是我在她进入“飞花令”攻擂赛并赢得胜利时的预测。通过短视频,我在获得消息的第一时间,评价带贺词,共十二字,写在评论栏:“不仅才情,还有智慧。祝贺亦姝!”
青春少女“智慧”何来?用“腹有诗书气自华”形容似乎已经不够。因为她通过读背古诗词,与先贤智者对话,并在这无数次对话中,增长智慧。这是潜移默化过程。“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有媒体报道“武亦姝一战成名!”“这一战”的背后辛勤知多少?!当然,对这个一米八个头的上海花季少女来说,它是一种享受。
前天写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须从背诵古诗词开始》,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华诗词大会》毕竟一年一季,是一次“开通”的活动,也是全国诗词人的盛会。但是它毕竟是电视节目,正如很多网友担忧的那样,如此就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了吗?
http://s13/mw690/001kChqvzy78EmHcGYYfc&690(图中花季少女武亦姝的誓言,以才情加智慧,她做到了)
的确,在我上述文字刊发后,也有网友评论。他们认为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应从学习《论语》《道德经》开始。我理解他们的想法,只是他们未必了解我的用意,因为他们少有经历阅读到背诵古诗词的过程,便也谈不上背诵的益处与甘甜。至于学习《论语》《道德经》或其它,没有长期背诵古诗词的经历,同样难做到背诵。
我回复他们说,古诗词里其实涉及到儒释道的精髓,至少通过很多诗词能品咂到精髓的滋味。当然如果没有背诵经历便也难以办到。仅各举一例。如郑会的《答田耕叟》“过从无百步,清话绻论语。”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因进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等等。通过这些诗句你能体会到各自的意境。
回复之后再静下来一想,就觉得网友的评论其实代表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恐惧,对背诵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因为背诵需要下苦功,没有毅力和决心无法坚持。他们提出继承传统文化从阅读《论语》《道德经》开始,其本质是对背诵的规避。而若想对原著有更深的理解,光是阅读不够,也同样需要下苦功,就像钱穆先生阅读《孟子》直到“通体背诵”。这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也是职场人士难以胜任的。
http://s5/mw690/001kChqvzy78EmK5aOo54&690(中小学教育不是简单“减负”,而应加强诗词等人文“开智”教育)
再进一步思考,传承文化,除了《中华诗词大会》还有什么?“大会”帷幕落下之后,我们还需做什么?如果按八年工程期,央视每年举办一次,也只有八次,当然这是个有效且“立竿见影”的活动。但是倘若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大计着眼,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把背诵古诗词更多地融入中小学教育。
恰在此时,有个短视频跳入我眼帘,题目是《梁宏达论武亦姝下的中国诗词,删尽课本古诗词,你是几个意思?》,其观点与我大致相同。不同点是,我在此要更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不仅不能“删尽”,还要增加中小学生背诵古诗词的课程安排,并且规定从小学到高中的背诵量不低于五十首。
如此这般,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能从权宜之计转为长远目标。通过“百年树人”的过程,真正把中华传统文化的根重新植入中国人的心底,融于中国人的血液,使之绵延相续,生生不息。
2017/2/9
【图片来自网络。涉及版权,告知删除。】
相关阅读:http://www.toutiao.com/i6385005048887247361/